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三落三起(1979至今):我們的王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8日 08:19 外灘畫報 | |||||||||
在經濟特區經過風風雨雨之后,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經驗的鄧小平,開始把目光聚焦到上海。 外灘記者 王洪偉/報道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東。”這是當下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總體評價
1980年代上半期,中國改革從農村啟動后,到1980年代中期開始向城市轉移。1984年后,在鄧小平的力主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4個經濟特區,小心謹慎地最先對外開放了。 據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原經濟所所長袁恩楨透露,中央當年曾想把上海的崇明列為1980年代初重點開發的經濟特區之一,與深圳、珠海列為同等地位,以后是由于多方的磋商與平衡,才沒有把上海列為重點開發的經濟特區之一。 袁恩楨說,自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后的十余年中,上海在全國乃至在世界的地位急劇下降:改革開放前,上海的GNP、工業產值、出口總值、財政收入等各項主要指標,都屬全國第一;改革開放后,這些指標的領銜地位都先后被其他省市摘走。上海廠房、設備陳舊,產品技術落后,住房緊缺,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越來越困擾著上海城市的發展。 袁恩楨說,總體上說,1980年代的中國改革處于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小企業、非公有制到大城市、大企業、公有制經濟的試點階段,上海扮演了改革“后衛”的角色,為試點部門和地區改革提供財政和人力上的支持。 但這也使上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濟增長一度只有全國平均增長率的1/2。實際上,建國后30年間,上海市財政收入近3000億元,占全國財政的18%,凈上繳中央2000億元。上海擔負著供應全國工業消費品的重任。 從1988年起,一直到1994年,鄧小平都到上海過春節。一些中國政治的觀察家們已經嗅出了其中的某種象征含義:在經濟特區經過風風雨雨之后,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經驗的鄧小平,開始把目光聚焦到上海。 1988年,盡管上海甲肝肆虐,很多人不愿意到上海去,但鄧小平執意從杭州到了上海,他有他的考慮。2月18日,鄧小平出席了上海各界春節聯歡晚會,與上海人民一起共慶傳統佳節。 2月24日,鄧小平回到了北京。兩個月后,上海有動作了。5月在上海召開的“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上,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提出要結合老城區的改造,建設一個現代化新區的方針,強調要再造“經濟中心的功能和對內對外樞紐的功能”。 1990年1月,鄧小平連續第三年在上海過春節。大年初一的上午,朱基等上海市領導到鄧下榻的賓館給他拜年。話題自然就轉到浦東的開發建設上。 鄧小平說:“浦東開發晚了,但還來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應該給中央報。” 朱基說:“開發建設的報告不理想,不敢報。” 鄧小平說:“不用怕,報嘛。” 春節過后,鄧小平回到北京。他對政治局的領導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2月17日,在接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全體會員前,鄧小平拉著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的手說:“你是國務院總理,你要關心上海的開發開放。” 2月26日,上海向中央提出了《關于開發浦東的請示》。 3月3日,鄧小平找到江澤民、李鵬等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話。他說:“現在要特別注意經濟發展速度滑坡的問題,我擔心滑坡。世界還是那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長期過緊日子。如果經濟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這10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假設我們5年不發展,或者低速發展,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政治問題。”“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只是在眼前的事務里打圈子,要有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定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說到這里,鄧小平亮出了他的底牌。他加重語氣說:“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這次談話不久,3月28日到4月8日,姚依林受黨中央、國務院委托,率領國務院特區辦、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負責人到上海,對浦東開發開放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和論證。 4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一致通過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 4月18日,李鵬在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5周年大會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原則上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并將浦東作為今后10年中國開發開放的重點。 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出《關于開發和開放浦東問題的批復》,指出:開發和開放浦東,是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開發和開放浦東,必將對上海和全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9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了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 浦東開發正式啟動。 但是,盡管形式上的浦東開發啟動了,鄧小平的心情并未全部放下。 1991年1月28日到2月18日,鄧小平已經是連續第四次在上海過春節了。但他的這個春節并不輕松,他一反常態地開始在上海密集地視察,并連續發表講話。 他對陪同的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朱基說:“我們說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干啊!” 他解釋說:“那一年確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但是沒有考慮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優勢。上海人聰明,素質好,如果當時就確定在上海設經濟特區,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浦東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人家首先會把資金投到上海,競爭就要靠這個競爭。” 他以堅決的語氣說:“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他接著說,“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出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2年1月17日到2月20日,鄧小平開始了他著名的“南巡”之旅。1月31日,鄧小平來到“南巡”的最后一站——上海。 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黨的十四大報告確立了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浦東開發開放,從此一日千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新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