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比金融風險更加兇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3日 16:15 瞭望東方周刊 | |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記者梁朋、張冉燃、孫春龍報道 一些地方政府債臺高筑,致使黨和政府很多政策和措施在執行中難以首尾兼顧,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壓力和掣肘 提起還債,內蒙古達拉特旗蓿亥圖鄉的紀檢書記郭誠一臉苦惱:“要賬的碰破了頭,年 前那幾天,每天都有百十號人上門討債,最多時樓道里有四五百人站著。就連鄉里的舊三菱和舊吉普車都被頂了賬。”這個由兩個貧困鄉合并而成的小鄉,如今已經背負了1200萬元的債務。 而像郭誠一樣苦于巨額債務的官員,在中國地方政府中并不稀少。 2003年,寧夏開展撤并鄉鎮工作,原來隱藏的債務問題浮出水面:查明鄉村兩級負債達到75124.9萬元。 2004年上半年,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縣鄉財政情況調查,查明截至2003年底,安徽省縣鄉政府負債約313億元,縣均負債2.29億元,鄉均負債753萬。 有關調查表明,即便是東部發達地區,也有許多地方政府負債,嚴重者甚至資不抵債,陷入“破產”境地。一些地方政府因還不上債被告上法庭。 政府負債逐漸由經濟上的困難而影響到政治上的威信。一些地方政府債臺高筑,迫使黨和政府很多政策和措施在執行中難以首尾兼顧,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壓力和掣肘。 地方政府債務泛濫成災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大多對債務問題諱莫如深,既不愿說,也說不清楚。但隨著一些地方機構改革與各地對政府負債的清理,發現各級政府負債已經成為普遍問題,由村、鄉、縣市到省概莫能外。 據四川省政府研究室的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底,全省由省級政府承諾償還或直接作為債務主體借入的債務總額達394.36億元。 在東部某沿江經濟發達省份,截至2001年末,當地各級地方政府的逾期債務達到280億元,逾期率高達29%。 安徽省的一份統計表明,1995-1999年,安徽省阜陽市財政債務總計11.1億元,到2002年尚有債務余額7.8億元。 2002年,國家審計署對中西部10個省、市的49個縣(市)財政收支狀況進行審計調查發現,截至2001年底,49個縣(市)中有37個累計瞞報赤字10.6億元。49個縣(市)累計債務達163億元。 2001年,據農業部統計,中國鄉級債務已達1776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負債400萬元。但從目前各地的一些典型調查的結果看,這個數據還是非常保守的。 重慶市萬州區的調查統計表明,2002年萬州區鄉鎮債務高達8.86億元,平均每個鄉鎮債務近900萬元。 另據湖北省農經管理局統計,2001年底全省的村級債務總額達到192.5億元,平均每村60.9萬元,90%以上的村負債。襄樊市2002年年底村級債務為30.67億元,幾乎村村都有債務,村平均債務達51.1萬元。 越窮債越多 在各級政府普遍負債的背景下,政府債務仍然在滾雪球,呈現出債務規模日益擴大、地區越窮債務負擔越重、層級越低債務壓力越大和隱性債務重于顯性債務的四大特點。 有專家估計,中國僅鄉鎮一級債務就在以每年200億元的速度遞增。 實際上,越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其相對債務負擔就越是嚴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債務負擔要嚴重于東部發達地區,例如2001年,地方一般預算赤字縣共計731個,赤字面為35.6%。僅新疆一地,就有77個赤字縣,赤字面達90%。 作為最低一級的政府,鄉鎮財政的債務壓力是最大的。以前,鄉鎮如果發生經費困難,就會考慮向農民多攤一點來彌補,而現在稅費改革已然推開,向農民進行攤派已經不被允許,鄉鎮財政的收入維持政權運行都很艱難。 隱性負債更加不容忽視。據調查,2001年西部某省僅省一級債務就將近203億元,包括國外貸款19.3億,國債借款30.3億元,中央專項借款5.4億元,國內金融機構借款9.6億元,單位和個人借款8.1億元,拖欠職工工資14.1億元,地方政府擔保貸款、糧食企業虧損掛賬等為115.8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8%。但這些還只是顯性負債,如果考慮到隱性負債,僅當地32家金融機構積累的呆賬就達10多億元。 債務風險已超過金融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地方債務課題組負責人魏加寧稱,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實際上已經超過金融風險,成為威脅中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頭號殺手。 他說:“債務風險對于政府威信和社會穩定的影響是直接的。” 嚴格來說,地方政府債務本身并不合法,因為《預算法》規定,除國務院特批之外地方不得舉債,而國務院至今并沒有特批的案例。但在現實中,地方政府債務卻幾乎泛濫成災,造成政權運轉艱難,威脅社會穩定。 沉重的債務壓力造成地方政權運轉艱難。首先是辦公經費難以落實,導致“沒錢干事”。內蒙古五原縣套海鎮有75個干部,縣財政2003年對其核定工資7萬多元,可該鎮僅打印、復印等辦公經費就花了7萬多元。 在鄉鎮一級,不少財政困難鄉鎮的領導常為電費、電話費、交通費等辦公經費發愁,更多的地方則勉強度日,所謂“來人接待靠賒欠,用車加油領導墊”。 一些鄉村干部因為“上頭壓(壓各種指標),下面罵(老百姓埋怨鄉鎮干部只知收稅‘不務正業’),回家老婆不說話(工資難以保障)”,因此寧愿舍棄這一“出力不討好”并且“無利可圖”的角色。鄉村干部人心思走已經是一種公開的情緒。 “沒錢干事”、“無人干事”的直接后果是鄉務、村務無人管,少數鄉村政權在事實上幾近癱瘓。而據四川省委組織部對100個鄉鎮的調查,因為負債重而無法運轉的鄉鎮占15%-20%。有能力的人不愿當村干部,造成的后果就更為嚴重。 另一個后果是政府在本應向農民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上大打折扣,導致鄉村兩級辦學、計劃生育、民兵訓練、優撫以及鄉村道路修建、農田水利、植樹造林、興辦集體福利事業等受到影響。 巨額債務更是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在上級政府和債主的壓力下,鄉鎮政府往往把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增加了農民的對立情緒,由此引發的上訪、告狀接連不斷。 此外,同鄉村干部一樣,農民也會采取“出走”的方式以逃避沉重的賦稅、攤派及債務。在湖北一個僅有50多人的小村,為了躲避人頭費,已經有10多人注銷了自己的戶口,成為名副其實的“黑人”(即沒有戶口的人);荊門市有個村組,一個晚上有8戶農戶乘夜幕請來卡車,將全部家當搬走,留下幾棟破房子,永久地離開了家鄉。據當地干部稱,“他們被數百萬元的村級債務嚇住了。” 出走的農民雖然避免了賦稅,但由于稅費總額并沒有減少,他們所承擔的稅費最后還都將轉嫁到留村村民身上,留村人口的負擔面臨進一步地加重,其結果可能迫使留村農民繼續外流,惡性循環由此形成。-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欲鳴、萬棟、周健偉、黃會清參與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