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暴露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2日 16:45 《互聯網周刊》雜志 | ||||||||||
2003年運用計算機技術對工商銀行進行審計時,全部參審人員僅為1999年的1.1%,查出的違紀違規問題卻是1999年的38倍。”國家審計署劉家義副審計長的一席話令人亦喜亦憂: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信息化還能發揮多大的力量? 本刊記者 陳亮
“這些難道都是真的?”這是一位網友在閱讀了今年6月審計署觸目驚心的審計“清單”后的留言。對腐敗問題近乎失望但依舊清醒的網友們,用他們各自的視角,在網上熱烈評點著近期對“審計風暴”的感受。另一位網友的看法比較理性:“大家不要激動,為什么以前我們不知道這些內幕而現在能知道?這正說明了我們的國家在一點點進步。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并不簡單。” “審計風暴”的刮起要追溯到今年6月23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作了《關于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這份報告翔實列舉了多個部委機關違法使用資金的事實,其數額之大、范圍之廣令人震驚,一場嚴查“亂管理、亂投資、違規挪用資金”的“審計風暴”隨即席卷全國。 6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審計署的工作明確表態支持,他要求國務院各部門和直屬機構要帶頭遵守審計法,對國家審計署在審計中央財政預算和其他收支中發現的問題要認真整改,堅決糾正,對違法違紀人員要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時至今日,距離國家審計署審計報告的發布已有兩個多月,而圍繞著審計報告的風波并沒有停止,國內公眾依舊關注事態的進展。在“審計風暴”背后,審計體制的弊端開始暴露,而如何加強審計機關的職能、保證審計的獨立性、提高審計的技術能力,同樣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金審工程初現成效 “假如沒有審計信息化,單純依靠手工,是查不出這么多問題的。”審計信息化領域的專家郭榮漢對記者說。郭榮漢曾在國家審計署工作12年,參與了審計署計算機技術中心的組建工作。 對于信息化的“力量”,國家審計署的官員已有相應的體會,劉家義副審計長說:“1999年,我們以手工方式為主對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進行審計,全國共組織了2.3萬名審計人員。而2003年運用計算機技術對工商銀行進行審計時,全部參審人員僅為1999年的1.1%,查出的違紀違規問題卻是1999年的38倍。” 中國的審計信息化起步較晚。在國外發達國家,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已相當普遍。而在我國,從整體來看依舊缺乏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審計人員,很多審計人員不熟悉計算機知識,依然習慣于“一支筆、一個本、一本書”的舊有模式。 不過,這種情況正逐漸得到改變。從1998年到2001年,國務院和國家審計署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審計信息化的法規,明確提出了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從而使國家的審計信息化工作穩步推進,審計組織、審計手段和審計管理等都開始發生重大變革。 從2001年正式啟動的金審工程可以視為審計信息化的一個里程碑。作為國家電子政務建設框架的一個重要應用系統,金審工程旨在實現審計方式的革新和審計效率的全面提升,目前其一期建設已接近尾聲。金審工程一期已初步建成了審計署18個特派辦的局域網,并建成了審計急需的三大數據庫:被審計單位資料庫、審計專家經驗庫、審計文獻資料庫。可以說在“審計風暴”中,信息化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醞釀提速 去年,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到東北視察,一家企業的領導主動邀請李金華參觀該企業新上馬的OA系統,李金華表示可以,但要先看看企業有沒有上審計信息系統。這件事情表明,從國家審計署開始,政府對審計信息化的重視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2004年是國家審計署確定的審計信息化推進年。”今年4月,《中國審計報》撰文指出,“今年,審計行業電子政務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實現從單一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事中相結合的審計;實現從單一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審計;實現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與遠程相結合的審計。同時,通過計算機輔助審計、審計預警、審計支持、審計辦公自動化等業務應用系統的全面整合,實現電子政務全面應用。” 用友政務公司審計軟件事業部總經理白方在剛聽說“審計風暴”時,第一感覺是“非常震驚”,他說:“這次風暴對整個社會影響比較大,我贊成‘風暴’的說法,它就是要把邪惡的東西壓倒。應該說,這也是審計信息化進行到一定階段對審計工作產生促進作用的集中表現。” “審計和信息化其實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審計工作要實現透明化,就必須靠信息化,而審計的加強反過來又會促進信息化的發展。這次的‘審計風暴’提高了全民對于審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也可以說是審計信息化的階段性促進因素。”白方說。用友這家中國最大的管理軟件廠商已經將審計信息化作為其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7月7日,用友旗下的用友政務收購了在審計信息化領域有較強實力的中審華科公司,從而全面邁開了進軍金審工程的步伐。 以網絡建設為重點的金審工程一期已基本結束,即將全面開始的二期工程將以審計應用系統的建設為主,計算機聯網審計將成為趨勢。從2000年開始,國家審計署與中國農業銀行合作開展了北京、上海等6省分行聯網審計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審計信息化工作的思想是要通過軟件體現出來的,所以說軟件是金審工程的核心。”郭榮漢強調,“數據來源的多樣性、越來越高的智能化要求,是二期工程的難點所在。”郭榮漢認為目前審計軟件的重要性在市場上被大大低估了,“它的規模應該比財務軟件還要大。客觀地說,審計信息化在中國僅僅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智能化的結果是,系統的實時審計能力較弱,只能“亡羊補牢”,卻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也就出現了“華能案”中幾億元公款被非法使用,當事人已經離開半年之后才被查出來的情況。 據了解,國家審計署已經準備投資1.9億元加強自身的信息系統建設,后期還有可能會追加5000萬元。各級地方審計系統也都作了相應的投資計劃,“其規模更為龐大”。在日前結束的2004年全國審計工作座談會上,國家審計署制訂了《2004至2007年審計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07年,全國利用計算機技術開展的審計項目將達到年度計劃項目的60%以上。 體制改革依舊是關鍵 “風暴”二字說明在我國經濟領域的不良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也顯示了經濟問題的嚴重性。值得注意的是,與往年不同,這次“審計風暴”并沒有停留在追查辦案的層面,而是更進一步,更多地聚焦于中國的“審計體制改革”上。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地方審計廳、局是國家審計機關的中層和基層組織,實行雙重領導制,即在本級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地方審計機關審計業務以上一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其行政管理以地方政府領導為主。地方審計機構從行政上接受“雙重領導”,經費則來源于地方財政,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審計機構獨立性薄弱,也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如果接受審計的地方領導自身有問題,審計工作就很難開展下去,甚至審計信息化工作也會擱淺。”郭榮漢說,“大家都在呼吁加強監管,但是談何容易?監督部門不少,可是普遍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關鍵要建立對被審計對象的監督體制,確立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同時擴大調查范圍。”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審計機構獨立性的缺失,凸現了我國當前審計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改變現有的審計模式,既涉及到經濟體制改革,也涉及到政治體制改革,盡管看起來困難重重,但這次“審計風暴”引起的反響是深遠的,一場扎實而又靜悄悄的變革正在醞釀展開。 在談到審計報告的時候,本次“審計風暴”的當事人李金華審計長曾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審計不是風暴,而是透明。”他還指出,這些年來中國審計機關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審計促進政府部門的權力得到制約,促進政府行政行為的公開透明,從而逐步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事實上,從去年的SARS時期開始,中國政府已經大力開展“陽光政府”的形象工程,增強各項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民的知情權。信息化作為輔助審計的手段,無疑將能促進“透明度”的提高,但如果缺乏體制保證,其效用也會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