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亞太總裁財富對話會專家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
1.中國經濟已經處在經濟起飛階段。觀察經濟起飛階段的宏觀經濟,應調整角度。
宏觀經濟是否過熱,從今天看是一個老話題了,如果在3、4個月前這可能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話題。但即使這樣的話,實際上也還是需要做一個反思。判斷中國的經濟形勢要從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來看,我本人是比較不同意單一地從CPI或者是GDP的增長來做背景判斷的,尤其是拿一個季度的某某指標來做判斷。判斷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必須放在一個較長的過程來判斷。改革開放25年來,無論是改革還是開放的措施,都是在為中國的經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補充新的能源、能量。像中國這樣的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經過經濟起飛階段,而且是一個很長的經濟起飛階段,絕不是很短的。無論是50、60年代,乃至70年代的日本,還是韓國的70年代以后的起飛階段,都維持了一個較長時期。我們的兩個鄰居都經過了2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經濟起飛階段,從而完成了這兩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
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邁入現代化前夕的這樣一個基礎,也就是說它今后可能處在起飛階段。如果說經濟處在一個起飛的階段,我們拿的是不起飛的標準來看待,肯定會得出一些不正確的結論。因為我們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人均超過1000美元,從一個單純的量來看不大,但是放在中國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看,集合效應就出來了。它和新加坡、瑞士那樣的小國家不可同日而語,小國如果是人均1000美元實際上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家,根本沒有起飛的物質基礎。中國不一樣。如果我們再把其它的因素考慮進來,我們會超過人均GDP1000美元這樣的一個概念。我說的意思是,我們已經完全具備了經濟起飛的幾乎所有的條件。對外開放從外面吸引一些新的要素,包括資本和新技術,還有我們的基礎設施,還有我們這么多年來改革奠定市場化的經濟基礎。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已經有這樣的基礎。所以,我認為判斷經濟形勢,要注意客觀條件的變化,這樣才會避免采取過分嚴厲的措施。如果經濟處在起飛階段,那么某種程度的通脹或許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曾經經過了3到4年的通貨緊縮,已經似乎適應了,現在稍微有一點點熱就覺得不舒服。我覺得如果讓我來選擇,我可以選擇5%的CPI的上漲,也絕不會選擇負百分之一的通貨緊縮。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國的經濟,實質上已經進入了經濟起飛階段。有些經濟現象是經濟起飛階段的某種必然現象。但從基本的政策層面看,應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其負面影響。從這種角度看我們可能更多地出現的是結構性的問題。是經濟生活真的全面出現了問題嗎?我難以判斷。為什么呢?因為你真的要從供應貨幣量來看,那是不真實的。因為它有著特殊的市場化背景。
2.中國經濟貨幣化進程在加快,客觀上需要大量的貨幣來推進市場化的改革,所以,單純用M2增長來判斷通貨膨脹有偏頗。
各國現代化的過程說明,在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中,居民金融資產規模的增長率會超過GDP的增長率而增加,居民的金融資產增長率肯定要超過GDP的增長率。這是什么意思?這意味著貨幣供應量增長很快。今天的美國,居民的金融資產是GDP的大概7倍,甚至更大。它的資本市場的資產價值就是其GDP的3到4倍,中國顯而易見因為市場經濟相對不發達,居民的金融資產還是比較少的。所以,貨幣供應量以比較快的速度增加是一個必然。
我現在很長時間主要是研究金融與資本市場,也稍微關注一下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學者的文章。發現他們有很多很好的見解。但有一個問題似乎沒有觀察到,即中國金融結構的變化。不少人用的金融指標還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指標。如果要用那個指標來觀測我們今天中國的經濟形勢,基于這樣的判斷來制定政策會出問題,會阻礙中國金融的市場化進程。所以,總體上看,是不是過熱難以判斷。M2的擴大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們的外匯儲蓄大規模增加,可以說非常快速地增長。2003年,我國的外匯儲備一年增加了1400億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非?。1400億美元什么概念?就是央行要投放大概12000億人民幣的基礎貨幣,新增加的12000億人民幣的基礎貨幣,實際上會形成3萬億人民幣的信用擴張。現在人們都對人民幣的升值有預期,我們的外匯儲備是仍然會以很快的速度增加。所以,通貨膨脹的壓力始終存在。
我贊成說某些領域出現了結構性膨脹的判斷。如果是結構性膨脹,我們采取的各種政策更多是結構性的政策,而不是一個全面的調控政策。這是我說的第二個意思。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反對提高利率的。從目前情況看,我們還不能調利率,利率很難出現結構性效應。無論你是單向提高利率還是把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時提高,都會進一步加大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會使得外幣進入中國市場以后,由于利息的提高而沒有利率風險了,會使得外國資本更加空前地進入中國市場,你的外匯壓力會越來越大,通貨膨脹壓力也會越來越大。本來你提高利率想抑制通貨膨脹,但實際上由于基礎貨幣的大量投放,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則會帶來新的更大的壓力。你只能做結構性的調整。比如說哪些行業真的是過熱的,規模過大,你可以大規模提高它的資本金比例,比如說以前的按揭貸款是70%,現在可以降到50%。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
3.近1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發生了某些重要的結構性變化。
與10年前、2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市場的力量在不斷地增大。如果說今天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過熱,我想主要不是由中央政府造成的,地方政府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地方政府特別是那些形象工程領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說結構性出現了擴張,出現的規模膨脹,地方政府要負一定的責任,說得大一點它沒有科學的發展觀,是膨脹的欲望在作怪。一個縣級市20萬人,可以建寬100米的馬路,這可不得了。所以,地方政府在這一次的所謂的投資規模擴張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插話:《焦點訪談》報道了安徽一個市處理垃圾,引進最先進的美國設備,沒有用,又造成了一些新的垃圾場。)
確實是這樣。所以,如果說80年代我們的經濟過熱,可能是中央財政投資太大,與中央政府的投資規模擴張有關系的話,那么,這一次則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造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整個投資結構、投資主體已經在慢慢地走向微觀化、地方化或者是市場化。其中民營經濟的比重,或者說非國有經濟的資本投入比重也在迅速擴大。如果結構發生變化,調控的方式也要發生變化。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行政命令只能對你起作用的那一塊起作用。其它的地方很難起作用。當然,銀監會如果發一個停止貸款的命令,那當然能起作用,但這是錯誤的。銀行停止貸款是一個錯誤的做法。怎么能停止貸款呢?全社會停止貸款就意味著整個經濟運行停止了,沒有血液了,再好的企業沒有銀行的支持都要垮掉。我不認為銀監會停止貸款的通知是中央的意思,因為那種做法完全違背了現代經濟的基本的運行規律。如果你靠銀行停止貸款來控制整個投資規模,這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所以,在這種條件下過于行政化的手段起不了多大作用,也必然會損害不斷市場化的經濟運行,影響經濟增長的基礎。
我的意思是宏觀調控的方式不能再像80年代也不能像90年代那樣,我們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投資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必然的趨勢。
4.從目前結果看,我們的宏觀調控措施起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對那些明顯過熱的行業起了很好的作用。
這里也要注意兩個后遺癥。一個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宏觀調控對非國有的經濟影響可能要更大一些。宏觀調控顯然對中石油、中石化等這樣的國有骨干企業沒有多大影響,對寶鋼有多大影響?可能也沒有多大影響。影響較大的可能更多的是對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的企業。這樣我就在反思,如果效果是這樣的話,我不認為這與我們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在一些競爭性的行業要擴大非國有資本的比重,提倡這些行業的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效率。即使在一些特殊的幾個行業,我們要提倡適度競爭。如果宏觀調控客觀上會使大量的中小型企業處境越來越困難,這就要反思了,就要注意了。我們進行20多年的改革,不就是要發展一個現代的競爭性的市場經濟嗎?現代市場經濟顯然是多元主體的市場經濟。
另一個是,這一輪的調控可能會加大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有人會以此為借口,賴銀行的帳。所以不良資產會迅速增加,F在因為它有借口,我從銀行借了一半,現在你不貸可以,但我也還不了,因為這跟我沒有關系。貸款投了一半,從而形成了銀行新的不良資產。這樣一來,不良資產使得責任人就有借口,他會說,如果按照協議我肯定還你,問題是銀行現在不貸了,才貸了一半,后面我完成不了,你怎么還要我還錢呢?我還不了。借款人似乎找到了一個不還貸的理由。出現大量的新增不良資產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