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效力逐漸減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4:55 國際商報 | |||||||||
宣曉偉 宏觀調控導致經濟運行在4、5兩個月放慢后,一方面人們開始認可宏觀調控達到了預期效果,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宏觀調控過于嚴厲,從而導致經濟運行放緩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造成所謂的硬著陸。
關于經濟可能會軟著陸還是硬著陸、以及宏觀調控在未來的取向,已成為目前爭論焦點。 當前從工業生產、投資、進出口、鋼價、銅價以及海運價格等多方面信息來看,經濟開始在6月份、確切來說是6月下旬出現反彈跡象。 在工業生產方面,工業增加值的環比指數已經開始止跌回穩,6月份的數值比5月份略有上升。在投資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6月份單月固定資產增速已經回升到22.7%,比5月份上升了4.4個百分點。而外貿數據亦顯示6月份的進出口增長速度超過5月。從更為直接反應經濟冷熱的近期鋼鐵價格、銅價和海運價格變動來看,三者數據都表明從6月下旬經濟運行開始逐步反彈。 當前的反彈增加了經濟運行的新變數,如何理解這種反彈無疑成為正確把握未來經濟趨勢和宏觀政策走向的重要前提。 對于這次的反彈,主要問題有兩個:什么原因導致這次反彈?反彈的趨勢能否延續?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認同4、5月份的經濟放緩主要是宏觀調控所導致,那么,如果在宏觀調控依舊有效的情況下,經濟出現反彈顯然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由此根據這次反彈,我們只能得出推論: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 可以可從兩方面來解釋這個結論:一方面可以是由于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漸放松,這種放松可能出于具體政策執行者的主觀動機(在這點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存在不同的訴求)。也可能是由于宏觀調控措施尤其是行政手段的弱點所致(那種疾風暴雨式的手段顯然難以具有持久的效力);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經濟主體的適應性反應和經濟運行向好力量的增強。面對宏觀調控措施,經濟中的主體(主要是企業)會采取各種手段來減輕調控帶給它們的影響,使得調控的效果有所減弱。當然這種經濟主體的反應只能減輕而不能逆轉調控的影響,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經濟運行的自身向好,低利率政策和出口強勁增長成為解釋經濟反彈的關鍵因素。 長期的低利率政策是中國經濟走出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也是這一次投資過快增長的根本性因素。雖然宏觀調控措施硬生生壓住了4、5兩個月投資的增長,然而揚湯止沸終究難如釜底抽薪,只要不合適的利率水平會造成投資者的決策扭曲,低利率政策就一直會是投資沖動的源泉,從而造成宏觀調控稍有放松經濟就有可能反彈。 相對于對利率作用的認識而言,人們常常忽視了外貿變動對整個經濟的作用。這種忽視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表現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上;第二個方面表現在進出口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上。由于中國越來越深地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而中國采取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外部世界的經濟波動更加容易傳導給國內經濟,根據中國和美國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變動來看,中美經濟可說已是同此涼熱。 由于消費具有超穩定性,于是出口的變動便成為決定經濟走勢的關鍵,工業生產與出口近年來關系密切,從而佐證出口變動對整個經濟的重要作用。事實上,經濟在2000年就存在走出通縮的可能,然而由于2001年出口的大幅下滑,使得這個過程推遲到2003年才得以實現,而2003年出口的大幅增加亦成為經濟走出通縮的關鍵因素。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美元繼續保持低迷水平,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反彈,目前已持續一年有余。兩者都推動中國的出口強勁增長,從而帶動經濟反彈。 至此,我們著重從兩方面解釋了宏觀調控措施的效力為何會逐漸減弱,我們不僅歸因于宏觀調控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地方和中央激勵的不相容,也歸因于某些宏觀調控措施效力的不可持續性。而經濟主體對宏觀調控的適應性反應和經濟自身運行的向好,也是宏觀調控效力減弱的重要原因。在此我們突出強調了在中國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變動對于整個經濟趨勢的影響。 回答了經濟為何反彈后,我們可以來簡要回答“反彈趨勢能否持續”這個問題。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上述促使經濟反彈因素的變化情況,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 從宏觀調控方面來看,由于資源瓶頸的約束,目前的投資反彈近期內還會處在一個可以被接受的范圍內,而且當前的基調是宏觀調控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宏觀調控馬上再大力收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大致可以認為宏觀調控在近期內只會有微調,不會再出臺大的動作。 從外部經濟的變化來看,目前美國經濟已有放緩跡象,而根據OECD領先指標的判斷,西方世界目前這一輪增長的高峰可能在七月/八月左右,而到第4季度會有一次調整。 綜合上面的信息,大致的判斷是如果沒有其他意外,目前的經濟反彈會溫和地持續到今年第4季度左右。而在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逐漸提高利率的背景下,一旦經濟過熱的跡象再次得到管理層的確認,最有可能的政策反應便是加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