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尋找共和國足跡 開國大典親歷者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9日 21:46 CCTV經濟半小時 |
圖為:開國大典 圖片由CCTV《經濟半小時》提供
圖為:董來扶和他的坦克
圖為;開國大典親歷者董來扶 今天開始,我們《經濟半小時》推出兩期國慶特別節目,尋找開國大典親歷者。自從一個月前,我們開始制作這兩期節目以來,全國各地有幾百位參加過開國大典的老人,和我們取得了聯系,向我們講述55年前的親身經歷。其實,在這些老人身上,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共和國留下的足跡。我們的特別節目從他們中間,選擇了十幾位來自不同行業和地方的老人,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第一位給我們打來電話的開國大典親歷者,是75歲的馮明。這位當年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現在已經是一位白發蒼蒼的古稀老人。幾十年來,他在西北很多地方工作過,我們的記者最后是在陜西寶雞找到了他。 馮明 馮明告訴記者,“我那時候在東郊民校的西口,就是天安門東側,我當時激動的眼淚流不完,高興的呀,跳啊跳啊,所有的人,我們的伙伴們都跳。” 七十五歲的馮明老人,二十歲時以工人的身份參加了開國大典。之前他是一個私人藥鋪的學徒工。馮明說:“我是小徒弟三年以后才能有給你穿鞋,穿襪子,沒有工資,管飯。棉衣還不給。就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的在天安門看毛主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在向世界宣布,我們站起來了,我感覺我工人確實高大得很,我們一下成主人了。” 馮明老人祖藉山西壽陽縣被農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1951年他被吸收到中央貿易部人事司。在做了短暫文化培訓后,他被派往西北參加大建設。馮明說:“前門外火車站,上了火車,過那個黃河,過了40分鐘,那橋都炸壞了,那木頭撐起來的橋,火車上去咣咣,40分鐘才過了橋。我們是干什么的?就是百廢待興,搞恢復建設的,國家那時候什么基礎也沒有,連個老百姓的,給共產黨交交的糧食,給人民政府交的糧食,交的糧食沒地放。” 用樹樁搭個工蓬就成了房子,用木板拼個平面就成了床。馮明老人說這只箱子是他當年唯一的家當,而這僅有的家當,還是在離開漢中工地時才定做的紀念品。馮明告訴記者,“苦的很,我記得一個工人這么大的饅頭,一個 饅頭大概有三兩,吃八個饅頭,還 有吃12個饅頭的,他干什么吃那么多呀?那小伙子十八九歲,叫楊黑星,河南人,高高的,粗粗胖胖,一背磚頭推背60塊,一塊磚起碼額三四斤吧,那時候沒有現在這個卷揚機吊呀,那時候全憑搭架子背呀,背磚頭,蓋房子,他都高興得很,他都不怕苦,不怕累,我說你少背一點,十八九歲,不要把你累的吐血怎么辦?我不怕,我為國家出力,我光榮,都憋著一股勁,心里高興得很。” 曾轉戰陜西,青海,寧夏等多個工地的馮明,三年困難時期在甘肅張掖煤礦擔任基層干部,有一陣子糧食供應不足,三萬名礦工面臨危機。馮明表示:“吃這個駱駝草那個草籽,還吃那個野韭菜,野韭菜就跟草一樣,拿回來以后和那個駱駝籽泡了三天以后,東北運的那個高粱弄成面,合在一起,一個人吃四兩,一天,等于吃草四兩,我們腸子里都是草啊,都是駱駝吃的草籽,就那樣子我們所有的工人干部都那樣子干。” 現在是富了,起碼吃飽肚子了,穿衣服不穿補丁了,晚年的時候來之不易,這都是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 和我們國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流血犧牲換來的,就我在煤礦上來說,我見了死了好多人,我一想起他們里,我心里很難過,我下馬以后,我們離開了,但是墳頭留在那個地方 了,他們都是工傷事故死去的,他們都是為國家建設死了 無論50多年的回憶里包含了多少激情與苦澀,馮明老人向我們講述的時候,都始終面帶著微笑。為了開發大西北,他們的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我們看到,歲月滄桑在他臉上留下的卻是一種幸福和滿足。 在至今健在的開國大典親歷者中間,石開基的經歷,尤其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作為一個鄉村電影放映員,他背負著幾十公斤的電影設備,在農村放了40多年電影。不過,老人說,他放的最多電影,還是開國大典的那一幕。當時的情景,就像電影一樣,55年來一遍遍在他的腦海里回放。 石開基 石開基告訴記者,“一字一句都聽到心里去 ,我原來以為,毛主席發表公告,一定是很深奧的,一些措辭 ,字字句句,都是我們普通的話,很清楚,并且我們湖南人,都能夠按照他的聲音,模仿得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石開基,以東北軍政大學學員的身份參加了開國大典,當年20歲。今年75歲的石開基,1990年從湖南省桃江縣電影放映公司退休。 出生于湖南的石開基,1950年參加了全國第一期電影放映員訓練班,開始了自己的電影放映員生涯。他放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國產電影。石開基說:“《橋》,東北長春電影制片廠,我們國產的第一部影片,《橋》描寫一個工人,支援南下大軍的那個主題。” 1954年,石開基轉業到湖南省桃江縣,當上了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石開基告訴記者,“大約全縣有800個以上生產隊,起碼平均一個隊,不會少于一場電影,我是全縣我都輪流過,我記得我開始那年,我跟兩個放映員,一起下鄉 沿資江河兩岸農村,放映電影放下去,穿的單衣服下去,一直走到下第一場雪,我才回來。” 由于桃江縣地處丘陵地帶,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有時要翻過幾重山。每天,石開基都要背負著幾十公斤重的放映設備,行走在深山里的各個村子之間。石開基說:“解放以前桃江縣,一寸公路都沒有,那么落后,完全要靠人力運輸。” 幾十年來,石開基就是這樣翻山越嶺把電影送到了桃江縣800多個生產隊,讓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農民們也看到了電影。石開基表示:“我們農村有這樣,一些好笑的事啊,那個老頭子看完電影以后,跑到熒幕后面,去找毛主席去了。” 最讓石開基感到欣慰的還是農民對電影的熱愛。他最難忘的是,有一次,他到一個叫老山的生產隊放映電影時發生的一件小事。石開基說:“那個支部書記,是個50歲左右的人了,第二天早上,天還沒有亮,他就拿著一把開山斧,到山里去了,結果他趕早給我們,砍一副轎杠子,我給你們做副轎杠子,你們一抬起來又很安全,又比較松活一點,他希望我們,經常深入到農村里去,那個轎杠子,我心里就喜歡得很,一想起來,這是農民朋友,送給我們的轎杠子,我有義務把這個藝術,抬到農村里面去。” 退休后,石開基這個放了40多年電影的老放映員,仍然非常熱愛這份工作。現在,他還經常到自己工作過的電影公司門前走走。石開基表示:“從我年輕的時候,參加電影工作開始,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年輕的快樂的事業,身上的每一根神經都是愉快的,我直到現在,我總是以為,我是一個基層放映員為榮,我總認為很自豪。” 開國大典的場景在石開基老人的腦海里放了一輩子。而在真實記錄開國大典的影片中,相信功臣號坦克穿過天安門的畫面,很多人都不會忘記。這輛英雄坦克的駕駛員就是董來扶。他告訴記者,其實接受檢閱時,他一直在坦克里擔心,坦克會不會在天安門前拋錨。 董來扶 董來扶告訴記者,“說看毛主席,可不容易了,就趕快看一眼,趕快回來開車,誰不想看毛主席,都想看,這個站著的是你么,不是,我在里面你看不見,開坦克的。” 董來扶駕駛的功臣號坦克,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輛坦克。也是開國大典機械化部隊方陣的軍旗指揮車,它率領著100多輛中、重型坦克,接受領導人的檢閱。董來扶清楚地記得,其中一輛裝甲車還沒開到檢閱現場就出了故障。董來扶說:“就開著坦克,心里頭也突突跳,就怕出故障,因為我們是老式坦克,出故障太多了,就是那輛坦克,開著開著以后,還出了毛病,不過沒在天安門出毛病,就在路上出的毛病,那還好辦,拖著就回來了,你要在那300米的距離上出毛病,那就不得了了,所以后邊那個裝甲車,給他一頂,一塊頂著走了,頂著走了,看不出大問題來,頂多說它這個隊形,標的不齊。” 董來扶,1945年從山東老家逃荒跑到東北,報名參加了解放軍。當時軍隊里唯一的坦克是一輛破損的日本舊坦克。17歲的董來扶和部隊的4個小戰士一起修好了這輛坦克。從此董來扶就成了這輛坦克的駕駛員。在解放戰爭當中,它陪伴董來扶歷經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在參加錦州戰斗時,還創造了連續激戰6天不停的紀錄,并拖回了一輛壞在戰場上的戰友的坦克。董來扶表示:“那時候還很危險的,那時候如果,黑山阻擊戰打不勝,就你們兩個破坦克,你不死嗎,所以我們那時候,心里頭都蹦蹦的跳著呢,大部隊都撤了,就剩你兩輛坦克,還在拖那輛坦克。” 在沒有無線設備互相聯系的情況下,兩輛坦克就憑著自己的判斷追趕大部隊。幸運的是董來扶再返回的途中沒有再碰到敵人的伏擊。董來扶告訴記者,“再碰著不麻煩了嘛,以后我往前靠,聽這個部隊說,黑山堵住了,把敵人消滅了,我們才不害怕了,打完了仗,我們的車長,給我盛了碗高粱米,白菜點豆腐,剛擱在我的嘴邊上,以后我就睡覺了,往后一躺,倒了一脖子。” 董來扶說那時候打仗之所以這么危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軍事科技水平幾乎為零。沒有通訊設備,一旦坦克壞在戰場上,就會全車覆沒。這樣的事情在當時并不少見,如今的軍械進步讓董來扶這個重新回到部隊的老兵贊不絕口。董來扶說:“外觀和里面都不一樣,這可是天上地下的差別,你像我,當駕駛員的時候,要前進,向右登右肩膀,向左登左肩膀,倒退踢腰,停車都登頂,你看我頭發少了,那時候登的有關系,打完了仗下來,臉是黑的,就變了個人了,可以這樣說吧,我們幾個打完了仗,掉到煤堆里,不呲牙你們誰也找不著。” 坦克陪伴董來福走過軍人的一生,在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抗美援朝中他都立過功。和平時期,他又到學校去學習。董來扶說軍事力量要發展,要依賴經濟和科學水平的發展。現在部隊的科技水平提高了,他們自家的經濟生活也變好了。 董來扶給自己四個孩子起的名字叫洛英、薊雄、薊豪和均杰,連起來叫做英雄豪杰。現在走進他的家里,就像是走進一個坦克世界,滿墻貼的都是坦克照片,桌子上擺的是坦克模型,老人平時也最愛聊坦克。董來扶這位戰斗英雄,開著坦克參加了開國大典。而有一位律師,參加開國大典的時候,還是一名中學生。稍后,我們再一起來認識這位親歷者。 我們采訪的開國大典親歷者里面,重慶的王瑞蓉老人是年齡最小的一位。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她只有15歲,還是個初中學生,走在歡呼的游行隊伍里。而在十年后,王瑞蓉已經成為了一名律師。 王瑞蓉: 王瑞蓉告訴記者,“我是新中國的一名律,人們歡呼國慶現場,大家真的高興,真的,走過只要到天安門前,沒有人說什么話,都是脖子伸得長長的,兩只眼睛瞪得大大的,看天安門,看毛主席。” 王瑞蓉,作為北師大女附中初一學生參加了開國大典,年僅15歲。今年70歲的王瑞蓉,1988年當選為重慶市渝中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1年退休。 出生于山西的王瑞蓉1955年考入中國政法大學,成為建國初期的法律工作者。畢業分配到重慶市公安局,后來還擔任過重慶市渝中區政法委書記等職務。在法律戰線上工作了40多年的她,印象最深的是發生在1979年刑法頒布之后的一起案子。王瑞蓉說:“這個案子是我搞的一個案子,正當防衛案子。” 案子發生在1981年,被告是一個男青年,他為了維護他人的利益,在遭受拳打腳踢的情況下,用一把水果刀把原告刺傷致死。王瑞蓉告訴記者,“我覺得被告,是維護正義,為了第三方的權益,所以在這個案子當中,我就提出了正當防衛,這個案子后來,就以正當防衛,宣告被告無罪。” 法院依據1979年頒布的刑法,判決被告不負刑事責任。王瑞蓉說,如果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頒布的刑法,被告將被宣判有罪。王瑞蓉說:“十一屆三中全會,那真正是給法律帶來了一個春天,提出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從1979年頒布的刑法以后,我國又陸續頒布了《公司法》、《合同法》、《行政許可法》等多部法律,還修正了《婚姻法》、《刑事訴訟法》等多部法律。王瑞蓉表示:“從法律上來說,這個法律上就是完善,我有法可依了,我們很多法律,都在不斷地修改,就是在不斷地完善,我們又出了許多的法,為什么要出現這樣多的法,也就是在一個完善過程中。” 時間匆匆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當年參加開國大典的人群里,既便是最年幼的兒童,現在也已經過了花甲之年。盡管歲月變遷,會在他們身上留下不同的印記,但無論他們后來走過的是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艱苦創業的荒漠,開國大典都注定會成為他們一生中最珍重的一段經歷。 記者: 陳響園 王立平 鄢聞余 李春研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 《經濟半小時》 首播時間:21:30 重播時間次日:1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