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國策的下一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1日 12:14 經濟觀察報 | ||||||||||
作者:孟雷 近兩個月來,對于計劃生育這個三十年來執行最為堅決的基本國策,有兩個變化很值得注意。 第一,中國農村計劃生育政策有一個大的變化,由向來單一的“處罰多生”政策,
國務院決定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支持(各負擔50%),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夫婦年滿60周歲以后,可以申請領取獎勵扶助金,扶助金最低發放標準為人均每年600元。這個制度的試點正在四川等地進行。如果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資金發放渠道暢通,該制度有望于明年全面推行,中央財政每年大約拿出70億。 按照人均每年600元,一對夫婦1200元,如果60歲后不種地,將承包地轉讓、轉租,再加上這每年1200元,這對夫婦的生活可以做到菜里有肉。輔之以正在鋪開的新合作醫療,這個計生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養兒防老”的現實壓力,他們實際上多了一種選擇。如果這個政策可以落實,其效果不會比單純的“嚴厲懲罰”小。 第二,中國的城市計劃生育政策也有了一些變化。上海率先取消了不生育雙倍獎勵,并且,原先關于生育第二個子女的生育間隔期的規定也已取消。這個調整在4月份已經做出,這個月在比較大范圍公布出來。 不鼓勵夫婦不生孩子,符合“二胎條件”的可以再生……在上海開始的這幾個變化,雖然屬于“地方法”的調整,雖然仍是“戶籍地法律”而不是可以普享的“居住地法律”,它帶來的影響卻特別具有象征意義。相對于農村,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開端。例如上海,人口負增長已經持續了幾年,預計2030年這個城市每兩人中就有一個65歲老人。同時,人口年齡結構峰谷交替,對資源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上海市說:“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受以往人口變動,尤其是不同時期人口出生規模相差懸殊的影響,上海人口年齡結構嚴重不規則,導致今后一段時期內出生人口、學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較大,從而對資源配置、教育、勞動力供求、社會保障等產生了波浪式沖擊”。 我們認為,像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問題”的出現,除了近二十年城市化率快速前進、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從而改變區域人口的生育觀念外,一直以來嚴厲執行的城市計劃生育政策也是主要原因。由“限制多生、鼓勵少生”,慣性發展為“獎勵不生”,表現出強烈的政策慣性。像上海這樣在可以被允許的框架內,調整“地方法”對國策的適應方式,是必然的選擇。 這兩個變化,讓我們對計劃生育這個基本國策有了新的理解。歸納起來就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人口戰略”不是單一的“少生戰術”。 時代在發展,社會、經濟條件在不斷變化,政策自然會有相應的調整。中央政府對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上海的區域計劃生育政策調整,都是明顯的例子。 如果我們繼續單純沿用行政管理和經濟限制的方法,靠“嚴厲處罰、獎勵不生”去推行計劃生育,已經不可能達到抓緊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目的了。同時,強制性治理模式總是與高行政成本相伴相隨,并且治理的強制性越高,行政成本的增長幅度也越大。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地方政府和干部為難,工作做起來就困難,F在,農村有了這個獎勵,感情上能接受、經濟上有保障,計劃生育的工作就好做,國策就容易完成。采用這種方式替民減壓,這就是以人為本。 對計劃生育這個基本國策來說,“少生”從來不是國策的終極目的,它可以算做一個必要手段。國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以達到人的全面、和諧、均衡的發展。所以,“人口戰略”不是單一的“少生戰術”;所以,區別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做出調整,是國策長期執行的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 溫家寶總理曾經說:“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比丝趩栴}當仁不讓是中國的長期問題、戰略問題、關鍵問題。但正因如此,長期國策才必須隨著世事變化而變化,遵循規律而調整。畢竟,制度沒有最好的,只有人民最需要的、國情最適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