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國企產權改革路徑選擇 > 正文
 

經濟人與媒體人交鋒郎咸平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5日 11:13 瞭望東方周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程瑛/北京報道

  媒體對社會加大關注,社會對媒體提出更高的要求

  10月17日,在北京西郊崇學山莊舉行的一次較高層次研討會上,郎咸平事件再次成為討論的一個焦點,并涉及媒體責任問題,由此賦予該事件更廣延的解讀。

  而此時,郎咸平正準備在香港應訴顧雛軍。有關的討論是否會帶來更多的后續影響,也自然引起關注。

  會否定改革方向嗎

  由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學習時報社、中國改革雜志社和證券市場周刊主辦的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媒體在中國改革中的社會責任”,但事實上成為首次集中關注媒體在郎咸平事件中應負何責的討論。

  主辦者稱,中國改革經歷26年,處在非常重要時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深化改革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二是通過制度創新,促進中國民營經濟健康成長,均關系到中國改革的大戰略。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在發言中率先指出,“媒體不了解中國國企改革的過程,炒郎咸平,影響不小,搞不好容易導致嚴重社會后果。”

  “郎咸平的東西,我原來沒有很好研究,現在也沒有,但我懷疑他有些數字不符合事實。”楊啟先說,科龍、海爾是集體企業,TCL也不是一般意義的國企,是否算國資流失值得研究。另外,用這幾個企業能否說明問題?即便有,也是個別現象。

  “郎咸平這個東西經不起推敲。但我們媒體炒得厲害,影響比較大。這容易導致否定產權改革、否定改革的方向。”他強調。

  北大光華學院副院長張維迎則表示,改革開放26年了,用去了一代人的時間,這意味著,很多歷史可能已被遺忘,新成長的一代人對歷史不清楚。

  由此他認為,中國一些地方正在出現大眾情緒左右媒體,媒體左右公共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再左右學術界的危險趨向,導致有的問題沒辦法深入探討,引起混亂。

  “我接觸到一些媒體從業人員,二十二三歲就當編輯記者,改革開放時還沒有生下來,或不懂事,很容易忘記改革是怎么過來的。”他批評說,他們有時“對一些問題片面夸大,甚至挑撥社會不滿情緒”。

  張維迎強調,西方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對產權的尊重,尊重游戲規則,“但我們不是這樣”。

  “媒體的方向性迷失”

  做了21年財經記者的方向明現任《競爭力》雜志主編。他說,郎咸平提到的幾家企業,他都十分了解。TCL嚴格上講,既非集體企業也非國有企業。其改制是非常合理的一個制度設計,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企業改制過程,為何遭到質疑?還被根本否定?而這就因為來自一個學者根據西方規則作出的判斷?

  他說,在科龍事件中,顧雛軍的收購,完全是通過公開市場,是科龍出現大幅虧損以后,才借用外來投資人購并,是非常公開透明的。為何要翻賬到國資流失?

  “中國財經媒體的一個趨勢是把中國企業妖魔化,而這與媒體的市場競爭壓力有關,出現了方向性迷失。”

  另一個趨勢則是“越洋越好”。“有的國外學者不了解中國國情,生拿國外相對規范的、成熟的模式來聲討中國企業。”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財經媒體尤其是年輕的財經媒體,“基本在迎合大眾”,“關于個別學者提出產權制度和國資流失方面的報道,媒體基本是不了解中國企業自身的演進過程”。

  “有的人,用國有資產這樣的高敏感度話題來炒作,達到個人出名的目的,是極不負責的。”這位主編強調。

  “不值辯駁的錯誤”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石小敏稱,郎咸平事件的爭論中,失語的其實是政府,而不是經濟學家。在案例分析層面,判斷郎咸平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如何回答社會情緒則很難,網上對郎咸平是一邊倒的支持。

  “但網民一般是二三十歲的人,我們50歲的人也上網,跟帖的興趣卻不高。”他批評網絡的非理性一面。

  因此,建立一個嚴肅的官產學媒合作網十分重要,他說,在出現問題時,可以盡快溝通,形成共識。另外,中央電視臺評選年度經濟人物是一個可以借鑒的好形式,它以企業家階層為主要代表,大力推出社會轉型楷模與時代英雄。

  《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劉華東稱,“郎咸平挑起的爭論,讓我們感到非常尷尬和慚愧。這個爭論,我們覺得不值一看、不值一辯,但它影響了很多人的觀念和行為,包括決策者。但主流媒體說什么話了呢?該我們說話時,我們失語了;我們說話時,則詞不達意。應該探究一下原因。”

  他稱,郎咸平說的現象是存在的,但人們身邊的一些現象,又與郎咸平說的是兩回事。大家借這件事情發泄情緒,就犯了非常簡單的錯誤,犯了不值辯駁的錯誤。

  “應該允許他說話”

  經濟研究雜志社副主編詹小洪在韓國教了一年書,他說,韓國媒體圍繞各種重大經濟問題展開公開爭議,是正常的事情。“我回來正趕上郎咸平事件。是否因為他是商學院博士,才引起這么大的注意呢?以前也有人提,怎么沒有這么大的反響呢?郎咸平事件僅說明,‘我可以用數據模型說話’。”

  他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郎咸平事件可能會越來越多,不足為奇。

  《財經時報》總編輯楊大明表示,目前媒體發展還不夠活躍,不同利益集團和變革力量有代言的要求,但媒體還不能一一反映。關于郎咸平事件,應該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有不同討論的渠道。

  “不同媒體也可以有不同選擇。評論是一回事,但新聞還有記錄的作用。在郎咸平事件上,我們也看到了報刊功能的缺失。”他說。

  新聞出版署辦公廳副主任段桂鑒稱,媒體本身多元化了。分工越來越細,做財經和做政治的不一樣,統一是不可能的,但重要的是遵守中國基本的新聞規則。

  他指出,郎咸平事件,不在于他怎么說,說得專業不專業,就言論而言,有其社會根源,他這么說,表明他是一個存在,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應該允許他利用媒體來說話。他沒有反對四項基本原則,沒有違法,就應該心平氣和地看待他。他挑了一些人的神經,你可以論戰,但不要不讓人家說話。”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所長陸小華表示,冷靜觀察這些年的歷史,媒體對于改革的高度關注,對于改革的呼喚和推動,以及傳媒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都越來越強,管理也是好的,這應是基本的判斷。

  他說,“傳媒不斷給社會以關注,傳媒對經濟領域諸多現象作了報道和質疑,也涉及企業和企業從業人員如何履行其職業道德,包括學者代表誰說話的問題。媒體對社會加大關注,社會對媒體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明了社會的成熟。”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郎咸平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純情刀郎
情人、沖動的懲罰
動畫梁祝
中國神話愛情故事
雅韻國粹
水墨精華國粹雅韻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