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因地制宜延伸產業鏈條 城鄉一體夯實脫貧之基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5日 07:46 中國經濟時報

  ——山西呂梁穩定脫貧調查

  -本報記者 曹英 費建法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一曲《人說山西好風光》使人們知道了山西的呂梁但人們能夠記起的,也許除了關于劉胡蘭等抗日英雄的《呂梁英雄傳》只剩
下滿山遍布棗刺的一座座荒山和窮困得全家人只有一條褲子的尷尬。然而今日的呂梁,全市347萬人,已有147.6萬人達到了小康。2003年該市的GDP已達135.5億元,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達到6444元,就連深山老溝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達1515元。那么,作為一個老區,呂梁是如何走上穩定脫貧之路的呢?

  因地制宜是經濟發展之本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要想得到長足發展,關鍵就在于找到該地區經濟的增長點。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就成了呂梁發展經濟的立足點。

  呂梁90%以上的土地蘊涵著豐富的礦藏,其中被譽為“國寶”的世界稀缺煤種4號主焦煤含量占全國的1/5,煤炭總儲量高達1242億噸,是全國最大的優質機焦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鋁礬土品位高,埋藏淺,遍及全市,預估儲量達10億噸,不僅總儲量居山西首位而且占到山西總儲量的55%以上,是亞洲最大鋁業生產廠家——山西鋁廠的主要原料基地;鐵礦探明儲量達9.88億噸,占到山西總儲量的36%。

  “不要帶血的煤、不要帶血的效益、不要帶血的發展”,呂梁市委、市政府成立伊始就確立了依托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同時始終把安全生產當成發展的第一要務。在“嚴查重罰、雙管齊下、四位一體、關小上大”的政策規范下,該市煤炭行業堅持“改造一批、鞏固一批、淘汰一批、建設一批”的原則,依法分批關閉小煤礦,提高單井生產規模,重點建設21座100萬噸以上煤礦,對5座60萬噸以上和50座21萬噸以上礦井進行技術改造,使該市煤炭行業單井生產規模比2002年提高48.5%;到2005年,將使全區單井生產規模平均達到15萬噸,原煤總產量達到5000萬噸,其中主焦煤3500萬噸。

  焦炭行業實行堅決關閉取締土焦爐和改良焦爐,逐步淘汰小機焦,扶持大機焦項目的建設規劃。29戶建成或在建的機焦企業產量比過去576戶改良焦企業產量大了近一倍;100立方米以上煉鐵爐已建成投產30個,在建44個,部分企業正在建造380立方米甚至更大容積的高爐。冶煉行業則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重點建設中陽鋼廠、文水海威、交口天馬、孝義城財、交城宏良等5個重點鋼鐵企業,年內形成650萬噸生鐵、5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基本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現代化生產線。

  呂梁市委副書記、市長聶春玉告訴記者:“對呂梁來說,這一以煤為龍頭的發散式產業結構,經濟高效且現實可行。但必須充分認識到煤炭產業深化延伸的關鍵是‘化’,即以煤化工為龍頭的產業鏈條的形成,這是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做法。對老區呂梁來說,沒有先進的高科技,也沒有發展高科技的環境和優勢,充分加強現有科學技術的應用,延伸具有資源優勢的產業的科學、環保的深加工鏈條,才是老區脫貧致富最根本的出路。”

  記者在交城看到,宏特化工公司的30萬噸焦油加工項目,作為目前國內單套設備規模最大的焦油深化工程,已經基本建設完工。昔日“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小作坊生產,已經被集團化,規模化的的經營所取代。而煤焦行業的集中布局、重點治理又為該區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據了解,該市七大工業集中布局區創造的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3.4%,煤-焦-化工、鐵-鋼-鋼材兩大鏈條支撐了呂梁工業的半壁河山。煤-電-鋁(其他高載能產品)鏈條也正在形成,煤-焦-化、煤-焦-鐵-鋼、煤-電-鋁、煤-電-鐵合金等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初級化、產品鏈條短的格局正在改變,循環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已得到廣泛認同。

  城鄉一體是穩定脫貧之基

  因地制宜、主動深化以煤為龍頭的產業鏈條,使呂梁的經濟短時間內就得到了迅猛發展。然而作為全國集中連片貧困的地區之一,如何能夠穩定脫貧、力求共同富裕才是呂梁市委、市政府面臨的重大難題。城鄉統籌一體化就是他們制勝的法寶。

  “以工補農”是呂梁實施城鄉統籌戰略的最有力舉措。據了解,目前呂梁已組建了以煤、焦、電、鐵、鋼為主的15個大型企業集團,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33戶。全區經濟水平大為提高,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為反哺“三農”奠定了基礎。僅2003年實施的10個大項目就直接吸納11000人就業,使8000個貧困農戶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

  “以財扶農”就是在區域經濟總體水平不斷提升、地方財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重點傾斜,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首先讓增加的財政收入普惠貧困群眾。這是呂梁穩定脫貧的第二個法寶。2000年,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支出為15933萬元,占當年財政收入100401萬元的15.87%,到2003年增加到37360萬元,是2000年農業方面支出的234%,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6. 11%。2000年以來,該地區重點抓了農村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120多萬人的飲水問題。

  “以農養農”,就是引導和扶持貧困群眾,立足自身條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實施大項目牽動戰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以農養農”戰略的具體落實。其主要做法是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覆蓋貧困群眾;通過實施科技扶貧項目示范,來輻射帶動貧困群眾;通過小額扶持,扶持到每一個貧困戶;通過移民搬遷為山莊窩鋪貧困群眾再造良好生活環境;通過整村推進項目逐步蠶食貧困村;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扶持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旱作節水、種草養畜、經濟林、勞務輸出等增收工程。2001年以來,呂梁地區共移民14319人,每年有60萬農民出外打工,紅棗加工出現一批龍頭企業。2003年,呂梁地區共有10萬人越過溫飽線,4萬人越過低收入線,貧困縣農民的人均收入平均比2002年增長26%。

  柳林縣29.7萬人中僅有市民不足7萬,長期存在縣富民窮、城鄉不平衡的狀況。該縣通過理順產權機制加快國企改革,通過養一頭牛一年獎勵500元等鼓勵措施發展“紅棗”、“核桃加養畜”、大鵬高效農業三大龍頭的措施,使該縣快速脫貧,并進入了“全市最佳”“全省十強”。縣長閻國平告訴記者:“在有責任的領導帶領下,通過負責任的舉措,為經濟發展打造良好的平臺,是柳林脫貧致富的關鍵;重點抓好提高國民素質,堅持可持續發展則是柳林不斷發展的保證。”

  煤炭、焦炭、冶金、化工、建材、釀造、鋁工業、高新技術、旅游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十大行業的具體實施方案和《土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深化結構調整加強環境保護實施辦法》、《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報告》等重要規劃文件,是呂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行動綱領,在此綱領的引導下,一批把呂梁地域特色和科技成果有機結合的現代化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東部龍頭板塊、中部中間板塊、南北五縣綠色板塊梯次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交城、文水、汾陽、孝義四縣市依托區位優勢,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引進大項目,聯姻大企業,大力發展集群經濟和新型產業,今年共落實項目63個,總投資105.2億元,分別占到全市的39%、36%,其中投資上億元的項目達20余戶。中陽、離石、交口、柳林四縣區依托資源優勢,主打煤、焦、鋼、鐵、鋁五大品牌,拓寬化工、建材領域發展空間,今年共落實項目59個,總投資132億元,分別占到全市的36%、46%。臨縣、方山、興縣、嵐縣、石樓五縣在積極發展綠色產業的同時,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正在譜寫“特色農業富民、資源開發富縣”的縣域經濟發展新篇章。這一板塊共落實項目41項,總投資52.4億元,分別占全市的25%、18%,項目數量和投資額都比前幾年有了較大的增長。

  南部四縣優質核桃基地,呂梁山優質綠色雜糧基地,交城、文水無公害蔬菜基地,交城、文水肉牛養殖基地,山區中藥材基地,高寒區沙棘基地,文水奶牛基地,石樓、文水飼料基地,文水、汾陽長山藥基地等十大基地已基本形成。從而使該市豆類和薯類為主的小雜糧面積達到300萬畝;以種草養畜為主的規模養殖占到養殖總量的60%以上;以反季節蔬菜為主的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5萬畝;以地道中藥材為主的新型中藥材面積達到12.56萬畝;以蘋果、葡萄、梨為主的水果面積達到43.3萬畝;以紅棗、核桃為主的干果面積達到350萬畝。已建成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達到304個,面積發展到20多萬畝,初步形成了以小區起步、園區示范、基地帶動、農戶聯支的全新農業調產模式。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7戶,加工能力35萬噸,其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企業達到20戶。文水大象一戶企業就可加工轉化全縣所有的玉米,并帶動農戶養殖蛋雞500多萬只。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到2.6萬人,購銷農產品40余萬噸。退耕還林、移民開發、種草養畜、旱作節水和勞務輸出等扶貧增收工程成效顯著。即使在大災之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增長了4.7%,達到1510元。全市四年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67.2萬畝,退耕區農戶人均增收528元。以退耕還草、以草立業、以畜富民、農林牧多業并舉為特點的“呼家灣模式”,在全區迅速推廣。

  在廣大山澗丘陵巧繪五彩藍圖的同時,旅游業也被呂梁定為發展經濟的一大增長點。以龐泉溝、北武當、南陽溝為中心的自然生態游,以磧口為中心的黃河民俗游,以蔡家崖為中心的革命勝地游和以杏花村為中心的杏花酒都游已被確定為旅游的主題。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生產生活條件正在迅速改善。年內新建或增容改造220KV輸變電工程1項、110KV變電工程7項、35KV變電項目17項;柳林電廠二期工程2乘60萬KW機組項目,主要設備已經定貨。橫泉水庫已奠基開工。汾柳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已完成50%;忻黑線興縣縣城至黑峪口全長41公里的二級公路建成通車;鋪開了縣際公路改造工程46公里,縣鄉公路369公里,區域經濟路網106公里,村通水泥路404公里;總投資1.26億元的209國疲乏方山大武至離石交口的一級路,招標全部完畢。

  為改善呂梁人的生活環境,全市共鋪開重點市政建設工程111項,完成投資12.35億元,建成城區道路22條42.5萬平方米,公共綠地22塊38.84萬平方米。離石城區興隆商業步行街、體育場工程、蓮花池公署等市政工程相繼完工投入使用,各縣市一批公園、廣場、集中供熱、污水處理等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項目相繼建成,城市臟亂差綜合整治取得成效。小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開工項目總投資4億元,投資規模和建設速度都為歷史之最。全市共建成人畜飲水解困工程345處,新解決了405個自然村、22萬人的飲水困難。

  “誰退耕、誰造林、誰管擴、誰受益”,有力地支持了民營林業的大發展。退休教師馮海青出資購得1500畝土地的使用權,經過辛勤治理開發,形成了具有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的“育綠莊園”;鄉林業員楊海癥購買治理“金杏園”面積達到1790畝,栽植山杏2萬多株,刺槐17.9萬株;該鄉王家嶺村村委主任崔文選采用聯戶承包“股田制”形成治理的“翠嶺山莊”面積2000畝,達到水、電、路三通,采用核桃與苜蓿套種模式,已投入60萬元,栽核桃3萬株,養牛60多頭。石樓縣草地建設發展迅速,目前已實現生態種草、退耕還林(草)、草籽基地工程種草15.4萬畝,同時培育以甘草為主的經濟藥用草5200畝,封閉培育天然草地24萬畝。前山鄉在鳳凰山營造紅棗經濟林棗草藥間作14066畝,種檸條6640畝,爾山羊種羊101只,在余家腰村建起了第一個圍欄圈養示范村。小蒜鎮落實國補資金54萬元,補助糧43萬斤,發動群眾投工15.6個,投資4.3萬元,綠化荒山20000畝,種草18000畝。

  以傳統的煤焦和白酒兩大產業作根本,呂梁通過延伸產業鏈和城鄉統籌,走上了穩定脫貧的成功路,在紅(棗)、黃(核桃、小米)、綠(藥材,畜用草)的五彩土地上,“黑”與“白”兩顆棋子,在呂梁市委、市政府的手中,正演繹著一場經濟騰飛、穩定脫貧的圖畫。

  “民營企業”是建設新區的主力

  不久前剛剛閉幕的呂梁市第一次黨代會、人代會和政協會,確立了以民營經濟為主,全力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城鄉統籌一體化、區域經濟特色化的“一主三化”發展思路。人們看到了發展民營經濟是建設新呂梁的希望,民營經濟也正日益成為建設新區的主力。

  據統計,該市的民營經濟已占據了全市經濟總量的65%,財政收入的45%, 90%的就業崗位和79%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今后的發展潛力看,全市新上調產項目中,民營經濟占到95%,而且涌現出了一批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這將是呂梁市市域經濟的重要支撐。為了增強發展后勁和競爭力,該市各縣市均成立了民營經濟發展領導組。對民營經濟真正做到“三個支持”,即無回報支持,堅決杜絕尋租現象,實實在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冒風險支持,由政府承擔產業發展的前期風險,交城縣這方面就取得了很好的經驗;全方位支持,實行四大班子包項目的做法,強力推進大項目的發展落實。

  記者從呂梁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局了解到,現在呂梁地區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已經達到160家,其中營業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96家,營業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21家,營業收入達億元以上的12家。特別是在支柱產業中形成了一批“航母型”企業——以中陽鋼廠、文水海威、孝義城財、交口天馬為代表的冶煉企業;以交城宏特、文水金泰為代表的化工企業;以孝義俊安、金達、金巖及汾陽文峰、交口道爾煤業為代表的焦化企業;以文水大象、仙塔、賢美及汾陽特達、綠原和臨縣天淵、柳林古來紅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呂梁民營經濟已經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在汾陽市,以鐵雙雁為龍頭的橡膠再生加工基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行業龍頭。成功建設亞運工程、兵馬俑等重要工程的汾陽建筑金屬結構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汾陽縣五金廠,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公司,毅然放棄合頁、濾油機、刨刃等滯銷傳統產品,卻根據市場研發了建筑鋼網架結構節點——焊接空心鋼球,并曾將網架搭向了國際舞臺,新加坡、文萊、印尼、毛里求斯等國際工程使其享譽海外,也成為國內第一家專業建筑鋼網架企業。記者在文水看到,由該縣化工廠改制而成的民營企業文通集團,與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聯合建立的山西文通鹽橋復合肥有限公司,結合全國最大的鉀鹽基地和最大的硝酸鉀、碳酸鉀生產基地的優勢,已成為全國的行業老大,二期工程還在繼續建設中。

  柳林縣全縣74戶煤炭企業已完成改制51戶,收益71億元;33戶供銷企業全部完成改制,商業二輕企業改制基本完成,與此同時,對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自來水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柳林賓館也進行了徹底改制。目前,全縣的非公有經濟已占全縣地方經濟總量的90%以上。

  呂梁市委副書記、市長聶春玉告訴記者,呂梁已經踏上了穩定脫貧之路,但要步入全國的強市還有很大的距離。聶春玉指出,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人口素質,人口的文化、科技知識以及全局觀念、環保和法制意識,已成為老區再發展的瓶頸,呂梁正在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體制,希望很快能讓老區人轉變成為高素質的現代人才。

  思想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老區呂梁在新一套班子的帶領下,已經駛上了穩定脫貧的高速路。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純情刀郎
情人、沖動的懲罰
動畫梁祝
中國神話愛情故事
雅韻國粹
水墨精華國粹雅韻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