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09:20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必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使得各個階層的人們及其后代都有公平的奮斗機會

  記者/楊中旭

  7月28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正式發布《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

中行新上網抵債資產 理想系列寫字樓熱租中
無線精彩 無線雅典 走入香港夢想之都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里,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向更高的社會地位爬升,是個人的夢想;而對于國家來說,無數人夢想的集合,則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研究者們發現,隨著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一方面,職業地位正在取代政治地位,教育、業績或能力這樣的后致性因素對個人地位的獲得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表現出中國正在形成一種現代社會流動模式。

  但是,另一方面,制度和政策安排在社會流動中的作用,仍然相當顯著,有的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社會流動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礙,如戶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等,至今仍在起到阻隔作用,使社會流動不能暢通運行,也使得處于社會較低階層的人們,很難上升到較高的階層。

  誰在阻礙我們上升?中國社科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課題組成員李春玲博士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將其主要歸因于當前社會流動機制不合理。

  報告認為,中國社會流動模式的現代轉型,當前已到一個關鍵時期。而目前的一些制度桎梏,亟需變革。

  流動障礙難破階層落差

  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即領導干部階層,位列十大階層之首。報告顯示,在社會流動鏈中,這一階層通常是流動的最終目的地,進多出少。

  干部的工資不多,卻一直是職業的首選。其優勢在于職業穩定、社會保障穩定,而最突出的優勢則是權力。

  與這一階層相對,人口比例最大的是農業勞動者階層,他們處于社會的底層,地位僅高于“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報告顯示,在社會流動鏈中,農業勞動者階層通常是流動的主要發源地。但只有0.2%農業勞動者在流出后成為了國家與社會管理者,0.5%、0.8%和0.9%的流出者分別成為經理人員、私營業主和專業技術人員。

  他們更多的去向是產業工人、商業人員、個體工商戶和辦事人員。這些與他們的地位最為接近,但在十大階層金字塔中,卻處于更高的位置,因此對這些流出的農民來說,這已屬于社會地位的上升。

  相應地,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和私營企業主中,向下流動轉變為農民的均為零。

  雖然從法律和口號上說,每位公民的權利和地位人人平等。但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每個階層的人享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是不相同的。因此,為每個人都提供盡可能平等的流動機會,是保證社會公平的重要機制。

  報告指出,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化,影響人們社會地位獲得的社會流動機制變得更加公平合理,社會流動渠道更加暢通,原來阻礙人們合理流動的一系列制度和社會政策,諸如階級出身、所有制、單位制、城鄉二元體制等,有的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有的正在式微;而個人能力和業績等后致因素,正在成為影響地位獲得的主要因素,越來越多的人有可能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開創自己的事業。

  但在這一背景下,仍然有很多先賦性和后致性因素,妨礙了一部分社會成員獲得公平的上升機會。

  正如前文所述,分析顯示,從1980年以來,在處于較為優勢地位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階層中,代際繼承性明顯增加,代內流動明顯減少;而處于經濟社會位置較低階層的子女,要進入較高階層,其門檻明顯增高;兩者間的社會流動障礙在強化。

  舉例說,父親(家庭)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是子女能否進入中上階層的關鍵因素。報告以數據說明:1992年以后,干部子女成為干部的機會,是非干部子女的1.5倍,而他們獲得第一份工作即為干部的機會,是非干部子女的2.65倍。

  應該說明的是,干部子女獲得更多的機會,差距并不僅僅取決于其父母的權力。事實上,干部子女和農民子女之間,橫亙的是一個全面的差距。在李春玲博士看來,教育、稅收、社會保障、戶籍制度、就業政策、人事制度諸多方面的人為設置,抬高了中下層子女向上流動的門檻。

  以教育為例,李春玲指出,1978年前,教育機會分配向著日趨大眾化和平等化的方向發展,教育成為縮小階級差異和促進社會經濟均等化的重要工具;1978年后,教育機會分配則轉向更有利于出身優勢家庭背景的人,教育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分化的重要工具。

  在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中,“教育精英化”,對于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城市貧困家庭和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的子女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而有些地區“教育產業化”,則導致了地區之間和不同家庭經濟背景的學生之間的教育機會分配的不平等。

  例如,2002年全社會的各項教育投資是5800多億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總人口數60%以上的農村人口只獲得23%的教育投資。

  報告還指出,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都相當嚴重地擴大了,而國家在分配公共資源上扶強不扶弱的傾向,在許多涉及社會流動問題方面尚未有根本的改變。而能否公平地分享公共資源,決定著人們能否在盡可能大的程度上享有公平競爭的機會。這種不公平,還在通過代際傳承向下一代延伸。

  由于種種原因,“士之子常為士,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在當代中國仍然存在。后代常常由于前輩的身份、職業、權力、戶籍以及由此帶來的財富、生活環境等因素,獲得更多的機會。

  這不能說是公平的。報告還指出,這些因素來源于宏觀的國家政策,但都借由代際和家庭傳承,交織錯落地影響著每一個民眾的前途;而社會的開放程度,很大程度取決于這些制度——代際要素的消失。

  營建合理的開放性流動機制

  因此,建立合理的階層間流動機制,已成當務之急。而首要必須破除上述諸多人為障礙。

  報告分析,當前中國社會流動,整體上受制于個人層面上的社會結構和國家制度安排。因此國家的制度安排對促進社會合理流動將起到關鍵作用。而后致性因素取代先賦性因素,主導著社會流動,是走向開放性社會的重要標志。

  報告開出的“藥方”,包括消除戶籍、就業、人事等方面的制度障礙,調整和創新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實現公共資源的公平而合理的配置等。

  李春玲建議,私人辦教育,可以產業化、精英化;但國家的公立學校要一視同仁,辦學質量雖然比不上私立學校,但也不能太差,保證每一個人受教育的權利。

  “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使階層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純為能力使然,人民才會心理平衡”。李春玲說。

  一個公正合理的開放性流動機制,不僅是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調節閥,對于中國的未來也有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各種重視個人能力并鼓勵個人努力的后致性機制,可以鼓勵社會成員個人奮發努力。

  報告指出,只要人們在競爭中遵守公平原則,每個人都應當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使得能者上、不能者下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規則,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會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充滿活力的社會。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社會流動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球迷關注亞洲杯決賽
雅典奧運FLASH演示
趙薇鄒雪糾紛
廣州新白云機場圖片集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健康玩家健康游戲征文
話題-上海與城市榜樣
可愛淘《狼的誘惑》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