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富: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的社會保障政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17:30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黃全權)我國政府著力實施的社會保障計劃正以其明顯進展引起廣泛關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80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800多萬失業人員得到了失業救濟,2200多萬城市貧困人口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與此同時,一些現實和深層問題也日漸進入有關方面視野。未來幾年,我國社會保障
人口加速老齡化加大社保資金需求 上個世紀末,以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為標志,我國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社會的迅速到來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么? “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老齡化就提前到來,規模大、速度快,是‘未富先老’。”劉永富說。 人口加速老齡化導致社會保障資金需求增大。“退休人員每年增加300萬人,繳費人員與退休人員之比,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目前的3:1。”劉永富說。“預計到本世紀30年代,中國老齡化將達到高峰,城鎮的養老負擔系數將大幅提高,醫療費用也隨之大大加重。” “這二三十年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恰當的解決對策,不僅社會保障制度無法平穩運行,而且將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劉永富說。 1%遞增的城鎮化率提出嶄新課題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劉永富說:“未來十幾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由此帶來社會保障方面的嚴峻課題。” 一是勞動力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已達1億人,被征地農民有4000多萬,還有1.3億農民在鄉鎮企業從事二三產業。他們已成為產業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而我國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人口設計實施的,如何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數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求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二是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后,農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迫切需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探索建立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 傳統保障體系無法適應新的就業格局 隨著經濟成分的變化,我國的就業已經出現了新格局。 劉永富說,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吸納新生和存量勞動力的主渠道,大量勞動者以靈活方式就業。傳統的依托單位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適應這種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目前,為數眾多的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尚未納入覆蓋范圍。 “如何適應所有制結構和就業形式變化的格局,把他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必須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劉永富說。 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劉永富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今后將把“讓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為推進社會保障發展的目標,不斷擴大覆蓋范圍,使越來越多的百姓享有社會保障。 “今后將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時改革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形成既適合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各自特點,又相互銜接,便于人才流動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劉永富說。 他同時明確表示,還將根據城鎮化的進程,對進城務工農民制訂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首先解決他們在工傷和大病醫療方面的突出問題,并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開展新型合作醫療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試點。 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將成為實現制度創新的重點。劉永富說,我國早已確定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結合的模式,為保證養老保險資金的長期平衡,將逐步在全國做實個人賬戶,真正實現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的模式轉換。 在機制創新方面,劉永富說,國家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時,將更加注重勞動力資源開發、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擴大就業,減少失業。他透露,將進一步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把養老金待遇水平與繳費年限和繳費多少更緊密地聯系起來,鼓勵勞動者多工作,多創造財富,也為自己多積累。同時強化社會保險費征繳,繼續多渠道籌資,不斷探索建立資金收支的平衡機制。 “應當看到的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政策仍處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隨著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僅越來越多的人將沐浴社會保障的陽光,而且將享受更直接、更體貼的社會保障服務。”劉永富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