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經濟發展決定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誰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7日 13:30 新華網 | |||||||||
——訪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專訪:經濟發展決定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誰家 新華社記者張乃欣
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挪威經濟學家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 科特因為在“經濟政策一致性”和“商業周期驅動力”理論方面的貢獻分享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諾貝爾經濟學獎誕生以來的36年中,共有55人獲此殊榮,其中有41位是在美國工作的美國人或歐洲人。為什么這項經濟學界的最高獎項如此之多地垂愛在美國工作的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上述問題闡述了看法。 林毅夫認為,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經濟政策一致性”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一理論強調,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之初就要考慮到其長期穩定性,從而防止投資者因為對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出現懷疑而發生動搖,避免市場及整體經濟的不穩定。如果政策多變,即使在某一個時點上效果較好,長期內也不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他說,經濟理論是用來解釋經濟現象的,經濟理論的重要性決定于該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絕大多數是通過對現實中的重大經濟現象分析研究得來的。這些經濟現象在一定時期內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從而使相應理論的重要性也隨之凸顯。 林毅夫解釋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經濟學的重心在經過了20年左右的時間差后也隨之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鑒于美國本土經濟學家、以及一些有著相似歷史文化背景的歐洲經濟學家在分析美國經濟時有明顯的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比較優勢,對經濟問題的理解相對深刻,因而能夠比不在美國工作的經濟學家更有可能提出恰當解釋美國經濟現象背后因果關系的理論。而由于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他們所提出的理論在世界經濟學界的影響自然較大,正因為如此,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被美國本土或是在美國工作的歐洲裔的經濟學家所獲得。 林毅夫認為,從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評獎的情況,以及工業革命后到1930年代以前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多出于英國的情形可以看出,世界經濟中心在哪里,世界級的經濟學大師就更多地出現在哪里。 林毅夫最后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去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而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占全球貿易增長的40%。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中國土地上也必將產生領導世界經濟學思潮的大師級經濟學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