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CCTV《經濟半小時》提供
其他退出者
在中國足壇上征戰了8年的四川全興, 2002年宣布退出中國足壇,這是全興退出后記者在四川成都拍攝到的,墻上四川全興俱樂部的牌子雖然褪色,還依然掛在那里,這些沒有賣掉的全興隊的運動用品見證了當年鼎盛時期的四川全興。而這把生銹的大鎖也緊緊鎖住了那一段輝煌過去。一家以白酒作為主打產品的企業,老板楊肇基從93年開始的一百萬到2002年離開始時在足球上投入已經過億,總經理許勇回想當時退出,依然感到一絲無奈。
四川全興沒有找到得到期望中回報的途徑,而作為云南省的支柱企業紅塔集團,其下屬的云南紅塔俱樂部也沒有找到,2004年中超元年,在6年中花掉近6個億的紅塔俱樂部,黯然離開。這個耗資3億打造的訓練基地,是國內一流甚至亞洲一流的,是紅塔人的驕傲,但這個基地沒有培養出一支冠軍,也沒能給這個國有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
國有資產不玩了,作為少數投資足球民營資本。陜西國力的李志民也放棄了對中超聯賽的沖擊,甘愿讓自己投資的球隊停留在2級隊中,因為他清楚地記得,在和同行的一次會議中,所有俱樂部負責人都認為中國足球是個不掙錢的產業。
這些企業身份不同,理由不同,但是它們對足球的看法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沒有從足球場上掙到錢。在職業化改革的路上跑了11年,中國足球怎么到現在還是一個燒錢的機器,只見投入,不見產出呢?中國足球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我們看到,北京國安萌生退意,并非孤立,也絕非偶然。畢竟,企業花錢辦足球,脫不了名利二字。現在眼看得不到多少回報,抽身而退,也是理所當然。但畢竟這個結果,讓每一個關心中國足球的人,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職業化的大旗打了11年,花錢如流水,球迷燃燒的激情更是無法統計,到頭來中國足球卻還是,國際比賽輸多勝少,國內聯賽丑聞不斷。中國足壇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呢?再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足球現行的體系及問題
中國足球職業化已經走過了10年,十年來眾多的企業參與了職業足球賽事,從大連萬達,到四川全興,從廣州太陽神到上海申花。球隊的名稱在不斷更新,而職業化以來,各個俱樂部的投入已經超過了100億。巨大的投入依靠的是眾多贊助商的支持,但是作為一項體育產業,足球俱樂部又產出了多少呢?楊祖武表示各個俱樂部都賠。
足球俱樂部的收入主要分為三項:冠名權,胸前背后廣告,和票房收入。根據這三項主要收入來源,資深足球評論員李承鵬為俱樂部算了一筆賬。中超各隊伍從冠名權能得到的收入一年大概是一千萬左右。有高一點的一千二,三百萬,有的低一些七,八百萬。胸前背后廣告,收入在四五百萬。至于票房收入,由于現在整個球市萎靡不振,每個賽季的票房收入在330萬左右。加上每年買賣球員和從中國足協得到的一些收入,合計在兩千萬左右。但是俱樂部用于人力成本開支,球員轉會,管理和經營,固定資產的支出則相當可觀。李承鵬認為,中超俱樂部一年怎么也得投入5,6千萬,5千萬到6千萬之間,他的收入也就一千五百萬到兩千兩三百萬不等,它得虧三千多萬。
不僅如此,如果俱樂部想奪冠軍,還要花大價錢購買球星,并提供各項獎金等等,這樣的話,投入就要在七,八千萬以上,虧損就要達到四五千萬。巨大的投入與產出差距讓很多贊助商不敢在俱樂部久留,在獲得了一定知名度后就抽身而去。俱樂部的名字隨著贊助商的更迭而不停變換。李承鵬認為,大家都在往里面扔錢,但很多得不到回報。
楊祖武講出了贊助商的心里話。足球俱樂部就像一個燒錢游戲,企業除了可以借足球揚名外,根本不能奢望從中賺錢。可是足球產業化已經喊了十多年,目的就是讓足球成為賺錢的行業。為什么足球賺不了錢呢?提起這一點,幾乎所有的俱樂部都在抱怨中國足協掌握了太多的權利,而俱樂部的經營權限很小。
中國足協是一個半官方的機構,負責全國各類的足球賽事,具有賽事最終的決策權。它的直屬企業福特寶是中國足協唯一一個足球產業開發企業,享有中國足球協會全部賽事及各項活動的商務開發權。中國足協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即電視轉播權,冠名權,和場地廣告。其中最賺錢的一塊就是電視轉播權。今年中超比賽的電視轉播權,中國足協以1.5億元的價格賣給上海東方衛視3年轉播權。第二個收入來源是冠名權,中超的冠名權賣給了西門子公司,合同金額為400萬到八百萬美元。第三部分是場地廣告牌。三項收入在一億元以上。這些收入在足協扣留一部分后再對各俱樂部進行分配。李承鵬認為,這就是現在中國所有足球俱樂部,不管是中超的俱樂部,還是中甲的俱樂部,還是乙級俱樂部對中國足協不滿意的地方,就是說,足協沒有投入一分錢,沒有承擔任何風險,但是到時候你卻把錢拿走了。
各個俱樂部認為,中國足協作為一個管理機構沒有對足球隊進行任何經濟投入,也不承擔任何風險,但是卻拿走了職業聯賽的產權。并且因為沒有切身的利益關系,中國足協在足球產品營銷和推廣方面經營不力。而足球俱樂部則由于不能自主經營開發而一直陷于經濟困局。這次不僅是國安,包括上海,包括大連,包括四川,在經濟上和中國足協有矛盾,所以它經常要鬧退出。
唉!中國足壇的病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用一套行政色彩濃厚的管理體制,來踢市場的球。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中國足球來說,最根本的還是,要用市場的規矩來畫這個圓。也許,只有等到了那個時候,球迷眼中的足球才是圓的。
那么中國足協到底應不應該過多地參與到球隊的經營上呢?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國外的足球經營。看看他們是不是賺錢。我們以英國英超為例
英國實行的方式是職業大聯盟,聯盟的成員是由各俱樂部組成,俱樂部是股東,占不同的比例。在英國也有一個類似中國足協的機構,叫足總,但是足總在俱樂部的運作中不起決定性作用。俱樂部的經營由職業大聯盟負責,進行市場營銷,品牌推廣。
由于職業聯盟的成員是各個足球俱樂部,因此經營好壞直接關系到球隊的經濟利益。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依靠電視轉播權,廣告,和票房收入三項。其中電視轉播權又是最大的一塊蛋糕。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十家足球俱樂部,除了曼聯以外,他們半數以上的收入是從電視轉播中賺取的。排名首位的曼聯俱樂部,在2002-03賽季的總收入達到2億5140萬歐元,電視轉播收入(為8360萬歐元,)占總收入33%,名列第二位的是意大利甲級聯賽的尤文圖斯俱樂部,該俱樂部的賽季總收入為2億1830萬歐元,其中電視轉播的收入(為1億1670萬歐元),占到俱樂部總收入的54%。排名第三位的是意大利的AC米蘭俱樂部,總收入為2億20萬歐元,其中電視收入占到了55%(,為1億1120萬歐元)。如果把足球當成產業來經營,那么就要與其他產業一樣,必須依托市場,打造經營平臺,循序漸進的發展。
記者:羅垠 熊曼琳
《經濟半小時》首播:21:30,重播:12:35。
[上一頁]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