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隧道工期引爭議 專家稱工程質量堪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1日 18:20 南方周末 | ||||||||||||
有鐵路專家指出,不合理的工期不僅造成巨大浪費,還會留下嚴重的質量隱患 □本報駐京記者 徐彬 在蘭州西北方向150公里的烏鞘嶺山頭,一場大決戰(zhàn)正轟然展開。鐵路部門計劃用28個月刷新一項亞洲紀錄——修建一條長20.05公里的鐵路隧道,使鐵路能夠順利穿越內地通往
對于這項總投資超過20億元、因其長度被稱為“亞洲第一隧道”的大工程,有關部門宣傳卻異常低調。一位知情人透露這項工程在鐵路系統(tǒng)內部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反對者認為不合理的工期不僅造成5億-6億元的巨大浪費,還導致環(huán)境的破壞和嚴重的質量隱患。它原先的工期是四年半,現(xiàn)在壓縮到了28個月,“速度高于一切,必須盡快出成績。” 一些有著不同看法的專家以回避參與這項工程來表明姿態(tài),他們拒絕赴工地現(xiàn)場參加技術會議。而工程目前進展已過大半,每天都在頑強地掘進。 壓力巨大的工程 烏鞘嶺屬于祁連山東部余脈,海拔3650米。這里氣候異常寒冷,一年中冬季長達7個月,山頂常年白雪皚皚。它像一道天然屏障,是內地通往新疆等西部地區(qū)的咽喉要地。 9月29日,烏鞘嶺山頭已經開始下雪。獵獵寒風中,大型的裝載車依舊在工地繁忙穿梭。工地周圍,標語林立,彩旗飄飄。 去年2月20日,8家施工單位的數千名建設者聚集到這里,在20個工地上同時開工,日夜鏖戰(zhàn)。他們被要求必須在規(guī)定的28個月內完成各自的任務,否則將影響他們今后在鐵路建設這塊大市場上繼續(xù)生存。 烏鞘嶺隧道是投資78億元的蘭新鐵路蘭武二線工程中的重點項目,蘭新鐵路蘭武段建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由于修建時間早,且為單線運輸,目前運量已趨于飽和,成為制約蘭新線的“瓶頸”。新線計劃于2005年10月開通運營。 “烏鞘嶺隧道是蘭武二線工程中的頭號重、難點工程,是實現(xiàn)鐵道建設跨越式發(fā)展的標志性工程。”多家施工單位下發(fā)的學習文件中,都要求建設者“認清這樣的形勢”。 而所有的施工單位頭頂上都懸著一塊黃牌——若兩個星期不能完成工程進度,就會提醒你;一個月不能完成任務,就警告你;到了5個星期還不能完成工程進度的,則將被清退出場。而作為對按時完成任務的參建單位的獎勵,他們將在以后的鐵路工程投標中獲得2分的加分。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到目前為止,除了一家施工單位外,另外7家施工單位都曾因工程進度或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受到過“通報批評”。 “在工程招標中,最后排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一般也就相差0.5分,如果能突然增加2分,那就意味著肯定能中標。”對工程施工單位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誘惑。 “速度高于一切,安全質量重于泰山。”一些施工單位打出了這樣的標語。一些工程報道也稱之為“速度之戰(zhàn)”。一篇對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的報道說,由這家設計院設計的烏鞘嶺隧道“將開創(chuàng)中國長隧施工快速掘進的先河”。 一家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分析,上頭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個工程,是源于目前緊張的能源供應形勢,而烏鞘嶺隧道將使新疆的原油能夠更快捷地輸送到內地。他指著工地附近的一條老鐵路對本報記者說:“烏鞘嶺隧道晚建成一天,北京的油價就要高一天。”在記者采訪的一個星期里,不時看到有長達50節(jié)的油罐車從蘭新鐵路上飛馳而過。 根據這項工程的主管部門的要求,各家施工單位都派出了副總經理常駐工地。一位負責人說,“每個領導的政治壓力都很大,就像打仗,如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拿不下敵人的山頭,就會被槍斃或開除。” 被切分的隧道 為了確保工期,這個工程采取了“長隧短打”的方案——把一個長隧道分割成幾段貫通。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20.05公里長的山體上,8家施工單位總共打了13個斜井、兩個豎井、一個橫洞、一個支洞和兩個迂回導坑。 由于隧道的埋深在1000米左右,這些斜井的深度大多在2000米以上。建設者通過這13個斜井到達隧道正洞的開挖位置,然后在左右兩個工作面上同時掘進,挖出的土渣再通過斜井運送出來。每個施工單位都分配到了各自的任務量,最后他們將在正洞內會合。 “斜井的作用就是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就像是一套體操動作,原先是一個人完成的,現(xiàn)在是幾個人來共同完成,這樣就降低了難度系數。” 一位工程師說。 他承認,在工程難度系數降低的同時,科技含量卻大大降低。因為分到每家施工單位的挖掘長度并不大,因此大家都采用常規(guī)的方法施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越快越好。“而在以往的工程中,我們會干得很踏實,邊施工邊研究工藝創(chuàng)新。” 他說:“這么長的斜井每個造價都要幾千萬元,這是趕工期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這些斜井和豎井,使整個工程的造價增加了5億至6億元。同時增加的還有各個施工單位的生產成本——為了能夠按時交工,他們都派出了最好的隊伍和一流的設備。 “光600萬元一臺的進口扒渣機,整個工地就有20多臺。他們什么設備快就買什么,不惜成本,賠錢也要干,不干或者干不好下次就沒機會了。”一位知情人說。 由于時間緊,現(xiàn)場的施工組織必須超常的嚴密,管理成本和生產成本都成倍地增加。這位知情人說,“原先一個班是10個人,現(xiàn)在必須增加到20人,而且是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施工”,而工程總投資已經控制在那里,“就像‘統(tǒng)一’方便面的廣告,‘加料不加價’,這樣一來企業(yè)的利潤空間就小了。” 而10月1日,記者在8家施工單位之一的中鐵18局3號斜井工地,就遭遇了民工因為7個半月領不到工錢而準備鬧事的場面。 這個工地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400余位民工中約有80%的人“都在等著領工錢走人”。在噴錨隊,記者看到近百人窩在擁擠的大通鋪臨時工棚里,一歲數較大的民工胡必清說他們從今年3月份以來就沒有領過工錢,“現(xiàn)在連往外打電話都沒錢了。” 黨委書記李順崇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說,發(fā)不出工錢主要是因為前期投入過大,集團資金周轉不開,“原因很復雜,但不是故意拖欠。”他兩手一攤很無奈地說,“我們正式職工2月份的工資也還沒發(fā)呢。” 院士的擔憂 烏鞘嶺隧道工程趕工期的做法,讓許多工程專家擔憂。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長隧短打”這種施工方法效率低,投入大,“可以說倒退100年”——日本曾經在100年前修建辛普倫隧道時,采用過這種方法。 “那是因為當時生產工藝落后,而且辛普倫隧道的埋深很淺,需要挖的斜井只有50多米。而我們到今天還在采用這種方法挖這么多深井施工。” 他在與其他專家談到烏鞘嶺隧道工程時,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工程從技術上來說“給中國的隧道工程界丟了臉”。 “趕工期不僅會造成巨大的浪費,而且還可能留下嚴重的質量隱患。” 王夢恕說,隧道在開挖后,洞口圍巖的應力受到破壞,必須等到圍巖變形穩(wěn)定后才能進行二次襯砌,這是自然規(guī)律。“現(xiàn)在一味趕工期,為了防止洞壁開裂,施工單位不惜成本地加密支護鋼筋和增加襯砌厚度——這樣做一段時間內看起來沒事,但將來洞壁仍有開裂、漏水的可能。” 根據烏鞘嶺隧道施工組織設計,整個隧道石質屬于泥巖,特殊地段屬于濕陷性黃土和膨脹巖,圍巖失穩(wěn),伴有涌水、涌泥、巖爆和斷裂層,地質結構十分復雜。 有媒體公開報道說,2004年3月,烏鞘嶺隧道出現(xiàn)了極大變化,由于圍巖壓力與理論計算差異過大,烏鞘嶺隧道F7斷層出現(xiàn)了嚴重的擠壓變形,型鋼部分被剪斷,拱腰部均出現(xiàn)下沉。問題之嚴重,讓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為此專程去工地查看。 砂土般的石質,讓陸東福也感觸很深,那次他抓起一塊圍巖用手輕輕一掰,巖塊便斷為兩截,他對周圍的施工人員感嘆道:“如此軟弱的圍巖施工你們一定要小心謹慎。” 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建宇曾經到烏鞘嶺隧道工地現(xiàn)場參加過一次斷層處理專家會議。他表示不清楚這項工程立項的前因后果,“但作為技術人員,不懂他們?yōu)槭裁匆敲磸娬{工期。” 他說,對于隧道工程這樣的隱蔽工程,一定要做到不留后患,“有些隱蔽工程的質量隱患在竣工時不容易看出來,但過幾年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中國建設報》在去年10月13日曾刊發(fā)《別把烏鞘嶺逼成滑鐵盧》一文,一位來自鐵路系統(tǒng)內部的作者對這個工程拼命趕工期的做法提出強烈批評。文章稱,“面對如砂土般的石質,一天掘進7米這樣的速度,在我國隧道開挖史上人們連想都不敢想,今天卻正在這么實施著,實在難壞了所有參建單位的干部員工。” 文章還警告說,“盡管所有的參建單位都會不顧經濟壓力、社會壓力力保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但是,在邊設計、邊施工,而且沒有一個合理工期的情況下,8家施工單位在投入了最好的人力、最大的物力后,會取得什么樣的結果還是一個未知數。”文章?lián)模度肴绱酥蟮倪@場“戰(zhàn)役”會不會成為部分施工企業(yè)的滑鐵盧。 王建宇曾經提出一個理念:21世紀的工程,環(huán)境保護、質量和安全是排第一位的,而進度和降低造價是排第二位的,“但目前我國工程界有一種浮躁情緒,片面強調或突出進度。”而他提倡的這套理念,“領導們也都接受,但在實踐中總是變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回憶說,早在1998年,鐵道部就召開了烏鞘嶺隧道工程的論證會。論證會的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要不要修,二是如何修。 “當時有一種觀點是蘭州至武威之間還有一條線可以用,這個工程可修可不修。突然現(xiàn)在一下子不修不行了,不修就影響西部大開發(fā),就影響整個鐵路運輸,而且要把工期縮短兩年,不知道鐵道部規(guī)劃設計院是如何定的調子。”這位專家說。 王夢恕就參加過這樣的論證會議。他當時提出過兩個建議,一是把隧道長度從最初設計的16公里增加到25公里,使蘭州至武威的線形接近航空線,并減小線路坡度,“既然要修,為什么不一次到位呢?”二是在隧道的兩頭用TBM掘進機和鉆爆法對打,中間不挖斜井——兩頭對打,被公認是符合隧道施工技術發(fā)展趨勢的施工方案。 他所提到的TBM掘進機,是一種先進的隧道施工機器,挖掘、出土、洞壁襯砌和支護高度自動化。在1998年我國修建當時最長的18.4公里秦嶺隧道時,鐵道部曾斥資3700萬美元從德國進口了兩臺。而秦嶺隧道被稱為“主要技術指標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xiàn)了我國特長隧道設計、施工技術的重大跨越”。 對于他的第一個建議,當時有關部門的回答是沒錢。這使他回想起來萬般無奈:“現(xiàn)在長度增加到了20.05公里,但是線路出了隧道還是要盤山繞行,線路質量并沒有徹底改善,而打斜井就增加了五六個億。”“兩頭對打”的建議也因為“28個月完工”的目標而擱淺。 記者聯(lián)系到這次工程的總設計師——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梁文灝。梁文灝強調,鐵一院是依據“兩年半完工”的前提提交方案供專家討論的。他表示,在工程開工后,現(xiàn)場情況變動比較大,目前工程仍在進展之中,現(xiàn)在作出設計合理或不合理的判斷還為時過早。 污染的龍溝河 烏鞘嶺隧道工程一開工,流經工區(qū)的龍溝河就被污染了。 龍溝河是烏鞘嶺山區(qū)僅有的兩條河流之一,也是烏鞘嶺山區(qū)牧民的惟一飲用水源。 去年7月份,二十余位龍溝村村民代表到天祝縣信訪辦上訪,反映施工單位從斜井排出來的水污染了他們的飲用水源,“以前水是清清的,里面有小魚,現(xiàn)在是渾濁的,上面飄了一層油污,牛羊都不吃。” 降水是隧道施工的首要工作,建設者必須把水位安全降低到洞底標高以下才能挖掘,否則洞內就會積蓄山體涵養(yǎng)的水。 “挖一條2000多米的斜井,整個山坡的水都要被切斷”。——這對于植被原本就非常脆弱,滿山頭只長著稀疏的芨芨草的雪域高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從斜井抽出來的水,又使龍溝河成為一條泥河。 “我們在他們上訪后的第三天就去龍溝村現(xiàn)場查看,然后把施工單位和村民代表約到一起來協(xié)商解決。”天祝縣環(huán)保局監(jiān)察大隊隊長解成森說,施工單位積極配合,中鐵二局、十二局、隧道局和一局共同拿出了14.8萬元,為這些村民拉上了水管,“從施工地點的上游把干凈的水引到村民家中”。 一位工地的負責人說,這一次他們特別強調了環(huán)境保護,還修建了三級污水沉淀池,并在工地周圍栽了樹,“環(huán)保部門隔一段時間就來收一次錢”。 10月2日,記者在去龍溝村的途中因山路結冰而折回,未能看到龍溝河被污染的源頭。但在中鐵一局和五局的工地所在地——古浪縣黑松驛鎮(zhèn)秤溝臺村,卻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象。 在這個村莊的一座小橋邊,龍溝河和另一條小河——天祝河正好在這里交匯:一邊看上去清澈見底,而另一邊則是泥沙滾滾。 秤溝臺村村民陳興斌說,之前和龍溝河比起來,天祝河并不干凈,由于其上游安遠鎮(zhèn)的村民直接將生活污水排放到了這條河里,他們從來都不吃這條河里的水,一直都是吃龍溝河的水,而“工程開工后,只能在龍溝河邊挖滲井,吃井里過濾過的水,有時候水里還有柴油味,只能用平板車到更遠的地方拉水吃”。 不僅是秤溝臺村,上游的茶樹臺村和下游的小坡村也是如此,有近2000戶村民的吃水受到嚴重影響。 記者找到負責該工程現(xiàn)場環(huán)境日常監(jiān)察的武威市環(huán)保局。王明德副局長說,這樣大的一個工程對環(huán)境的破壞是毫無疑問的,但“打多少斜井不是我們說了算,我們希望一個都不打”。他拿出一本《烏鞘嶺隧道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我們要求各施工單位嚴格按照這本環(huán)評報告來施工,在去年11月份市環(huán)境監(jiān)察支隊監(jiān)察了一次工地,結果還是不錯的”。 記者注意到,他拿出的這份報告書是由鐵道部發(fā)展計劃司委托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編制的,印發(fā)時間是2003年4月29日——比工程開工時間晚了兩個多月。而且報告書上標明的是“報批稿”,王明德稱他們至今還沒有拿到“審批稿”。 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建宇說:“西北的生態(tài)非常脆弱,我們應該向保護眼睛一樣去保護它的環(huán)境,而不因工程建設遭到破壞。” 另外,對于烏鞘嶺隧道工程一直流傳著民工死亡的傳言,甘肅省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的有關負責人表示,“有大量的民工死亡似乎不太可能”,因為當地只有一家規(guī)模稍大點的醫(yī)院,如果一下子死亡很多人不可能不傳出風聲。但他不排除工地有個別死亡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