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水利工程的角色有了重要變化。最顯著的一點是,工業社會中的水利工程,不僅有傳統農業社會最關注的治理水患的功能,而且通過水力發電,為工業社會提供著豐富的電力資源。水利工程的修建因此構成了農工業互補的一個重要環節。
不過,當農業水利工程的發電功能遠遠超過治水需要的時候,其修建便成了農業(以及環境資源)向工業輸血、擴大城鄉差距的重要通道。這樣,農業水利工程失去了人定勝天
、協調環境的傳統意義,變成工業社會壓抑鄉村社會和美好環境的肥大肢體。這個時候水利工程的公共性就特別體現為必須平衡考慮工業、農業和環境的不同訴求。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內媒體和公眾近日對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計劃相當關注。這一目前處于立項階段的工程,不僅將使長江第一灣———虎跳峽流域消失,嚴重破壞金沙江、瀾滄江與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遺產”以及當地豐富的文化遺產,而且將使近8萬移民面臨不確定的前程。這些移民中的大部分一直在可能被淹沒的平坦肥沃的沖積扇壩子上耕作。
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并無嚴重水患的治理需求,當地水資源分布亦算平衡豐厚,它看重的主要是虎跳峽從水面到山頂高達3000多米的落差。盡管這一地帶的地質情況比較復雜,但電力開發商仍然奮力強行,要的就是優良的電力建設條件。
從目前媒體對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籌備的報道可以看出,在農業水利工程的工業功能遠遠超過農業和環境功能的時候,工程修建并非沒有理由。不過其理由并非明言的為了工業發展或者電力商盈利,而是目前流行的“以發展的名義”的工程意識形態,具體到修水壩上就是“要發展,先修壩”。
發展的確是目前政府與民眾念茲在茲的所在,而且當下的發展也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那就是經歷了市場化和產權改革之后,發展的主體逐漸多元分化。這種分化也會在公共投資中反映出來,不僅公共項目的投資主體多元化,而且公共項目影響的利益群體也多元化為具體的部門和個人。這樣,公共項目對公共利益的追求,必須具體考慮關系到哪些具體的利益群體,以及哪些利益群體在公共項目的決策中作用更大、聲音更響。
因此,公共項目的“發展”修辭也就必須轉化為對“誰的發展”的具體追問。在考慮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否該建的時候,這個追問就是,究竟是當地“三農”和環境的發展,還是電力開發商(以及它所關聯的工業)的發展?電力開發商的發展是否就是當地“三農”的發展?究竟誰在主導這個水利項目的發展?此前,在諸多房地產開發、拆遷和土地流轉的案例中,公眾已經對此類問題有過深入的追問,并且推動了土地使用權轉讓立法的進步。由于水利開發更強調公眾利益的發展,需要拆遷和重建的人數也要遠為龐大,這種追問就更為必要。
這種追問也意味著,政府在公共項目決策上必須順應時代變化,吸納多元化的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弱勢者參與決策。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時代,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亦卷入具體的交易格局之中,如果只憑一己之決斷來處理公共利益,則很有可能受一些部門或者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他們的聲音往往很響亮)的影響,從而影響決策的公正性。就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而言,如果中央決策部門不充分吸納當地“三農”和環境保護的訴求(他們的聲音往往微弱許多),偏重電力開發商的游說,就必然很可能無法對這一工程的利弊有全面科學的把握。
這樣看來,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強執政能力的決議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精神就很有價值。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否該建,的確需要科學決策;但是,不民主決策,不全面吸納當地“三農”、環境和電力開發商的利益訴求,就很難做到科學決策;同時,在還必須考慮,如果依法對拆遷群眾作出合理補償,加上水利開發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損失,與開發的收益相比,是否合算和科學?而且,中國電力究竟是否如目前顯示的一樣緊缺?如果改善電力改革之后各大公司的管理,理順電力供應;如果十一五計劃尚有時日,各大國有電力公司不必以各種辦法尋求更多的政府投資,電力供應的提升空間是否會超過建一兩個水電站?在這些問題理清之后,該不該建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也就不難得出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