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轉型--轉向現代商業流通管理國家機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4日 15:23 《全球財經觀察》雜志 | |
文|劉乾坤 程喆 打破內外貿分割的格局,建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確立市場規則和秩序,這仍然是新成立的商務部最重要的使命。換言之,26年來,甚至從更遠的歷史開始,作為一個統一法律基礎的大市場,從來就不存在過。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然而,這是事實。 這正是我們如此看中新任商務部長的施政重點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薄熙來所推動的商務部轉型,在于其把現代流通業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在于重新評價和總結26年來對外貿易和外資對中國的影響和作用,當然,在此基礎上,薄熙來希望找到適當的應對措施,積極參與經濟運行安全的監測和宏觀經濟的調控。總之,大力推動商務部向一個現代商業流通管理的國家機構轉型。 外貿和外資拉動中國是一個明顯的事實——相對于經濟總量而言,外貿和利用外資總量在全世界的排名更靠前。盡管“摸著石頭過河”,但是26年改革開放的結果說明,這一點仍然是可以驗證的,也是不可抹殺的。 事實上,雖然部分中外觀察家對中國過分依賴外資和對外貿易表示擔憂、對市場換技術的模式表示懷疑,真正的擔憂應該是中國的商業規則、商業秩序,乃至市場格局及其發展方向仍然不清晰。你甚至很難想像,作為世界經濟總量第六的大國,在過去的26年,甚至從1953年開始,專門主管商業流通的政府機構2003年以前根本就不存在。 在全面融入世界的前夜,薄熙來和商務部的這種努力顯然是必要而迫切的。 薄熙來似乎偏愛“15”。也許他自己都不會承認這一點,然而,從上任之初整飭內部工作,到近期系統闡述所關注的重大課題,卻正好都是15條。 2004年2月16日,薄熙來赴任國家商務部第二任部長。正式任命書下達之前——2月29日——薄不僅已經走訪了部內各司局,并已公布第一份內部文件。據悉,文件為商務部“立了很多規矩”,上從文件流通,下至內部聯絡等;文件甚至詳細到規定外事活動必須錄音、必須兩小時內整理送至本人、四小時內送簡報等。這確實是新氣象。據稱,薄熙來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商務部各司局、各項業務工作乃至商務部的政治、人事工作。它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把商務部的工作給帶起來了”。 不多不少,文件正好15條,內部戲稱為“薄15條”。 薄熙來與共和國同齡——2004年正好55歲。就在這一年,薄從遼寧省省長的位置上調任國家商務部部長。薄是前國家領導人薄一波之子,山西定襄人;從1984年大連金縣縣長(現為大連市金州區)算起,薄熙來當了整整20年的“東北人”。但是,薄熙來在部長任上燒完第一把火后,一直沉默了半年;2004年8月底,薄熙來的施政脈絡才浮出水面——先于商務部舉行內部專家會議,再到煙臺召開專門的專家座談會,薄正式公布了自己關注的15個重大課題(詳見附文);在這半年間,除了公開場合露面,薄絲毫沒有涉及其施政綱領。隨之,一系列重大新聞開始接踵而至——第一次亮相第八屆中國貿洽會、聯合國家港澳辦推出內地企業港澳“自由行”規定、成立反壟斷辦公室等。 這是薄熙來第一次系統地表達對商務部重大課題的關切。 商務部要轉型了。盡管2003年反傾銷涉及的貿易額占當年貿易額的比例不到3%,但是對于大量中小企業而言,這卻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更要命的是,我們沒有配套的法律可依;盡管內外貿不統一和市場分割是陳年痼疾,但是,這卻已經成為WTO后有關市場經濟地位、國內制造業前途的第一道門檻。 這不過是2003年組建商務部的法定使命而已;當然不僅僅這些,薄熙來有更宏大的構想。他希望做得更多更好——他要求重新認識商品流通(貿易)對于一國經濟的意義;他希望商務部從對內外流通企業的微觀管理過渡到對流通環節的宏觀管理;他希望商務部更多參與商業立法;他要求綜合評估中國貿易額突破一萬億美金、FDI累計突破5000億美金的影響及應對措施;他希望建立內外貿監測系統,介入經濟運行安全監控及宏觀經濟調控。 對于他來說,2004年是不尋常的年份。在這一年,就任商務部長剛剛一個月,嚴厲的宏觀調控就開始了,內外貿易分割、貿易與投資領域多頭管理的矛盾進一步凸現,他也聽到了太多企業的抱怨。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年,中國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資)連續兩年超過500億美金、實際使用累計達5300億美金,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量也即將突破1萬億美金。前者是世界第一,后者是世界第三。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