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探索為九億農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6日 09:59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9月16日電(記者杜斌 高建新) 從今年9月1日起,外地農民工即正式加入到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的范疇之中,這一規定意味著外地農民工在京打工期間患病治療,將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到報銷醫療費的待遇,其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繳納。
先于中國其他省份,浙江省率先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省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47.5萬農村居民每月都可拿到116元人民幣的最低生活保障費。之前,只有城鎮居民才能享受這種待遇。 種種跡象顯示,在中國,一張與城鎮對接的農村社會保障網正悄然在探索中編織。 9月12日至18日,正在北京召開的“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第28屆全球大會”上,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表示:“中國社會保障目標是讓十三億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會保障,特別是9億農村人口。” 中國農業人口約9億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6500萬人,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局限于城鎮地區,重點是國有企業,農村的社會保障嚴重滯后。 有關專家指出,重視“三農”問題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的重大措施之一。國家總理溫家寶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將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列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關系到中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鄭斯林說,中國近年來加快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社會救助的試點工作。 據介紹,農民的養老保障以往以家庭為主,土地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1991年以后,國家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在部分農村進行了個人賬戶積累式的養老保險試點。 9月7日中國發表的第一部社會保障狀況和政策白皮書顯示,2003年底,中國有1870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5428萬人參保,積累基金259億元,198萬農民領取養老金。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戶生活救助的農村特困人數為1257萬人。 此外,為保障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2002年,中國政府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即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政府、集體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 中國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說,截至2004年6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9504萬農業人口,共籌集資金30.2億元,其中地方各級財政補助11.1億元,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助3.9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但專家們指出,中國目前探索建立的農村社會保障試點工作只是“冰山一角”。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3年,中國消費率僅55.4%,是近25年里最低水平。其中,城鎮居民消費呈上升趨勢,農民消費是下降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宏觀經濟學專家許光建說,中國消費率近年持續走低,根子在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能力減弱,沒有基本的農村社會保障,同時城鄉二元結構統籌發展中,農民工群體收入得不到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翠霄認為,只有在農村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將中國實行的以戶籍制度為表征,以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為核心的城鄉二元體制逐步打破,加速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有關專家指出,未來十幾年,中國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目前,中國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已達1億人,被征地農民有4000多萬,還有1.3億農民在鄉鎮企業從事二三產業,他們已成為產業大軍的重要力量,如何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數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求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同時,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后,農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問題更加突出,需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抓緊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 但鄭斯林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特別眾多,經濟發展起點低,全面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根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顯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預計到2015年,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可能與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接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