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不支持Flash
跳轉到正文內容

經濟半小時:參加開國大典的人們與共和國同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30日 22:54  CCTV經濟半小時
經濟半小時:參加開國大典的人們與共和國同在
圖為:開國大典親歷者李觀有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國慶特別節目,尋找開國大典的親歷者。在開國大典閱兵式上,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海軍是第一個通過天安門的方隊,今年75歲的李觀有當時就走在這個隊伍里。參加完開國大典后,李觀有這輩子再也沒有離開過大海,造船成了他一生的事業。

  李觀有

  李觀有告訴記者,“我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萬噸輪,把我們當作頭一批海軍來看待,還要我們走在最前面,結果當時,我們出了點亂子,我們經過城門的時候,我們進去的時候,我們的腳步亂七八糟,啪啦啪啦的,因為同軍樂配不起來,好在那個時候,沒人看得見,這不是城門,你就在里面,還沒走出來。”

  李觀有,作為新中國第一支海軍軍官方隊成員參加了開國大典,當年20歲。今年75歲的李觀有,1990年從黃埔造船廠退休。

  祖籍廣東的李觀有,16歲時,曾經遠赴英國學習槍炮瞄準射擊。,1955年轉業時,這個學射擊的卻被分配去造船,到大連造船廠當技術員。李觀有說:“我真的當時,我連簡單的草圖,我都不會畫,后來我也不怕了,問人家了,不懂就問,誰懂就問他,抱著很好奇的心理去學。”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造船水平比較低,只能修船和造小船,還沒有建造過大型船只,更別說萬噸輪了。經過三年艱苦的摸索,李觀有和工友們一樣掌握了基本的造船技術,終于在1958年迎來了建造萬噸輪的任務。在40多年的造船生涯中,李觀有至今還深深地記得建造第一艘萬噸輪時的情景。李觀有說:“因為中國從來沒有,干過這么大的,一萬噸的這么大的船,大型貨輪,中國沒有干過這么大貨船,就是修船為主,你現在能夠自己做,所以干好那個船,就取名叫躍進號。”

  畫面上這艘船就是當年李觀有參加建造的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李觀有表示:“這個萬噸貨輪,船的圖紙,是前蘇聯的圖紙。”

  由于圖紙是前蘇聯專家設計的,因此在建造時,要完全聽從前蘇聯專家的指揮。李觀有告訴記者,“結果后來不是搞了沒多久,前蘇聯專家就撤回去了,撤回去以后,還是我們要干的,我們就自己來干,日以繼夜地,我們就在那里工作,因為這個船,一定要把它完成,你不能說,前蘇聯專家不在這里,你們就不干了,依賴人家,結果我們自己就干了。”

  李觀有和工友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創造了中國造船史上的一個突破:從動工到建成,僅僅用了短短58天,1958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躍進號”試航成功了。李觀有說:“大家都高興,鼓掌啊,畢竟我們中國自己也能夠自己造,第一條萬噸船,沒有你前蘇聯專家,我們中國一樣,也做好了這條船。”

  作為中國造船行業的建設者和見證人,李觀有在40多年里,親歷了我國造船業的成長,從最初只能修船,到現在可以造各種船只。李觀有表示:“我們現在能夠,不只自己設計,造自己中國的船,還能夠幫外國設計,造他們所需要的

  各種類型的,那些油船,特種船,我們都能夠設計,幫他們來建造了,就表明我們中國的,造船事業 造船能力,已經比以前,大躍進了一步。”

  其實,生活中李觀有并不是一個擅長言辭的人,即使面對我們記者,他的話也很少。可一旦和記者說起造船,他就變得滔滔不絕。李觀有現在離休已經十多年了,但他仍然堅持到船廠去上班。用他自己的話說,造了一輩子船停不下來了。

  在我們采訪過的幾十位開國大典親歷者里面,薛成棟算是人生經歷較為豐富的一位。從童工、團干部,到下放當工人,到最后成為電大學生,從薛成棟身上的每一次變化之中,我們似乎都能找到一些時代變遷的影子。

  薛成棟

  薛成棟告訴記者,“當時沸騰了,大家伙腦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想什么,眼淚都掉下來了,現在想起來,也很激動那個場面,我們覺得中國人民,確實經歷了百年的遭遇,過著牛馬的生活。”

  薛成棟生長在當時日本統治下的大連,當過童工,參加過罷工,進過日軍的監獄。新中國的成立,讓這個經歷過苦難的中國人的命運徹底改變。1949年,薛成棟作為中央團校的一個學員目睹了開國大典。薛成棟說:“叫我遇上了,這是我這一生的運氣,太好了,要不到中央團校,學習二期,也沒有這樣的情況,感覺到自己,很走運,很走運氣。”

  薛成棟的愛情也隨著開國大典之后的報告會而來,在大連市里組織的一次青年報告會上,坐在觀眾席里的一個20出頭的姑娘看上了這個從北京剛剛回來的文化人。薛成棟的妻子說:“他給我們講課,我就認上他了,哦他是中央團校回來的干部。”

  結婚十余年,家里有了4個孩子,而此時的政治運動開始爆發,1969年,薛成棟老兩口被下放到鹽場當工人。幾個孩子都在農村接受鍛煉。薛成棟說:“我四個孩子,都沒有趕上考大學,那時候文化大革命,不考大學,停了,小平同志,恢復考大學的時候,我這幾個孩子,都過這個時間了,后來要考,我說算了吧,人家孩子能到工廠干活,咱的孩子不能干活嗎,當時還有個情緒,就是不想讓自己的兒女,再當干部了,文化大革命,遭這個罪,受這個折磨,干脆咱的子女別當干部了,就當工人干什么都行,還有這么個心情。”

  80年代以后,各行各業都呼喚具備科學技術文化的人才,孩子們在工廠工作也面臨著知識技術更新。薛成棟覺得,自己從前的想法有偏差,經濟建設成為國家的主題,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薛成棟覺得自己也應該給孩子甚至孫子做一個榜樣,補習文化,糾正以前的做法。在58歲時,他參加了大連市的電大考試。薛成棟表示:“全市我是第二個年齡最高的,戴著花鏡參加考試,老師覺得挺奇怪,這個老同志,怎么這么大歲數考,完了到我跟前看,卷子答得怎么樣。”

  最終,薛成棟和他的4個孩子都拿到了成人教育的大學文憑,孫子也考上了大學。薛成棟覺得自己這一生經歷的波折很多,但是隨著祖國的強盛和安定,他們老兩口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薛成棟退休之前,擔任的最后一任職務是大連市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他處理最多的就是食品衛生這些和老百姓關系最密切的提案。薛成棟說,不管一生經歷了多少波折,他都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韋士平與薛成棟一樣,現在也住在大連。1949年的十月一日,當時韋士平,作為清華大學的學生參加了開國大典。

  韋士平

  與薛成棟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遼寧大連的,還有一名老人,韋士平。他一輩子在東北工作。他所在的遼寧遼陽石化公司是東北的大型化工企業。與他一起去參加開國大典的很多清華學生,都在那里工作了三四十年。韋士平告訴記者,“我記得清清楚楚的,就是經過天安門的時候,我們就喊,毛主席萬歲萬萬歲,當時毛主席很高興,毛主席就接過了話筒,用湖南口音就講,清華同學師生員工好,清華同學好,我們就鼓掌,完了又喊口號,這樣情緒很熱烈高漲的,我們就走過了天安門,大家都很高興,中國人是從舊社會,苦難中過來的,來了共產黨,勞苦人民都獲得了解放,從此就有好生活了,所以大家都很高興。”

  參加開國大典時,韋士平是清華大學化工系2年級的學生。他說當時新中國頒布的很多經濟措施,使很多像他這樣的普通民眾得益。韋士平說:“學生待遇都是什么都管,管吃不花錢,飯菜隨便吃,當時就要求你,好好學習,將來服從國家分配,建設新中國,所以那時候,同學情緒都很高。”

  韋士平的父親是一名出生于東北農村的工程技師,對子女的要求就是用功讀書,改變生活的命運。韋士平以前幾名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遼寧工作,并被派往我國自主投資30多億元興建的,東北第一個大型的化工企業。韋士平說:“毛主席圈定的是一個大項目,當時全國是數二的大項目,第二大項目投資額,當時的話,有一句話叫,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設遼化多光榮。”

  建國初期,國家大力構建東北工業基地,在人力財力上都配備強有力的支持,就是為了以最快的速度建設新中國的工業城。韋士平表示:“當時最初的時候,建設是挺苦的,我也穿了個膠鞋在泥水里淌,完了很快,建成了一個現代化企業,我們那時候工作,很勤奮很累,記得那時候是夏時制,提前一小時,我就是六點就起來,也就是現在的,五點就起來,這就上機房去干活。”

  現在,韋士平所在的遼寧遼陽石化集團仍然是東北一個年盈利超過10元的大型企業。工作期間,不僅能熟練的使用英語還掌握了德語俄語和法語。他的文章在一些國際學術雜志上刊登過。他始終相信,科學技術知識能夠改變個人的命運,也能造就一個國家的強大。韋士平告訴記者,“我是1929年,生長在沈陽一個農村,我兩歲的時候,1931年,“九.一八”事變,我媽媽就抱著我坐火車進關了,從此就在關內流浪,所以我很思念,我的家鄉東北

  每當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當時我心就很感動,有時候就要落淚,我想今后生活,還會越來越好,我就最羨慕,我的外孫外孫女,我說你們將來長大以后,那要比我好得多,現在的生活就很好,將來生活還要更好,可能那時候,我就趕不上了。”

  退休以后,韋士平買了一部攝像機,兩箱磁帶,只要廠里有什么活動,鄰居有什么喜事,他都要去拍,可他卻很少給家里人拍錄像。他向我們透露,自己就是要多記錄下一些現在的社會生活,這樣等外孫外孫女長大了,也能知道他們的幸福是從哪里來的。

  采訪中,很多親歷過開國大典的老人,和我們說到開心事,總是開懷大笑,而聊起傷心的往事,老人們也常常會潸然淚下。可在陜西農村工作了五十四年的王云孝,雖然在采訪中說的最多的是流淚,但他在鏡頭前卻沒有留下一滴眼淚。

  王云孝

  王云孝告訴記者,“毛主席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那個喇叭大得很,這么大的喇叭,可把人高興的很。”

  七十三歲的王云孝老人,19歲時有幸以中央團校學員的身份參加了開國大典。1950年他被分配到寒冷邊遠的陜西鳳縣搞農村工作,面對惡劣的條件,他流淚了。王云孝說:“到縣街道一看沒有人,我心里就涼了,掉眼淚了,難受的不得了,不想在這兒干,想到大城市去,想大城市。”

  在組織的幫助下,年輕的王云孝慢慢適應了當時邊遠山區的惡劣環境,但農民艱苦的生活條件又讓他流淚了。王云孝說:“第一次下鄉農民給我吃的那個飯沒有鹽,我說老鄉你們把鹽忘了,他說我們幾個月都沒有吃鹽了,沒有咸鹽吃,吃甜飯,確實可憐,鳳縣的人剛解放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炕上都沒有被窩蓋。冬天只能靠熱炕烤火。心里難受得很,就哭了。”

  面對困難,國家派出搞西北建設的干部,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鄉村沒有公路,干部進村只能步行。王云孝告訴記者,“一天走過150華里路,糞這里背簍,那山高得很,高的很,七八十斤就背上,上坡。把我們公社的干部都累得休克了。干部干勁很大,都整得休克了,趕緊搶救。”

  當時基層干部不怕累、更不怕臟的精神又讓王云孝感動地留下了眼淚。王云孝表示:“山西來的支援西北的一些老同志,下鄉也是和農民一樣干活,把我感動得,我流下了10幾次眼淚都不止。”

  王云孝老人先后擔任過公社黨委書記,縣供銷社主任等職務,他說不后悔在鳳縣扎根了五十四年。王云孝說:“鳳縣農村現在變化也大,農民的收入也有增加,變化很大,但是還沒有達到小康。還有一些比較困難,還有一些困難戶。說老實話,過去孫中山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王云孝在鳳縣農村工作了幾十年,前后哭過了十幾次。然而,老人留給我們的卻是爽朗的笑聲。現在他的五個子女都在城里工作,也要老人搬進城去。但王云孝一直堅持住在農村。他說,哭了這么多回,對鳳縣有了感情,對農村的生活也習慣了。下面讓我們再來認識幾位開國大典的親歷者。

  這些開國大典的親歷者,都是平凡的老人,但他們點滴的回憶,卻為我們勾勒出了共和國所走過的足跡。55年前,他們在天安門廣場,振臂歡呼,揮灑的是一個民族的自信,而55年后,老人們在鏡頭前流露出的開朗和豁達,其實也是一種自信,這種自信不是因為他們參加過開國大典,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共和國的歷史正是由無數像他們這樣平凡的人創造出來的。

  記者: 陳響園 王立平 鄢聞余 李春研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 《經濟半小時》 首播時間:21:30

  重播時間次日:12:35

科健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 相關專題: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