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記錄年內全國試聯網 三道難題仍待解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4日 10:08 《財經時報》 | |||||||||
央行征信局致力于各商業銀行間的公司和個人信用信息共享,以求2005年實現全國聯網正式運行;目前相關法律法規不到位,個人隱私的范圍界定、個人資料在何種范圍可使用等仍無明確規定,個人信用信息資料庫內容僅限于“身份證上的資料”和在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記錄,央行征信局新設事業單位具體執行 本報記者 楊眉
“社會各界都很關注的個人信用體系正在抓緊建立,個人信用數據庫爭取今年底試運行,到2005年,實現全國聯網正式運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局副局長萬存知近日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一次論壇上,做出了上述表示。 除了吳敬璉、易綱、林毅夫等國內財經界重量級學者,央行征信局、貨幣政策司、金融穩定局,銀監會政策法規部、合作金融監管部等金融管理部門的高層悉數到會,足以表明中國信用體系的關注熱度正在升級。 來自花旗銀行、富國銀行等十幾位國際銀行專家也聞風而來,表明盡管目前法律法規仍然缺位,但中國個人征信服務市場無疑“蛋糕”誘人,企業甘愿“冒險”做市場。 “在政府緊縮性的宏觀調控和投資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個人消費特別是個人信用消費無疑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推動力。目前最緊迫的問題,首先是怎樣從制度、規則層面加快個人消費信用市場的規范化。”央行金融市場司一位人士說。 風險催生個人信用體系 一個人憑什么能從同一家商業銀行獲得數千萬元貸款?眾多商業銀行曾一致看好的國內車貸市場,為何出現了幾乎高達50%的違約率?已進入高速發展的中國信用卡市場,為什么同時面臨惡意透支的風險?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簡單明了:個人信用體系缺位。 對此,國內金融界人士發出了“個人信用消費市場可能成為繼公司信貸業務之后,中國的商業銀行新的不良貸款來源”的警告。 在北京大學這次論壇期間,央行征信局副局長萬存知博士是焦點人物之一。 他鄭重介紹,央行征信局200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中國信用體系的建設。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首先實現各商業銀行之間有關公司和個人信用信息的共享。 其中,公司部分的信息數據庫已于2002年實現全國連網;各方關注的個人信用信息資料庫,目前正在積極籌建,爭取今年底能夠試運行。 不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到位。如個人隱私的范圍界定、個人資料在何種范圍內可以使用等等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個人信用信息資料庫的內容,還僅限于“身份證上的資料”,以及在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記錄,包括房貸、車貸、教育貸款等。 據了解,央行征信局的這些工作將由其下屬的新成立的一家事業單位具體執行,后者的定位是“成為各商業銀行信息共享的技術平臺”。 市場化還是準政府化? 盡管迄今信用數據庫的建立還是由央行征信局具體操作,但萬存知明確表示:未來信用服務的運作模式,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并接受監管。 對于央行征信局現有的“一手抓”做法,各方仍持有不同看法。 一些信用公司擔心,央行此舉意味著未來信用服務市場必然存在嚴重的政府行政行為傾向。更有人因此戲稱征信局“不再是征信管理局,而成了業務局、工作局、運作局”,認為可能形成新的行業壟斷,有走“回頭路”的危險。 但也有觀點認為,在目前相應法律法規沒有健全的前提下,為保證公司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不受侵害,防止各方利益沖突,由央行或其他的政府部門抓起來,也是可行的。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對信用數據庫實行的市場化做法,歐盟一些國家則由政府部門管理。從實際效果看,目前無法直接判斷“到底哪一種模式更好”。 花旗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部副總裁洛寧博士介紹,美國目前的信用服務市場“確實主要由三大公司承擔,但這是經過多年競爭之后才形成的市場格局。最初的美國信用服務市場,并存有數百家公司,市場也曾有過不規范時期”。 “中國可以走美國的市場化路子,但如果一定要經歷行業內部的競爭期,似乎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中國征信市場亟待建立和完善,哪種模式建立的速度快,就應該先選擇哪一種。至于市場化的目標,國有公司以后可以再通過上市等出售股權的辦法來完成。”他說。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對于信用服務市場的爭論,看似壟斷與市場化的模式之爭,事實上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之爭。 個人隱私如何界定? 目前各地的信用公司,大都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如上海征信公司、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各公司也相繼建立了相對獨立和日漸完善的數據庫。但相對于公司信用資料而言,個人信用資料的征集和使用更為困難。 北京信用公司的總經理吳波介紹,困難主要在于缺少“有法可依”的法律環境,信用公司自身無法界定對個人信用資料采集和使用的范圍和方式;而一旦“越軌”,必然有“侵權”嫌疑,容易陷于法律糾紛。 從某種意義上講,目前的中國信用公司是在“冒險”做市場。 對于個人隱私到底該如何界定,吳波的個人看法是:“作為一個自然人,一旦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生了借貸等信用關系,個人身份就發生了變化,由自然人變為交易者。作為交易雙方,都享有和承擔對等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和信用歷史記錄等就都應成為業務范圍內的公開信息。” 對于個人隱私的法律界定,美國有《信用公平報告法》,歐洲有《數據保護法》。《財經時報》獲知,中國有關個人隱私的法規已由央行上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目前正在修改中。 此外,《個人破產法》也是個人信用體系建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律之一。該法的存在既是強化個人信用的保證,同時也是保護那些真正無力償債人的法律措施,即對于那些確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至少還要留一條“生路”。 征信公司不是“二道販子” “中國信用行業的最終發展,最終還是要取決于信用市場的運行模式。”吳波說,“真正市場化的征信公司,也不該只扮演一個‘二道販子’的角色。” “二道販子”,表達了業內對未來征信公司發展前途的一種擔心,即市場化的征信公司,會不會只是政府層面建立的數據庫下分設的帶有零售性質的“分銷商”,會不會從總數據庫中拿到某些公司和個人資料,然后再轉發給自己的客戶? 對此吳波認為,征信不等于“查詢”。“查詢不過是信用行業最基本、最簡單的服務項目,征信公司最終提供給金融機構的,應該是經過分析、總結、分類等處理后,進行過分類的個人資料”。 “當然,這種分類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之分,而是可能的信用風險分類。”他強調說。例如根據收入狀況,確定其穩健度;根據以往的還款記錄,判斷其誠實度等;最后得出綜合信用度或綜合風險度。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零風險”并不是判斷好客戶的標準,“風險最低”也不是追求目標,銀行本來就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獲得相應收益。所以,對于征信公司而言,就是替商業銀行提供不同客戶的風險度預測。 央行征信局也曾表示,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征信公司,應該更多地從事征信增值服務。但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似乎很少有此類征信增值服務的需求;即使需要,也是依靠自己內部的信用評估體系來完成。 究其根源,“目前商業銀行只做抵押貸款,而很少做信用貸款。”吳波說。 目前征信市場需求不足,并沒有阻止各類征信公司的建立和發展。盡管由各地方政府支持成立的信用公司業務范圍還只限于本地區,各公司也紛紛表示“不敢輕言全國性業務”。 “但這些公司將來肯定會突破地區限制的,并很可能成為國內征信行業的龍頭老大。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和一家公司的業務范圍是地區性的。”花旗銀行的洛寧博士判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