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糧企“不改不成” 糧價持續上漲影響糧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9日 07:08 中國青年報 | ||||||||||
記者 王磊 本報北京8月18日電 延續50年的壟斷性糧食流通體制,會否在今年啟動根本性的改革?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專家黃季博士透露,目前國有糧食系統約管理著1000億公斤糧食,根據國際慣例,只需要幾十萬職工,但是目前我國糧食系統的職工是這個數字的10倍。 他說:“國有糧食企業不改不成了,你再拖著不改,國家就會用強力措施讓你改。” 這位學者說,目前糧食企業中私營企業總量已占40%左右,這些經營效率很高的私營糧食企業是否能成為“鯰魚”,還要看能否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 6月,國務院頒布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簡稱《條例》);近日,國家發改委、糧食局、財政部、稅務總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一切似乎都箭在弦上。 黃季博士說,“這兩項政策出臺,前者規定了大方向,而后者直接針對國有糧食企業,提出了具體改革意見。 國家推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從1998年開始。這年,國務院在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明確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原則:“四分開、一完善”,即政企分開、儲備和經營分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開、新老糧食財務賬目分開,以及完善糧食價格機制。 當時,我國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5123億公斤,同時國有糧庫的儲備也達到高點。此后糧食產量開始下滑,2003年糧食產量為4307億公斤,在“重提糧食安全問題”的陰影下,糧食改革步伐也亦步亦趨。 關于糧食價格,《條例》強調主要由市場供求形成,國家加強糧食流通管理,增強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 我國糧食價格自去年以來持續上升,人們擔心這是否會影響到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程。黃季認為,去年以來糧價上漲是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國有糧庫的儲備糧從1998年以來都在減少,使得去年市場上糧食供給略顯不足。此外,今年以來政府多次出臺農業政策,“使得各方面都過于關注糧食問題”,市場對糧食價格的普遍心理預期上升。 據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說,2004年,我國將確保糧食總產量達到4550億公斤。盡管2003年10月以來,糧價及其他農產品價格出現的波動,沒有改變近幾年糧食供過于求的局面,近期內我國不會出現全局性的糧食短缺。 國家發改委表示,國家從今年新糧上市起,會進一步放開糧食收購價格。這些似乎意味著,糧食購銷系統的改革已經具備了有利條件。 黃季認為,在南方一些糧食消費區比如福建、上海等地,改革的力度很大。相對來說,糧食主產區的改革難度比較大,因為對于當地政府來說,糧食流通企業的壟斷利益更大。 “糧食改革的根本仍是產權變革。”黃季說,目前,在流通環節中發揮“主渠道”作用的國有糧食企業,面臨很多難題。 《條例》規定,國家鼓勵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促進公平競爭,依法從事的糧食經營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嚴禁以非法手段阻礙糧食自由流通。 《指導意見》則提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糧庫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自負盈虧,根據市場規劃,自主經營。 對于國有糧食企業,《指導意見》提出要“妥善解決企業歷史包袱”就是一個重要信號,在規范處理歷史財務掛賬、分步處理“老庫存”、做好企業富余人員的分流安置工作等方面都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意見。 事實上,舊的糧食流通系統弊端一直以來廣為業內專家詬病,壟斷而僵化的體制使得糧食系統造成巨大虧損,國家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資金填補“黑洞”。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機構過于龐大,我國糧食系統職工太多;因為行政性壟斷弊端,滋生了各種浪費、挪用、貪污腐敗現象。據調查,我國的糧食采購資金管理效益低下,挪用購糧款的現象廣泛存在。 黃季說,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市場化,增加競爭,這在《條例》當中已經明確提出。“尤其在貸款和運輸服務中,私營企業能否獲得與國有企業同等的優惠待遇,還需要觀察”。 他認為,在糧食流通系統中,國有企業長年積累的優勢明顯,它們擁有很好的基礎,但如果現在徹底放開,“根本不是私營企業的對手”。 《指導意見》的“言外之意”就是,國有購銷企業必須意識到緊迫性,面向市場,轉換機制,與私營企業一起在市場中平等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