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展望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1日 07:00 中國經濟時報

  -梁優彩

  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一輪的景氣增長期

  過去三年中國GDP年均增長8.2%,大大高于同期全球經濟1.9%的增長率。2001-2003年,中國GDP增長率分別為7.5%、8.0%和9.1%,呈現加速增長態勢。2004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 快增長,上半年GDP達到了58772.8億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9.7%。新世紀前三年中國經濟總體呈現通貨緊縮的特征,2003年雖有些好轉,但是居民消費價格(CPI)也只有1.2%的上升,商品零售價格(RPI)依然是下降了0.1%。進入2004年,情況發生變化,實際上,從2003年第四季度開始,在糧食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升的帶動下,中國逐步走出通貨緊縮,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2004年1-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了3.6%,是比較理想的通貨膨脹率。隨著企業效益的提高和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1-6月財政收入達到了14306.8億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30.6%。而且,一直困擾中國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也出現了轉機,今年上半年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1345元,同比增長了16.1%。主要經濟指標表明,目前中國經濟總體表現良好,進入了新一輪的景氣增長期。

  但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矛盾,主要是:(1)投資需求膨脹過快,部分行業出現投資過熱,帶動煤、電、油、運全面緊張。(2)通貨膨脹壓力上升,1-6月CPI同比上升3.6%,其中食品和能源價格上升太快,引起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心。(3)原材料價格迅猛上漲。因此,今年4月開始,中央政府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以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之后,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等行業的投資過熱逐步得到控制,農業、能源、電力等部門的投資得到加強,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逐步趨于合理,主要價格的環比指數趨于穩定或開始下降。多數經濟專家預計,今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不會超過5%。(見表1)

  制約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增長的主要問題與矛盾

  應該看到,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系統不完善,法規制度不健全。最主要的問題和矛盾是:?1?經濟結構不合理;?2?分配關系尚未理順;?3?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4?就業壓力不斷上升;?5? 某些自然資源,如水、石油和鐵礦石等短缺對于經濟的制約力增加,環境壓力加大;(6)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相對比較弱。

  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表現在四個失衡:即產業結構失衡、需求結構失衡、就業結構失衡和城鄉結構失衡。按現價計算,2003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4.6%、52.3%和33.1%,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5.3%。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第一、二、三產業的平均構成約為4%:32%:64%,而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1%左右。其中,高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第一、二、三產業的平均構成約分別為2%:30%:64%和10%:36%:54%。中國第三產業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1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

  需求結構失衡是產業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基本上取決于需求結構。過去25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逐步上升,而最終消費率不斷下降,導致中國消費率太低,固定資產投資率太高。按照當年價格計算,2003年中國最終消費率為55.4%,資本形成率為42.9%,其中固定資本形成率為42.8%。而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費率約77%,固定資本形成率為23%。中國的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6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9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看,目前中國,積累與消費比例已經嚴重失衡。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拉動了第二產業的高增長,而消費的低速增長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結果導致第三產業的增長慢于GDP的增長,更明顯慢于第二產業的增長,其占GDP的比重繼續下降,產業結構失衡狀況繼續惡化。

  產業結構的失衡必然導致就業結構的失衡。在過去20多年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隨著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中國第一產業勞動力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重已由1978年的70%下降到了2003年的49.1%。與此同時,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則分別由17.3%和12.2%上升到了21.6%和29.3%。但是,目前中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依然太高,不僅大大高于發達國家,也明顯高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與此相反,中國第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比重又明顯偏低,既顯著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2000年西方七大工業化國家在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比重平均為68.2%,馬來西亞為49.5%,印尼為38.9%,泰國為32.2%。

  由于中國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限制城市化發展,導致城市化水平太低,城鄉結構失衡。2003年,中國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40.5%,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為47%,發達國家達到了73.6%。城市化水平太低也是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失調,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突出表現是第三產業比重太低),加大了就業壓力。2003年底中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大約800萬,失業率上升到4.3%,而實際失業數字可能要比這個數字高得多。另外,中國農村還有富余勞動力1.5億人,表明農村就業壓力比城鎮還要大。若不盡快提高消費比重,調整已嚴重失衡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狀況就會繼續惡化,就業壓力還將會繼續上升。因此,當前在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應該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逐步提高消費率,降低積累率。同時,要把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放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最終消費需求增長上來,使消費的增長快于GDP的增長。

  數據分析表明,農民消費增長緩慢是中國總消費增長慢于GDP增長的根本原因。1998-2003年,中國政府實際消費年均增長9.4%,快于GDP 8.0%的增長。城鎮居民實際消費年均增長10.1%,也快于GDP的增長。而同期農村居民實際消費年均只增長了4.2%。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1997年之后中國農民收入持續緩慢增長是其消費增長顯著低于GDP增長的直接原因。1998-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3.9%,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6%,前者顯著慢于后者。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之比已由1985年的1.86:上升到1990年的2.20:1,1995年的2.71:1,2000年的2.79:1和2003年的3.23:1。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沒有涵蓋所享有的各種福利,比如,公費醫療、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險、最低生活救濟等,農村居民并不享受這些福利。如果把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福利因素考慮進去,有專家估計,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要達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1998-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實際消費水平年均增長6.7%,農村居民僅增長了4.2%。2003年,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為8265元,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僅為2399元,前者是后者的3.45倍。

  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村居民購買力,逐步使中國投資與消費的比例趨于協調,引導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正式公布。這是時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下發,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已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貫徹了中央一號文件,今年農民收入增長明顯加快,上半年農民的純收入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16.1%,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增速。但是,由于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期根本性因素沒有大的變化,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是不牢靠的。

  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改變中國的二元結構。二元戶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會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鄉之間筑起了一道壁壘,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動,剝奪了農民分享現代工業、城市文明和社會福利待遇的權利,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造成了城鄉發展的兩極分化。因此,應當盡快廢除二元戶籍制度,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戶口登記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這是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關鍵一環。也是提高中國的消費率,加速第三產業發展,緩解就業壓力的基礎。

  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展望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在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將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因為中國將繼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并確定了合理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去逐步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困難。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856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黨中央提出了再經過20年的努力,把中國建設成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即達到2000年的4倍。那時,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將明顯增強,全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有以下八大因素支持中國經濟可以長期保持較快增長:

  1、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匯率折算剛剛超過1000美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0%,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在經濟增長基本由市場需求決定的時代,收入水平的差距就意味著,在今后20多年里中國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

  2、農村消費環境的完善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將促進居民消費的增長。未來20年,中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將增加3億多人,城城鎮人口的增加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明顯提高,將會形成巨大的消費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3、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將是吸引海外直接投資不斷流入中國的基本要素。中國正在變成“世界制造中心”,這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并擴大中國的出口,促進中國經濟增長。

  4、中央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后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法律、市場和社會環境。過去25年中國既經歷了通貨膨脹的困擾,也遇到了通貨緊縮問題,在與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斗爭中,中國政府積累了經驗,能夠駕御中國經濟航船穩定前行。今年中國政府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控制住某些部門出現的投資過熱就是有力的證明。

  5、國家權力已經由老一代領導人平穩地轉交給新一代領導人。一年多的實踐表明,新一代領導人具有很強的管理國家的能力,并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信任。一個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是中國社會和政治穩定的基本保證,而社會穩定則是經濟能夠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前提條件。

  6、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企業的市場在全球,而不再僅僅是國內市場。因此,中國企業將能夠更好地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緩解某些生產要素對于經濟增長的約束。例如,中國的石油和鐵礦石資源短缺,難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依靠國際市場配置石油和鐵礦石資源,基本滿足了國內的需要。

  7、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按照明確的目標和日程穩步推進的新階段,這將有利于經濟的穩定增長。過去20多年,中國基本是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方針,推進改革和開放。因此在改革和開放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迂回”,增加了投資者對中國改革開放預期的不確定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日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增強了信心。另外,憲法修改后,中國為私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未來20年私人企業將逐步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驅動力。

  8、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最近三年,世界經濟遇到困難,增長顯著放慢,但是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繼續保持比較快的增長,說明了中國經濟主要靠內需拉動。另外,中國的高投資率有高儲蓄率作后盾,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改造、城市化帶動的住房建設和汽車消費等將長期拉動投資增長。

  考慮到以上背景,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在2001-2020年保持8%左右的增長是完全可能的,在2010-2020年保持7.5%左右的增長也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按照最保守的預測,2020年超額完成GDP翻兩番的任務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這里介紹我們的低方案預測結果(見表2),即2001-201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5%,2010-2020年年均增長7.3%。表2中中國GDP是按照2000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折算成2000年價格的美元計算,這里沒有考慮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從人民幣匯率的中長期變化趨勢看,人民幣兌美元將會升值。因此,若考慮匯率的變化,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高于以上預測數值。(見表2)

  按照上面的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在2000年達到1萬億美元以后,分別在2010年和2020年步入2萬億美元和4萬億美元兩個重要臺階。如果2001-2050年世界經濟保持3%的增長率,即其長期平衡增長的軌跡,2021-2050中國經濟保持5%左右的增長,那么在2035年前后,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10萬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美國的水平。如果現行生育政策不變,預計201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在14億以內,到2035年左右人口增長達到峰值后將逐年下降,到2050年人口總數將控制在16億以內。按此推算,中國人均GDP從2000年856美元的下中等國家水平,經過20年的發展,到2020年將達到3150美元左右,進入到上中等國家行列,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2050年前后,人均GDP將突破1.2萬美元,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經濟總量在2000年居世界第7位,2001年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之后。按照國際上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中長期預測和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04年超過法國居世界第5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之后;在2006年將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后;在2011年超過德國晉升到世界第3位,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在2036年前后將超過日本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成為名符其實的經濟強國。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甲午海戰110周年
中國網球公開賽
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揭曉
法蘭西特技飛行隊訪華
新一輪汽車降價潮
北京周邊郊區秋日游
金龍魚廣告風波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國監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