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企業稅收百強排行榜 誰在為中國創造稅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5日 07:1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高山 北京報道 誰在為社會創造財富?亞當斯密給出的答案是,看看這個國家的稅收記錄吧。 2003年,中國財政收入達到創紀錄的2萬億,其中企業稅收貢獻占據大部分比例,那么,誰才是最大的財富締造者? 9月13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2003年度企業稅收百強排行榜。這份榜單令人沮喪:高居榜首的仍然是備受詬病的煙草行業,其次則是廣受爭議的能源、電信和電力行業。但新的變化正在產生,鋼鐵行業重煥生機,汽車行業擔當重任之時并不遙遠。 中國稅收命系煙草能源 排行榜顯示,大慶油田有限公司以186億排居首位,第四次蟬聯納稅冠軍。 大慶油田屬中石油集團,但排行榜中并沒有給出中石油等集團公司的合并納稅數字。國家稅務總局公開書面解釋是“由于稅收統計方面的局限,尚不能對各類企業集團納稅資料進行合并統計”。國家稅務總局計劃統計司一位官員進一步解釋說,稅收征繳按照屬地化原則,許多集團公司子公司分布各地,合并統計相當困難。 這一做法為比較一些大型企業集團稅收狀況帶來了不便,但國家稅務總局給出的這一排行榜仍然可以看出稅收的行業分布。 上榜最多的仍然是煙草行業,這一狀況相對數年前并無實質性變化。根據統計,前100強之中,煙草行業總納稅額達830億元,占據100強中的三分之一席。 其次是石油化工行業。合計達到538億元。 社科院財貿所何振一研究員說,受2003年中國GDP恢復快速增長影響,石油等能源工業需求旺盛,不管是銷售收入還是利潤數字都大幅提高,因此稅收提高明顯。 “煙草和能源行業仍是國家稅收的命脈和支柱。”他認為。 電信行業則在稅收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國稅總局公布百強名單上,電信企業占據10席以上。但分布并不平衡,電信行業在分拆之后,中國移 動一枝獨秀,占據10席中大部分席位,而中國電信、中國聯 通和中國網 通三家合計尚不及移 動通信一家。 值得關注的是,擁有中國六分之一國有資產的電力行業,理所當然被認為是納稅大戶。不過,剛剛超過中石油獲得中國企業500強首位的國家電網公司,未入圍稅收百強,頗令人意外。 國家電網公司解釋說,這可能與納稅主體分散有關。國家電網公司共分為5個區域公司和約30家省級公司,各子公司獨立申報和繳納稅,而稅務總局并沒有合并統計。 國電公司雖未入圍,但旗下數家子公司卻擠入排行榜中: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納稅8.8億,大唐發電股份公司16.9億上海電力公司17億,山西省電力公司15億,陜西電力公司9億。 鋼鐵飄紅 汽車失落 2003年納稅排行榜中,鋼鐵企業稅收增長最為突出。 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影響,鋼鐵等原材料需求旺盛。同時2003年鋼鐵價格也開始上漲,這促成了鋼鐵行業利潤的大幅飆升,同時鋼材反傾銷措施實施進一步保護了國內的鋼鐵企業。 中國第一大鋼鐵公司上海寶鋼股份公司稅收由2002年的38億飆升到到2003年的72億,而名次也由第9名晉升為第7名。 受益的不僅僅是寶山鋼鐵,整個鋼鐵行業都如沐春風:鞍山鋼鐵集團納稅總額由24億增長到36億,武漢鋼鐵集團由17億增加到26億,本溪鋼鐵集團由13億增加到16億,包頭鋼鐵集團由9億增加到11億,邯鄲鋼鐵由8.6億增加到11億,安陽鋼鐵由7.1億增加到10.8億。 社科院財貿所一位研究員分析說,鋼材銷售的旺盛,自然帶動增值稅稅收的增加,同時價格的上漲,使鋼鐵企業盈利增長迅速。 2003年稅收大幅增加,汽車制造行業同樣功不可沒。 上海通用表現最為搶眼,納稅額由2002年的24億增加到43億,稅收總額直逼行業龍頭上海大眾。而一汽大眾也實現飆升,由29億增加到39億。相形之下,上汽大眾增長幅度稍微遜色,由40億僅增加到45億。 而首次進榜的廣州本田表現不俗,一躍成為排行榜的26位,稅收總額為23.8億。進榜的還有重慶長安汽車,由8億增加到10億。 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汽車行業在2003年成為最熱門行業,但若要成為稅收支柱還為時尚早。 金融業是扶不起的阿斗? 稅收排行榜中,金融企業入圍數量甚少。國家開發銀行以81.7億列總排名第四位,列金融企業第一位。 上榜的還有中國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但這似乎與金融企業的地位并不相稱。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03年底,金融企業資產高達24.5萬億,并且企業規模優勢突出,為何只有區區幾家上榜?而排名首位的卻是資產規模不及四大銀行中任何一家的國家開發銀行。 國開行財會局楊副局長表示:“國開行近年來在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的同時,成功地實現了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的統一,為納稅金額的穩步上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商業銀行不同的是,國開行屬政策性銀行,各分行的營業稅由總行匯總清算統一繳納。” 同時,國開行的盈利較多,主要經營指標已經達到國際一流銀行的水平,“去年總稅收中所得稅貢獻了很大一部分,占到了70%的份額,營業稅只有30%。” “另外,國開行撥備計提達到100%,去年計提呆賬準備甚至到達到150%,超過部分也要交稅。”楊副局長表示。 因此,考慮國開行的盈利水平和納稅方式,名列金融企業稅收第一,自然可以理解。 但另外三家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均未上榜,卻令人困惑不解。 按照常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雖然盈利水平不高,但總收入相當可觀,僅營業稅收入就可能達幾十億,緣何不在榜中? 根據建行2003年年報,建行應繳納的稅收合計約55億,工商銀行年報顯示應繳納的稅金約73億。 工商銀行財務部一位人士說,工商銀行往年納稅額中有許多多交的部分,可能在2003年進行了抵扣,造成工行并未上榜。 但另一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更大。 中國銀行財務人士說,所得稅一般由總行匯總清算繳納,而營業稅則由各分行機構在當地申報。 但根據國家稅收政策,對國有商業銀行賦予了特別優惠的措施,經過財政部和國稅總局批準,可以用稅前利潤核銷不良貸款。而其他的非信貸損失如房改損失也可以在稅前列支,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繳納所得稅。 “國有銀行上榜少與國稅總局按照屬地征收營業稅有關,”中行財務部人士說,“各地分行納稅,而國家稅務總局并未將各分行合并在一起。”但因各分支營業稅申報與稽核分兩條線,所以對具體的營業稅數額他們并不太清楚。 除四家國有銀行外,眾多股份制銀行也未能上榜。從整體財富創造效應來看,金融企業如擔大任還需不少時間。 統計差異致民企集體失落? 根據國稅總局的排名,100強納稅企業,民營企業無一上榜。山西海鑫國際鋼鐵公司以2億元的納稅額排名民營企業納稅總額第一,其次是長沙遠大和吉利汽車。 而剛剛評選出的民營企業500強前10位聯想控股、復星集團、江蘇沙鋼集團、東方集團和萬向集團等甚至都沒有出現在民營企業納稅100強之中。這多少令人感到意外。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制度存在問題,不夠合理,或者一些民營企業采取了避稅的措施,”社科院財貿所一位研究員表示,“但是更大的可能是排行榜本身存在問題。” 他還表示,即使一些民營企業進行避稅,也并不表明民營企業違反法律,對社會財富貢獻不足。“每個企業都可以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內節約稅收,這本身無可非議,”他說。 但多數民營企業稱這一排名并未揭示其真實納稅狀況。一位接受采訪的著名民營企業集團董事長表示:“我們集團2003年整個納稅額達30億元,但在排名中卻沒有進入100強。”他說,“不知道國稅總局的排名口徑如何劃分”。 而國稅總局計劃統計司對此的解釋則是“工商注冊登記中尚沒有“民營企業”劃分規定,故僅對工商登記注冊類型編碼為17的私營企業進行了排名。”那么眾多混合經濟成分中的民營部分并未計算在內。 顯然這一統計口徑的差異,導致眾多著名民營公司沒有最終上榜。 房地產:財富巨人與納稅巨人的距離 見習記者 陰雪 北京報道 恐怕連潘石屹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紅石建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他更愿意別人知道SOHO中國有限公司)納稅額會位居房地產業全國第二。雖然他對本報記者并未表示出太多的驚訝,“我沒少交一分錢的稅,也不會多交一分錢的稅”。 在由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公布的2003年度房地產開發經營行業納稅十強榜中,潘及其夫人張欣領導的紅石建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1.7788億元領先排名第五的萬科,位居第二。 遺憾的是,房地產業雖然被看作是財富大量聚集的行業,但在國家稅務總局近期公布的“2003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中,不曾有一家房地產企業入圍,即便是房地產行業中的納稅狀元深圳華僑城房地產有限公司,納稅額也僅為19900萬元,與全國百強中的最后一名(87323萬元)尚有數倍的差距。 分散性行業的“稅經” 對此,潘石屹表示,房地產業是分散性行業,財富巨人不是納稅巨人是很正常的事。 地產業雖然是資金密集型行業,但這一行業卻在全國擁有4萬多家大大小小的房地產企業,并且在這些企業中,沒有哪幾家甚至哪一家的實力異常強大,最大的地產企業萬科占全國的市場份額也不過1%,因此比起電信、石油、煙草等壟斷性較強的行業,房地產業的有限資金被分散到龐大的隊伍中,其密度無疑是極低的,相應的每一家企業所繳納的稅款數額也并不能達到人們料想中的水平。 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也使得一些房地產企業可以減少納稅。“比如在北京的一些遠郊區縣注冊公司,就可以少繳納35%的稅,而這些公司的開發區域卻沒有任何限制。”潘石屹認為地方政府的種種優惠政策的確能夠起到吸引投資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國家的應收稅款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流失。 房地產成稅務稽查重點 理由雖然充分,但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量與納稅程度失衡的現象屢見不鮮。同時從網絡上眾多的房地產企業納稅籌劃研修班火熱招生的狀況也不難看出,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不少企業把不應花費的力氣用在了研究納稅籌劃空間、規避納稅風險上。 這種現象逐漸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去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先后下發了《關于房地產開發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83號文件)和針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征管的國稅發200389號文件。而今年,國家稅務總局把房地產行業列為本年度專項納稅檢查工作重點,一些省市也紛紛出臺專門針對房地產企業的納稅新規。 盡管如此,潘石屹還是認為,其實房地產企業想要逃稅也是不太容易的。“因為都是不動產,跑得了房子跑不了地。”此外,銀行貸款也要實報實銷,如果虛報計稅價格,開發企業得到的貸款也會相應不足。 同時他還認為,隨著房地產業內不斷出臺新政策規范市場,開發商想要非法避稅將會越來越難。例如:近期房地產行業內的大動作、被業界形象地稱為“8.31大限”的國土資源部71號令為協議出讓土地時代的終結劃定了最后期限,如今隨著招標、拍賣、掛牌這扇大門的逐步打開,全國的土地交易開始走向全面的公開透明。 開發商原來的收益主要為土地收益和銷售收益兩大部分,協議出讓使土地收益成為開發商收益的主要來源,有些甚至不需要很好的銷售收益也能取得不錯的整體效益,由此導致業界存在一些“大公司”,人們卻不知道他們開發了哪些產品。相應地,暗箱操作的增多和銷售收益的減少使得這些公司能夠最大限度地規避稅負。 而土地交易的公開透明無疑使開發商們取得土地的成本逐步與市場接軌,隨之而來的土地收益變得極為有限,企業要想盈利,更多地是依靠于銷售產品以及服務的收益。因此,潘石屹分析認為:“土地交易的公開透明,也增加了開發商納稅的透明度。” 地產納稅巨人仍很遙遠? 對于納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責任,在商言商的潘石屹表示“我沒少交一分錢的稅,也不會多交一分錢的稅”看來,有“商人中更為純粹的商人”之稱的房地產開發商,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作為納稅人應盡的義務及責任,可能更多地需要國家制定稅務制度來保證。 為了進一步規范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納稅行為,使每一位納稅人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稅務制度的不斷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潘石屹從納稅人的角度表示,今后稅務制度的改革應該本著便于納稅人納稅的原則,例如納稅的稅種及計稅方法等較為專業的規定應該更加簡單明了,便于理解。 納稅制度也應該更加公開透明,“如果那些享受納稅優惠政策的公司與正常注冊的公司競爭同一地塊,顯然大家不在相同的起跑線上,競爭起來難免會使這些正常納稅的開發商感覺心理不平衡”。因此,潘石屹認為不適當的優惠就應當取消,這樣才能保證納稅過程中應有的公平,同時也為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 但是即使各方面政策的不斷完善并聯合產生作用,潘石屹認為房地產企業照章納稅的額度也很難達到目前納稅百強的前列水平。“現在的政策會使小企業逐漸滅亡,但即使將目前的數量減少四分之三,全國僅剩一萬家房地產企業,單個企業的納稅額度也不可能名列前茅”,雖然萬科只占全國房地產市場份額的1%,但也并非很多企業能輕易追上萬科。 曾有業內人士預計,房地產行業中出現占市場份額10%的企業都不是短時間內輕而易舉的事。因此今后即使開發商之間大舉合縱連橫,催生出地產界航母級企業,也不會出現像如今的石油、電信等行業那樣近乎壟斷的情況。 也許,地產界的財富巨人們永遠不能成為納稅巨人,但納稅巨人或許也并不應只是簡單地以單個企業的絕對數量來衡量。(新浪財經注:本文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