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一體化進程中地方保護沖動 誰堵了市場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8日 10:51 《中國經濟周刊》雜志 | ||||
地方經濟是不是靠地方保護才能順暢發展?近年來不少地方采取種種手段保護本地發展的現象頻頻出現,然而,這種看似保護地方的行為卻為市場的正常競爭帶來了實質的危害,從長遠來看,它不僅不能保護地方,還造成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發展道路上的擁堵。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黃樂楨/北京報道 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中央以及地方在加快全國市場一體化進程中動作那么大。 9月29日,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召開全國酒類市場專項整治活動電視電話會議,三部委定于今年9月至明年3月聯合對全國酒類市場進行專項整治,重點是消除酒類市場的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 9月14日至15日,泛珠三角9省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行高層聯席會議,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工商行政管理合作協議》,并出臺5大方案,其中《關于創造開放的市場環境的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清理9省區范圍內地方保護和市場封鎖的法規政策被認為是這次《協議》的核心。 6月23,商務部成立以來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市場體系建設工作會議在京結束,打破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是這次會議的重點內容。 …… 盡管這樣,全國的“地方藩籬”要在短時間內拆除似乎依然很遙遠。據“中國統一市場建設”課題組的調查發現,地方保護仍是一個在全國普遍存在的現象,全國多數地區的地方保護嚴重程度是比較相似的。 那么,地方保護緣何根治不清呢?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汪洋分析認為:首先,從財稅體制看,現行財稅體制仍具有強化“行政區經濟”,激勵市場分割行為的利益驅動功能,分稅制使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擴大本地經濟規模的動力。 其次,從干部制度看,現行干部制度需要各級干部有GDP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好的政績;對上和對下負責,都需要擴大本地的經濟規模,維護本地企業的利益。 再次,從司法制度看,中國司法機構的設置以及人員配備是屬地化的,這為地方政府干預司法和執法,從司法上保護分割市場的行為創造了條件。 最后,從勞動力市場看,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使很多地區都實行歧視外來工的政策,勞動力不能跨地區合理流動,導致一些地區實行限制外來產品的地方保護政策。 事實上,地方保護在中國真正形成“氣候”的成因可能更多。從歷史傳統來看,我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封建割據條件下長期形成的“諸侯經濟”及其影響,成為滋生地方保護主義的歷史根源。而從文化背景看,我國是一個儒學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封建的“牧民”觀,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為入仕為官的知識分子的文化理念。這一傳統的文化觀念,是地方政府從本地利益出發分割市場的文化根源。但社會發展至今天,地方保護已然開始起了質的變化。 “中國統一市場建設”課題組認為,與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地方保護問題相比,當前的地方保護現象呈現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保護的內容發生變化。改革初期,地方保護的內容主要是阻止本地資源的外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商品買方市場的基本形成,地方保護的內容變為以保護當地市場為主,以各種方式限制外地產品進入當地市場。比如,有些地方明文規定當地賓館酒店只能銷售當地生產的香煙和啤酒。 第二,保護手段更加隱秘。過去,地方保護基本采取直截了當的辦法。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明文規定禁止地方保護之后,地方保護的方式變得越來越隱秘,越來越難以識別和對付。 第三,保護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地方保護已經由產品市場擴大到要素市場。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對戶籍、勞動力管理等措施限制外地及農村勞動力進入本地就業。 面對這些新情況,中央開始了一系列的治理,封鎖是否被打破?近日,《中國經濟周刊》奔赴各地,通過對交通運輸行業的調查采訪發現,拆除地方藩籬確實已成了決定市場發展之路是否順暢的重要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