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虧損償付能力遭質疑 太保壽險擴張留遺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4日 12:29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張宏 唐君燕 北京、上海報道 占據中國壽險市場十分之一份額的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太保壽險),近日和它一直與之競爭的對手——中國人壽集團公司、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受到中國保監會特別監管。 在8月27日結束的“全國壽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研討會”上,保監會透露已對這三家償付能力不足的壽險公司下發了監管意見書,提出了明確的監管措施,其中一家連續3年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公司將被暫停批設分支機構。未經證實的消息指這“其中一家”即為太保壽險。 擴張的另一結局 2003年12月22日,太保壽險黔江中心支公司開業。現在看來,黔江中心支公司很有可能成為太保壽險被保監會停批分支機構前的最后一次布點。 對于這家擁有5000個縣級以上分支機構的壽險公司來說,償付能力不足也許只是其瘋狂擴張之后的痛苦代價。 太保壽險前幾年的一些舉措被業界稱為“花錢砸市場”。 1995年,太保和平安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發展戰略,平安大力發展壽險業務,太保則主攻產險。但由于壽險發展快速,平安集團在總體規模上很快超過了太保集團。 事實上,當時太保壽險的戰略決策雖然使其失去了壽險業高速膨脹時期的黃金發展時機,但也使其利差損包袱遠遠小于同一陣營里的中國人壽和平安壽險。 不過,顯然2002年開始,太保認為其應該大力彌補失去的良機。2002年,是太保壽險實施三年發展規劃的第一年,公司加大改革力度大舉擴張。截至2002年末,公司營銷人員達到21.87萬人,直銷業務人員3231人,中介代理網點超過2萬個,當年設立分支機構就達到40多個。 “現在國內產險市場不斷萎縮,而壽險市場則飛速發展,太保壽險的做法顯然是要對以前進行追補,期望通過發展壽險業迅速擴大企業規模。”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這樣評價太保壽險的擴張市場之舉。 按壽險保費衡量,2002年中國最大的三家壽險公司占有91%的市場份額,而到了2003年,太保壽險已占11%的市場份額,與中國人壽、平安和新華人壽,基本四分天下。 “擴大市場占有率,做大規模的手段就是提高傭金,提高手續費。”規模效應是柄雙刃劍,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僅靠提高傭金和手續費方法來簡單競爭,最后肯定會虧損,而虧損無疑會影響到公司的償付能力。顯然,太保壽險也因此受傷。 “太保壽險2002年的財務報表顯得特別激進,投資急劇放大,但是沒有明顯的收益,賬面上只有10%的收益率。”一位投資公司的財務分析人士這樣形容他對太保壽險2002年財務報表的觀感。 連續虧損 2003年,太平洋壽險全年實現保費收入376.74億元,同比增長51.29%,全年利潤2.51億元。 但是,和沉積已久的虧損相比,這2.51億元帶來的喜悅恐怕僅僅是一瞬。 《2003中國保險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太保壽險2001年和2002年都處于虧損狀態,2001年的利潤為-31億元,2002年利潤也只有100萬元,2001年虧損額為21億元,2002年基本沒有改善。2003年,盡管賬面上有了較大的利潤增長,但算起來虧損額仍有18.5億元。 來自香港的精算專家譚偉民認為,出現償付能力不足,一般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是利差損,主要是中央銀行多次降息,導致了息口差距過大,保險公司不得不承擔老保單的高利率;其次,保險行業發展迅速,而中國壽險公司在1998年以前幾乎沒有什么精算方面的成熟經驗,而分支機構在地域上又極為分散,部分國有保險公司對其分支機構產品推廣與保費投資控制力缺失,這使得保險公司售出了許多不盈利的產品,甚至出現公司業務規模越大,虧損越相應擴大的情況。 此外,對壽險公司來說,投資方面也有帶來虧損的巨大風險。“公開報表顯示,太保壽險公司2001年做投資,做得很成功。但2002年增加投資,總計達79.8億,結果反而失敗,利潤只有8.3億。” 據官方透露的數據,2002年保險公司投資基金的資金虧損21.3%,差不多抵消了保險業2001年通過基金獲得的20%收益率。而這一年,除中國人壽外,其他保險公司基本上都用足了保監會規定的投資比例。該年證券投資基金占國內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是5.4%,即313.3億元,這意味著賬面虧損額約為66.7億元。而太平洋保險是9只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在3只基金中位列第二,7只基金中位列第三。 資本金之困 “我們現在就是督促他們追加資本金。”保監會相關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如果按照保監會2003年3月24日頒布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計算,太保人壽目前資本金不足的問題相當突出,這還是在未計量將來可能出現的更多虧損的情況下。 這種情況,“一般香港保監局會下令整改,通過限制保費規模,把公司的業務規模降低。”曾擔任香港保監部門負責人的太平人壽總精算師譚偉民認為,國際做法是首先要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額度有多大,然后根據額度大小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找公司的股東注資,增加新的資本金,如有其他公司愿意承擔保險責任,也可以。此外,通過再保險的安排也是一個解決之道。 但是,國內的保監會最終會如何處理?譚偉民坦言,做推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國際再保公司對中國國內的風險非常敏感,尤其是對一些老保單,利差損保單,不愿意承保。 太保壽險的資本金不足,已引起公司甚至集團公司高層的重視。早在今年年初,董事長王國良在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工作會議上就公然表示,要在2004年甚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始終抓住幾大要素,而首要就是資本金的持續補充。 但是,“太保集團公司并不缺錢,資本金非常充足。最近的增資擴股,之所以沒有向壽險公司注資,原因是在等待合資結果。因為合資涉及到股份多少問題,主要是時機問題。”一位接近太保高層的人士這樣表示,對太平洋人壽目前來說,保監會停批分支機構的處罰沒有實質意義。“我們已經不需要擴張分支機構了,我們已經從擴張機構轉向績效管理。” 是否果真如此,不得而知,但連續虧損的事實肯定會讓其感到一絲不安,如何解決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正在加快上市步伐的太保壽險也不得不仔細盤算。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