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金融》2004 > 正文
 
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加快推進金融改革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0日 18:26 《中國金融》雜志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行動指南。鄧小平理論博大精深,其有關金融的論述涉及金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調控、金融改革、金融市場、金融對外開放等方面,包含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玉蘭油歐萊雅6折起
雅典猜猜猜千元懸賞 大獎新浪iGame免費抽
是我們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體制的行動指南。

  一、關于金融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實質就是如何對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定位。建國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金融實際上就是銀行,而且只有一家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沒有經營自主權,只是國家按計劃分配資金和統一管理金融的工具,實際上成為財政的會計、出納機構。貨幣在計劃經濟中只是核算工具,資金只起配套作用,不是資金引導資源配置,而是錢隨物走,資源配置是“計劃點菜,財政買單,銀行掏錢”,銀行配置資源的作用受到壓制,更談不上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了。在1979年10月4日召開的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座談會上,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銀行應該抓經濟,現在只是算賬,當會計,沒有真正起到銀行的作用。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鄧小平同志的講話實際上就是要人們正確認識銀行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銀行在促進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這在當時計劃經濟思想還禁錮著人們頭腦的歷史條件下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金融市場功能的發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充分發揮好金融在促進資本形成、引導資金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基礎性作用。1991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視察上海時,高度評價浦東新區在開發中實施“金融先行”的做法,精辟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的精辟論斷,是鄧小平同志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進一步發展了“要把銀行當作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經濟與金融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對我國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科學定位,對推動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都高度重視金融工作。1997年11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重視金融工作,把金融改革和發展搞得更好。”同時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快金融改革與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在2002年2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刻地闡述了鄧小平同志“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思想的科學內涵:第一,金融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著核心作用;第二,金融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第三,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財稅金融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好地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提高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重要性的認識,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這些講話有力地促進了金融在我國現代經濟中核心作用的充分發揮。

  在鄧小平“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思想指導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金融業在改革和開放中迅速發展,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一是形成了由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多種類型、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分工合作的金融組織體系,2004年6月末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1.7萬億元,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二是初步建立了以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為主的、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在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逐步增強。三是貨幣政策調控已經從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調控,通過適時適度、靈活主動的貨幣政策調控,避免了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四是改革了金融監管體系,強化了金融監管職能,金融體系保持穩健運行。五是金融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1994年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并軌,建立了銀行間外匯市場,1996年年底宣布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年平均GDP增長保持在9%以上,明顯高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

  二、關于加強和改進金融調控

  加強和改進金融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是鄧小平金融思想的重要內容。針對當時我國出現生產能力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和產品大量積壓等問題,鄧小平明確提出要運用金融手段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他1986年在天津視察時特別強調:“要研究投資方向問題。”他曾指出: “對貸款要進行指導,指定用途。” “錢貸出去以后要檢查,使之用到適當的地方,否則就造成無政府狀態。有些東西生產超過市場需要太多,銷不出去就有了問題,要指導轉產。”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對1989年治理整頓政策進行了總結,明確提出要抑制經濟過熱和物價上漲、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他指出:“治理整頓,我是贊成的,而且確實需要。經濟‘過熱’,確實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票子發得多了一點,物價波動大了一點,重復建設比較嚴重,造成了一些浪費。” “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在實現和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在特定時期內支持具體領域改革以及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5年和1988年,針對投資和消費過熱引發的通貨膨脹,人民銀行及時采取了“控制總量、調整結構”以及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的貨幣政策,有效地穩定了物價水平。1993年,由于各地掀起開發區、房地產熱和股票投機熱的風潮,“泡沫經濟”的影響開始顯露,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的戰略決策,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運用市場、行政、法律手段整頓金融秩序,控制基礎貨幣和信用總量,經過三年的治理、調整和消化,有效地治理了通貨膨脹,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針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貨緊縮的新趨勢,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效地遏制了通貨緊縮趨勢,經濟保持了7%以上的增長速度。針對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苗頭性問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人民銀行采取了一系列適時適度、循序漸進、有控有擴的金融調控措施:將部分在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財政透支和借款轉化為標準的、可用于公開市場操作的國債,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加大公開市場對沖操作力度;兩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建立對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與約束機制;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加強對商業銀行貸款的“窗口指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中小企業、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貸款支持力度,控制向部分投資過熱行業貸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同時,經濟金融的全球化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影響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貨幣政策決策和調控的難度加大。因此,必須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調控手段和調控機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健全金融調控機制、改進中央銀行金融調控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經濟金融運行趨勢的監測指標體系,研究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組合進行預調和微調的最優策略,增強貨幣政策調控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利率機制的調控作用;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建立健全中央銀行與有關部門間的合作機制,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的效力。

  三、關于金融企業改革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就高瞻遠矚地提出:“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1986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幾位中央負責同志匯報時再一次強調:“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鄧小平同志“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思想,實質上就是要把銀行真正辦成現代金融企業,這不僅具體指明了我國銀行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方向,而且也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

  在鄧小平金融改革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從三個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一是把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1984年建立了中央銀行制度,2003年明確和調整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銀行的職能定位,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和提供金融服務的職能,賦予人民銀行協調組織國家反洗錢和管理信貸征信業兩項新職責。二是把國有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分離出政策性金融,剝離不良資產,推進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去年末,成功地啟動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這一重大改革舉措揭開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新篇章。三是發展多元化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著力于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同時積極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金融企業還存在沒有真正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經營機制、不良資產比率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弱、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進金融企業微觀機制的改造。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要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確保金融安全,關鍵是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當前,我國金融企業改革的重點,一是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在指導和督促中行、建行切實做好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和推行“一行一策”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確保這次“輸不起的改革”取得圓滿成功。二是在總結八個省市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范圍,確保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和公司治理有實質性的改善。三是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對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

  四、關于發展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金融調控和流動性管理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由于過去人們長期糾纏于姓“社”姓“資”問題,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在發展我國金融市場上很難取得共識,更談不上進行大膽實踐。1986年,鄧小平同志與中美金融界人士討論過證券市場問題,并對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發展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和金融改革的情況匯報給予充分肯定。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充分肯定了證券、股票市場的試驗成果,明確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鄧小平同志關于發展證券市場的講話,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和發展。首先,以貨幣市場、證券期貨市場和保險市場為主體的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1990年,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設立,2004年5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中小企業板塊,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架構已經確立。1994年4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正式開業,1996年1月建立了全國同業拆借市場,1997年6月建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目前全國統一的貨幣市場體系已初具規模。自1980年恢復保險業務以來,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其次,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自2003年起還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場產品逐步多樣化,不僅包括金融債、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公司股票、公司債券,而且在證券和銀行業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第四,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如貨幣市場基金、信貸資產證券化等。第五,金融市場的運作越來越規范化,市場效率不斷提高。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各金融市場間的發展還不平衡,金融產品比較單一,間接融資比例過高,直接融資不發達,金融市場的深度不足,金融市場的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和“五個堅持”的原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要認真總結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經驗與教訓,順應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抓緊研究制定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規劃,指導和促進市場新產品、新工具開發,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改變我國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建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協調發展機制,加強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動態監管,監測各類金融市場的運行狀況,防范跨市場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定。

  五、關于金融對外開放

  推進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使中國金融業走向世界,是鄧小平“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鄧小平金融思想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西方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發展我國經濟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就決定了金融也必須對外開放。在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金融對外開放進程明顯加快,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經營業務范圍越來越大。截至2004年6月末,我國境內有外資銀行199家,合資證券公司3家,外資保險公司34家。外資金融機構在引進外資、公司治理、風險控制、信貸文化、決策程序、激勵機制以及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對提升國內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理念、增強國內金融市場競爭、促進中資金融機構成長、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處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加強外匯外債管理是搞好金融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課題。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資”,“企業要有主動權、機動權,……企業應該有點外匯,自己可以訂貨,可以同國外交流技術”, “對借外債要做具體分析”,“借外債不可怕,但要主要用于發展生產,如果用于解決財政赤字,那就不好”。在鄧小平有關外匯外債管理思想的指導下,我國認真吸取拉美國家債務危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對外開放的進程,不斷改進和完善外匯外債管理。在外匯管理方面,1994年我國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1996年12月1日,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滿足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擴大了企業外匯收支的自主性,逐步放寬了對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匯兌管制,積極支持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整頓和規范外匯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非法外匯交易活動。截至2004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4706億美元,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在外債管理方面,我國一直對外債實行總量控制,同時重視外債使用的投向、質量、效益,有效地控制了外債風險,目前各項外債指標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以內。

  2006年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我們要加強與此相關的政策調整、體制改革和宏觀管理工作。要研究和吸取發展中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的經驗教訓,完善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配套政策,加快推進各項經濟金融改革。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防范國際投機資本流入。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管理,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對外貿易和投資活動便利化。積極探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與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交流與協調,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六、關于維護金融安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又是一種高風險的特殊產業,金融安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在1950年7月,鄧小平同志指出:“市場問題,貿易問題,金融問題等……如果不解決,就會動搖政治的基礎。”1954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財政工作的六條方針》的報告中指出:“金融不穩定,財政不可能穩固”,“為了發展經濟,保證物價穩定,工商企業須有固定的流動資金,銀行須有足夠的銀行基金”。這些論述與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的論斷正好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金融的重要性,刻畫了金融雙刃劍的本質特征。同時,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必須在發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觀點,“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金融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加快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與發展,金融安全問題還沒有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鄧小平同志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論述也并不多,但他還是敏銳地指出了維護金融穩定的極端重要性,在強調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的同時,還諄諄告誡我們要善于把握好改革的度,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鄧小平同志關于維護金融安全的論述不斷地被歷史和現實驗證其正確性和前瞻性。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黨中央、國務院居安思危,高度重視金融安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頓金融秩序,處置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包括向國有重點金融企業派駐監事會,強化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的財務監督和業績考核;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和處置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關閉了一批嚴重違法經營、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防止支付風險蔓延;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實行審慎會計原則、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和銀行信息披露辦法;在深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綜合改革、探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基礎上,2003年又擴大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正式啟動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

  目前,我國金融業的潛在風險仍然較大,主要表現在銀行業不良資產比率較高,金融企業內控機制不健全,一些中小金融機構資不抵債,銀行、證券、保險的關聯風險增大。特別是有些企業弄虛作假,從銀行和證券市場多頭套取資金,因資金鏈斷裂而形成巨大的貸款風險和證券市場風險。我們要密切監測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變化和金融業的整體風險,特別是要加強對跨市場風險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測和分析,切實做好對各種金融風險的預警和化解工作。繼續探索維護金融穩定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手段,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建立靈活有效的金融風險應急機制。依法加強對使用中央銀行最終支付手段的金融機構的檢查監督,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機構套取中央銀行資金的道德危害,保障中央銀行資金安全。積極探索建立中央銀行、財政部門與金融監管當局間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制定防范金融危機的應急處置預案,實現金融宏觀調控與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機結合。

  七、關于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推進我國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鄧小平同志不僅重視人才問題,而且指出了人才問題具有全局性、關鍵性和長遠性,解決人才問題具有戰略性和緊迫性。早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就率先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他說,“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人才不斷涌出,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選拔年輕干部的“四化”標準,即不僅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更重要的是革命化,并把“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作為“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他還特別強調要通過改革創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環境和條件。中國金融業要走向世界并取得國際地位,關鍵是要贏得人才競爭優勢。針對我國金融業存在人才匱乏問題,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12月明確指出:“對金融問題,我們知識不足,可以聘請外國專家做顧問嘛。”鄧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體現了他深邃的未來意識和世界意識,是我們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在2003年12月首次召開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了具體部署。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大力實施金融人才戰略,提出了加快建設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務實型和開拓型的中央銀行干部隊伍,并在培養人才和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們將在進一步培養好、使用好現有人員的同時,把多渠道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作為今后的一項重要工作,并切實建立一套有利于發現和培養人才、吸引和留住人才、尊重和愛護人才、合理使用和管理人才的制度,全面提高人民銀行履行中央銀行職責的水平。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我國金融改革、開放與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學習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和解決金融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增強做好各項金融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開創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金融改革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4雅典奧運盤點
議機動車撞人負全責
新絲路模特大賽
新浪財經人物(1500個)
可口可樂含精神藥品?
同學錄開張歡迎加入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出國辦護照完全攻略
張學良的紅顏知己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