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宏觀調控不容置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8日 10:34 環球時報 | ||||||||||
抑制經濟過熱 維護企業利益 增加就業機會 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從統計數字看,我國的宏觀調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就在大多數人為宏觀調控的成功感到歡欣鼓舞的同
觀點一:“經濟過熱有什么不好?” 有人說,中國經濟不怕熱,就怕冷,經濟過熱有什么不好?但在世界各國,經濟過冷從來都是經濟過熱帶來的直接惡果。比如,美國前幾年的經濟蕭條是因為IT業的泡沫破裂導致的,而日本長達15年的經濟低迷,則是此前20多年的經濟過熱產生的泡沫破裂造成的。 這幾年,大量中國企業開始投資更新生產設備。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吸引外資大幅度增長,帶動了國內相關企業的投資增長。另外,入世后,中國產品的出口限制少了,出口大幅增長也推動了國內出口企業大量追加投資。比如去年有段時間,紡織行業投資增長率竟高達600%。中國城市化建設也開始加速,現在各地都在大量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各種開發區、大學城更是一擁而上。 這些投資是好事,但如果同時進行,大干快上,就會使能源和生產資料需求大幅增長,出現供給瓶頸并引起價格攀升,比如今年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就達到了10%,甚至還影響了世界市場的價格。而價格的攀升反過來又刺激了投資的增加,形成過度投資。人們往往認識不到,這么高的需求增長是不可能持續的,一旦需求下降,大量投資就會變成過剩的生產能力,造成產品積壓,大家競相殺價,陷入惡性循環,進而出現通貨緊縮。國內車市近期的低迷表現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些生產資料產業也已經開始出現類似的情況。因此,為了防止中國經濟陷入蕭條,就必須在經濟過熱之前及時采取宏觀調控政策。 經濟過熱之所以不好,就是因為它會造成過度投資,產生過剩生產能力,最終引發供大于求的危機,出現經濟過冷,通貨緊縮,導致一大批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破產倒閉。 觀點二:“消費沒有高增長,經濟就不會過熱。” 有人說,投資增長是為了消費,消費沒有高增長,中國經濟就不會過熱。第一,從經濟學基本常識來講,導致經濟過熱或過冷的最終總需求由三部分組成,即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消費不擴大,投資多了,總需求就是多了,供求就失衡了。第二,這些人顯然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夠了解,因為中國的消費增長歷來是比較平穩的,即使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嚴重過熱時,消費的實際年增長率也不過10%左右。第三,無論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經驗上看,投資歷來是決定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出現過熱從來也都是由投資過熱引起的,而經濟不景氣也是由投資的萎縮導致的。 觀點三:“消費品價格沒有高增長,經濟就沒有過熱。” 有人還說,消費品價格沒有高增長,經濟就沒有過熱。然而根據經濟規律,消費品價格上漲不會出現在經濟過熱之初,只有在經濟過熱現象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會出現上漲。因為在經濟過熱之初,廠家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和運用新技術消化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所以消費品價格不漲也可能引起過度投資、過剩的生產能力,最終導致通貨緊縮。在觀察經濟過熱趨勢時,首先要看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要是消費品價格已經大幅度上漲,那就不是防止過熱,而是經濟已經大熱,已經是“癌癥晚期”了! 就目前中國的消費品生產能力和世界市場的情況來看,如果經濟過熱不到很高的程度,不會出現高額通貨膨脹。所以,現在防止經濟過熱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防止高額通貨膨脹,而是為了防止經濟過熱導致投資過度,形成大量過剩生產能力,出現深度通貨緊縮。美國人前些年曾把當時已經過熱、但消費品價格上漲不多的情況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新經濟”,并以此來論證經濟不熱,結果泡沫還是要崩潰,還是發生了經濟低迷和通貨緊縮。因此,現在僅用消費品價格來對經濟形勢進行判斷會發生嚴重的誤導。 觀點四:“中國市場空間這么大,經濟怎么會過熱?” 有的人認為,中國現有的消費水平這么低,市場空間還這么大,比如中國還有幾億人沒買房子、幾億農民還沒進城,發展前景這么好,購買需要這么大,怎么會出現過熱呢?這種觀點又是概念混淆。從長期看,這些需要確實存在,但是需要不等于需求,比如一個普通工薪族需要一套幾十萬的房子,可憑他的收入卻買不起,這就不能叫需求。需求是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要。所以不能用長期的、未來的需要來比現在的供給能力。中國增長潛力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過熱,指的是當前總供求關系的失衡,是兩回事,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如果說中國窮,潛力大,我們10年前、20年前更窮、潛力更大,那時照樣會發生過熱,這是兩個不同的事情! 觀點五:“還有那么多失業,怎么會過熱?” 這個論點顯然站不住腳。中國有那么多的農民還處于非充分就業的狀態,別說中國經濟現在按正常情況每年增長9%,就是一年增長90%,經濟過熱得天下大亂,也還是會有很多失業,因為中國不可能在一兩年里解決3億人的就業問題!持此論點的人可能指的是城里的失業。但請注意,在那么多“要價”極低的農民可以進城找工作(這是天大的好事!)的情況下,無論是經濟熱還是經濟冷,城里的失業人數必然增長。把這兩個事扯到一起來加以論證經濟不過熱是缺乏經濟學常識的表現。 觀點六:“政府宏觀調控太早了。” 有一些人認為,去年以來即使有一些過熱的勢頭,但還沒有真正過熱,就不應該太早采取調控政策。但問題在于,要想使經濟波動小一點,就需要動手早一點,在還沒有過熱的時候就要抑制它。 去年6月底,我們開始討論是否存在經濟過熱趨勢,這引起了一些企業家的反感。他們抱怨說,我們剛過幾天好日子,你們就說什么過熱不過熱。有的企業家說,只要再給他們半年時間,他們就發了,因此不要談過熱。實際上,如果不進行宏觀調控,他們的損失會更大。真正的問題是:對這些企業家而言,什么是好日子?是持續在8%—9%的水平上穩定增長幾十年好,還是以20%—30%的速度增長幾年然后一下子掉下去、砸鍋賣鐵的好?其實在經濟波動當中,中小企業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大企業資金雄厚、基礎扎實,他們有一百個辦法渡過難關,銀行也不會隨便對大企業撤資;中小企業就不一樣了,他們底子比較薄,一旦出現經濟起伏,就會大量破產、倒閉、清盤。相反,早一點調整,熱度不高,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不大,企業受沖擊就會較小,容易渡過難關。比如,去年房地產業對人民銀行的一些抑制過熱、預防壞賬的措施意見很大,但正因為在過熱的初期階段就提前采取了措施,泡沫才沒有真正起來,大家都受到了一點沖擊,然后都進行了一點調整,就過去了,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沒出現大量開發商甩賣樓盤、破產倒閉的現象,這恰恰說明了微調、早調的好處。 對于整個經濟來說,平穩增長,不大起大落,總的效益比較大,絕不能看高漲期一時的熱鬧。上個世紀90年代初經濟過熱那幾年,中國每年增加2000萬就業崗位,但隨后就急劇下降,最后一算總賬,平均每年只創造800萬非農就業。而這兩年,中國經濟穩定在每年增長8%左右,每年卻可以創造1200萬就業崗位。所以對于整個經濟來說,波動小比較好,對于獨立企業來說,也還是平穩增長好。 中國經濟這次可能實現軟著陸,就是因為宏觀調控措施采取得比較早,在經濟還沒有很熱的時候就采取了一定的調控措施,投資增長基本剎住了,經濟熱度并不高。 觀點七:“政府不應該干預市場。” 許多人,特別是一些學者,都說政府沒有必要搞什么宏觀調控、干預市場,而且現在是民營企業投資了,搞市場經濟了,不需要政府宏觀干預了!這恐怕是現在最流行的、最時髦、最“改革”的一種說法,但也是最似是而非的一種觀點。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波動從來都是由私人企業的預期錯誤、對利潤的強烈追求動機推動產生的。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沒有政府干預私人投資,結果七八年就出現一次經濟周期,不停地出現過熱、蕭條循環,不斷地砸機器、不停地破壞生產能力,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發生“大蕭條”,經濟危機把全世界50%的生產能力消滅掉,多少人餓死后,才開始用這種強制的辦法恢復了總供求的平衡。之后才有了西方市場經濟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才有了“格林斯潘”們不斷地對市場進行一些干預。難道我們也要再來一次“大蕭條”才能認識以私人企業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本身會有波動、市場經濟需要宏觀調控這樣的經濟規律和經濟常識嗎? 我們是發展初期的市場經濟,我們的企業家還是第一代的企業家,第一代的投資者,缺少市場經濟的風險意識,沒有經歷過許多市場的波動,還不知道如何防范風險和駕馭市場波動,因此我們的經濟就更容易出現波動。在這樣的發展階段,就更不能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在“唱市場經濟高調”的時候,也該想一想我們還是市場經濟的初期階段,想一想像美國那樣發達的市場經濟不久前還會出現一次IT泡沫,也還需要有市場之外的宏觀調控。因此,中國政府當然不能眼看著經濟沿著過熱的軌道滑下去而不管。 觀點八:“宏觀調控使企業受到了損失。” 現在一個流行的觀點是: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使企業受到了沖擊,受到了損失”,許多人都在談論“宏觀調控的成本”與“損失”。如果這指的是政府不適當的政策造成的當前與今后的經濟損失,那么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如果這指的是宏觀過熱之后,經濟調控導致的如經濟增長率下滑、過剩生產能力顯現、企業貸款減少等現象,卻是一種概念的混淆。 假如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我們當前的經濟可能還在高增長,甚至更高地增長,今年也許就是14%的增長,大家也許感覺良好,但這是不可持續的,最多明年或后年,市場本身就要進行強制地調整,那時大家的損失會更大,大許多倍!現在進行宏觀調控,恰恰是在減少大家的損失,甚至是避免許多企業最終的倒閉!所以損失是“宏觀經濟波動”造成的損失,而不是反波動的政策造成的;現在不受一點小損失,將來會受更大的損失!宏觀調控恰恰是減少了損失,而不是造成了損失。政府進行調控了,我們就看不到最后的經濟危機了,于是就出現了似乎是政府調控造成了經濟下滑和各種損失這樣一個假象。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們就不妨想一想“假如沒有政府”會發生什么情況。▲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經本人審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