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經濟周刊》2004 > 正文
 

渤海會成為死海嗎?(3)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0日 14:07 《中國經濟周刊》雜志

  

  狂捕濫撈也是禍端

  不可否認,狂捕濫撈也給渤海的水產資源以致命打擊。

  昔日,曾給沿海居民帶來巨大財富的渤海,如今卻是漁船帆影片片,船船空倉而歸。

  “我每次出海幾十海里,辛苦忙碌一天,捕撈上來的常常是幾十斤‘皮蝦’。”山東墾利縣一位40多歲的漁民告訴記者,“我們小的時候,海邊小螃蟹滿地爬,趕上落潮時,一個小孩也能揀上幾斤的海貝;岸邊水里的石頭底下,只要看見有縫隙,就兩手往里一卡,準能逮著一條小魚。現在一條漁船出海,一天還沒有過去在岸邊的收獲多。我年輕時,跟著父親出海,一次就能捕撈上來足有400多斤的梭子蟹,1只蟹就有1斤半重。現在,那樣大的梭子蟹,一個也找不到了。捕撈產量一年不如一年,東西越打越小,越來越少。”

  山東東營市紅光漁村一位77歲的老漁民也告訴記者:“20年前,春秋捕撈對蝦季節,一條船一天少者幾十斤,多者幾百斤、上千斤。現在,一年也見不著幾只了。”

  在渤海邊長大的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巫致中曾深情地回憶說:“兒時常與小伙伴一起在海邊戲水游玩、捕魚捉蟹。退潮時,站在齊胸的海水中,可以看到腳旁爬行的各種蟹,伸手可抓。金黃色的沙灘上,隨處可以挖到沙蟲。到了夜晚,打開手電筒成群小蟹聚在光區,用不多久就可以捉到許多。若用1米長的小樹枝,系上線繩,綁上1只剝了皮的青蛙,一個夜晚可以垂釣二三十斤的螃蟹。如今,只能當作一種回憶了。”

  8月16日,記者在當地一家市場上發現,每個魚販攤前,堆放的海鮮極為有限。成百上千的魚蟹,若按重量算,多者只有十幾斤,少的只有二、三斤。

  “剛剛在渤海有所恢復的比目魚、黃花魚、海蟹等特產,體重本應長到一二斤重,或者三斤以上,而如今一斤能稱上幾十條(只)就被擺在了市場上銷售。剛剛出生的小生命,就變成了人們的口中鮮,實在是太可憐了!”正在逛早市的周女士感嘆道。

  在渤海萊州灣、渤海灣、遼東灣三個內海灣,魚蝦洄游產卵場受到嚴重破壞。原有魚類116種,現在減至不足60種。優質魚類被低質魚類代替,種群結構日趨小型化、低質化、低齡化。據了解,山東省15萬平方公里近海漁場除部分中上層魚類外,大宗品種洄游魚類基本形不成漁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曾經盛極一時的渤海中國對蝦和小黃魚產量分別由歷史最高年份的4萬噸和1.9萬噸下降到目前的1000噸和幾十噸。

  農業部漁業局一位負責人透露:“渤海獨有的高經濟品種對蝦,近20年產量已銳減了九成。”

  隨著漁業捕撈手段的高科技化和資源減少,漁船的網眼也變得越來越小。目前采取的禁漁措施,雖然行之有效,但開海之后,出海漁船數量和網具規格如果沒有嚴格限制,必然造成集中時間打殲滅戰,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生產的良性發展還有待時日。

  紅光漁村的一位漁民告訴記者:“有的漁民用那種‘蝦皮網’,當地叫做‘褲襠網’,就像紗窗那樣細,真是一網打盡。捕撈來的小蝦一厘米長,只能用來做蝦醬”。

  吳曉春說:“這種漁具是違法的。《渤海生物資源養護規定》中明確規定了渤海捕撈作業網具的最小網目尺寸。”

  這么小都打上來了,我們的后代還能吃上海鮮嗎?一位專家憤慨地說:“一旦魚苗都被捕撈上來,就意味著渤海的水生物正在遭受滅頂之災。這是在干絕子孫魚,斷萬代鮮的蠢事!”

  據了解,由于捕撈強度的不斷增大以及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渤海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群落生產力下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傳統的優質漁業經濟種類基本形不成漁汛,經濟魚類向短周期、低質化和低齡化演化,漁獲品種質量降低。

  目前,渤海底層的水生物資源,只有上個世紀50年代的1/10。原盛產于渤海的一些珍貴的對蝦、鐵茄蟹、鰨麻魚、比目魚、黃花魚、鱸魚、魷魚、鲅魚、蛤蜊等特色水產,相繼出現了斷檔或絕種。

  在渤海捕撈產量中,上述特色水產在1953年占70.2%,1976年下降到只占4.3%。到了現在,渤海已經沒有一種魚類、貝類、螃蟹能夠形成規模群帶。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漁民仍在拼命地進行捕撈,為了高產,他們就在工具上下工夫,大量使用的立體狀地毯式的拉網,使上自水面,下至海底的水生物無一漏網,就連剛剛出生的子孫魚也難逃厄運。如此狂捕濫殺,導致水生物無容身之地,無休養生息繁殖之時。

  一項統計顯示,20世紀50年代,環渤海地區集體捕撈人員不足6萬人。之后,捕撈隊伍以一個年代遞增1萬余人數量擴充。山東、河北、天津、遼寧三省一市,機動漁船總數1960年大約有550艘,1970年為3500艘,到了2001年,一下壯大到90000余艘。

  曾幾何時,入海流域對海洋環境污染一直是一道沒有解開的方程式。治理入海流域污染,雖然被環渤海地區各省市政府提上了重要議事議程,各項污染指標也有所好轉,但在現實中,污染現象依然在延續、污染程度依然在惡化,邊投資、邊治理、邊污染的惡性循環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救救渤海”似乎并非危言聳聽。

  何日變“碧海”?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渤海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甲午海戰110周年
中國網球公開賽
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揭曉
法蘭西特技飛行隊訪華
新一輪汽車降價潮
北京周邊郊區秋日游
金龍魚廣告風波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國監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