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高層重要批示 盯住資本外逃“中轉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7日 12:4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四大金融監管機構聯合調研 本報記者 陳楫寶 實習記者 尹伊 北京報道
針對近年資本外逃的不良行為,中國正在醞釀掀起一場風暴。 這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是包括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西薩摩亞、百慕大等加勒比海所屬和太平洋所屬的等眾多全球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 因低透明度和極度寬松的管理制度,被各類資本視為“避稅天堂”的上述彈丸之地,也成為資本外逃的“中轉站”,此次它們被中國政府盯上,有關部門將制訂相對措施,對利用該“中轉站”進行資本外逃的不良行為嚴加防范。 由此,那些繼續或將要通過離岸金融中心進行資本非法外逃的中國企業或個人,其企圖將愈難得逞。 據記者獲得的確切消息,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銀監會和證監會等四大金融監管機構,日前正醞釀成立專題工作組,調研并提出遏制資本惡性“中轉”外逃的具體解決措施。據稱,該項專題調研已經悄然進行了一個多月。 重要批示 四部門的聯合調研緣自國務院高層的重要批示。 據國務院相關部門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6月7日和14日,溫家寶總理和黃菊副總理相繼對名為《離岸金融中心成為中國資本外逃“中轉站”》的報告作出批示,溫總理分別給央行行長周小川和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作了批示,黃菊副總理則批示給國家外匯局局長郭樹清和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并要求金融管理部門盡快洽商提出解決辦法。 實際上,該報告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報告《中國與離岸金融中心跨境資本流動問題研究》中的一部分。 據記者獲知,該課題于2003年初立項,2004年年初完成,該課題負責人系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該課題完成后,商務部將其重點內容刊發在其官方網站,部分內容被輾轉轉載,引起了國務院高層重視。 這場針對資本外逃的風暴究竟能刮多大,風力有多強,可能會出臺哪些嚴厲的具體措施,均為外界所密切關注。 記者在聯系四大金融監管機構要求采訪時,均被以事涉敏感等理由拒絕。記者也多次試圖聯系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采訪,也被婉拒。 不過,上述知情人稱,從目前該專題工作組的初步構成來看,此次調研分量之重,一目了然。 據悉,該專題工作組可能由央行主導,目前可能參與的大概有外匯管理局管理檢查司、央行反洗錢局和銀監會政策法規部,至于證監會方面參與部門則尚不清楚。 “央行反洗錢局的職責就是組織協調國家反洗錢工作,研究和擬訂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則和政策。”該知情人士分析說。 據悉外匯局局長郭樹清親自批示將該項工作列入管理檢查司今年工作計劃。“外匯局管理檢查司有四項職能,其中督查職能有兩項,其一是監督經常項目下的匯兌行為,對超比例、超金額的經常項目下的售、付匯進行事前的真實性審查,另外就是有權檢查違反外匯管理法規的活動,協助公安、工商、稅務、法院調查處理涉及外匯的違法案件。”該知情人士解釋。 8月6日,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稱,由于國務院高層高度重視,商務部將繼續進行該課題的后續研究。 “中轉站”已成“外資”主要來源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離岸金融中心異軍突起,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對許多國家的金融管理體制乃至全世界資本流動模式的發展演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中國而言,離岸金融中心投資迅速增長是近年來中國資本內流中的突出現象。 在截至1999年的中國利用外資來源統計中,英屬維爾京群島僅次于中國香港、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省、新加坡而位居第六,合同外資金額204.05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93.95億美元。 此后,加勒比海離岸金融中心在中國外資來源地排行中的名次逐年上升,到2001年,英屬維爾京群島已經成為僅次于香港特區的中國大陸第二大外資來源地,開曼群島名列第九。 2003年,按照實際投資金額排行,英屬維爾京群島、西薩摩亞、開曼群島分居中國大陸第二、第八、第九大外資來源地。2004年第一季度,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薩摩亞對中國實際投資金額分別為17.52億美元、7.52億美元和3.07億美元,在中國外資來源地中分別排行第二、第七、第九。 與此同時,據民間估計,在離岸金融中心注冊的中國離岸公司也已經數以萬計,其中不乏新浪、網易、金蝶、聯通等知名公司。 顯然,離岸金融中心資本流動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離岸金融中心同時又被外界稱之為資本黑洞。在這些資本黑洞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中轉站”五宗罪 記者輾轉獲得了該份較完整的課題報告。該報告用了較大篇幅充分肯定了“離岸金融中心在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中地位上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同時又指出,“離岸金融中心在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中地位上升也給我國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具體而言,該報告指出五宗罪: 一宗罪:為腐敗分子、不良商人提供侵吞國有資產和公眾財產的途徑。在這份報告里,本報2004年2月9日披露的“中科健案”和2003年對于女億萬富豪何燕的系列報道,均被課題組列為此典型案例。 報告指出,大多數規模龐大的現代企業都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的企業,因此存在代理風險,掌握經營權的經理人可能侵占股東資產,掌握控股權的大股東也有可能侵犯其他股東的權益。由于當前的中國商業法規不夠健全,這種代理風險相當高,而離岸金融中心恰恰為這種侵占行為提供了便利的資產轉移渠道。 這種資產轉移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資產,二是隱蔽公司股權收購方的真實身份,低成本侵占公有股權。 目前,中國國內興起洶涌的并購浪潮趨勢,大大便利了借助離岸公司“收購”公有股權的手法,而且由于政府監管部門緊急禁止通過管理層收購(MBO)轉讓國有股權,某些企業管理層便通過信托公司、離岸公司等其它表面上的非關聯企業收購國有股權,從而規避監管部門的上述措施。 第二宗罪:推動資本外逃規模進一步膨脹,進而對人民幣匯率安排和貨幣政策運作產生重大壓力。 報告認為,中國資本外逃規模極為可觀。而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開曼群島等加勒比海離岸金融中心是中國大陸資本外逃然后回流的“中轉站”,這在國際財經界屬于公開的秘密。資本外逃是國際游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200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游資大規模內流對人民幣匯率施加了沉重的升值壓力,并嚴重干擾人民銀行遏制信貸規模增長失控的貨幣政策。 第三宗罪:造成潛在投資爭議。引起廣泛關注的仰融案就最為典型。仰融與遼寧省政府爭奪華晨股權,仰融一度借助其控制的香港華博財務有限公司在華晨中國的注冊地百慕大起訴華晨中國及其四位董事,以及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新華晨集團有限公司等。 第四宗罪:便利公司欺詐。報告指出,利用離岸金融中心的便利條件進行的欺詐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虛增資產和虛增經營業績。 虛增經營業績往往是為了上市惡意“圈錢”,但虛增經營業績通常需要支付相應的較高稅收成本。企業如果利用離岸金融中心對離岸公司的免稅待遇,就可以低成本虛增經營業績,實現其“吹牛不上稅”的目的。這種財務造假行為相當普遍,以至于香港形成了一條龍的財務造假“上市包工隊”。 近年來,內地民營企業紛紛通過在百慕大等地注冊離岸公司的方法曲線海外上市,在赴港上市的內地民營企業中,這類海外注冊公司占大多數。2001年末以來,海外上市內地民營企業相繼遭受財務造假質疑,有些已被證實有商業犯罪行為,而這些企業全部是海外注冊的離岸公司。 之所以如此,至少部分原因是這些公司在離岸金融中心注冊,超出了內地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范圍和能力,從而形成了監管真空。 第五宗罪:轉嫁金融風險。隨著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增長和對外資企業國內信貸政策日趨寬松,外資企業的信貸風險問題也日益顯著。 由于離岸公司無需公布其資產負債情況,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難以得知其真實債務水平。并且,離岸公司之間、離岸公司與其他非離岸公司之間的資產和人事關系無需公開,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難以得知通過離岸公司進行的資金調度情況。因此,借助離岸公司工具,一家集團公司能夠在集團整體債務水平很高的情況下,將其控制下的信息披露義務較高的子公司帳面債務水平保持在較低水平,而集團整體的高負債不為人所知。 在中國,外資企業借助離岸金融中心推行高負債經營,最終發生債務違約而殃及向其在華子公司放款的中國金融機構,這樣的案例已經不止一例。最典型者莫過于印尼金光集團及其下屬亞洲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Asia Pulp & Paper,APP)債務危機案。2001年,APP公司負債總額超過百億美元,因現金流量不足以償付債務本息而爆發債務危機,至今仍在與國際債權銀行談判,尚未開始向境外債權人還債。根據當年2月APP總裁黃志源致海南省的函件,債務危機爆發前APP在中國內地各銀行總共借入約17億美元。 .相關. 對付資本外逃“中轉站”的“七種武器” 隨著離岸金融中心在國際經濟生活中的影響日趨顯著,國際社會已經難以容忍離岸金融中心完全游離于監管之外,對離岸金融中心的國際監管趨向強化,監管的目標是提高透明度,改進信息披露。 對于中國而言,可能選擇的防范和監管模式有哪些呢?記者試圖從四大金融機構獲得些許具體措施,但均未果。不過,商務部該課題報告給出了七個方面的可能選擇: 首先,改進對資本流動的監測。 報告指出,迄今,我國的資本項目監測還是一種不對稱而且不全面的監測,對資本外流的監管嚴于對資本內流的監管,對內資機構的監管嚴于對外資機構的監管(如外資企業借用外債實際上就長期游離于監管之外)。有鑒于此,改進對資本流動的監測應當擴大監測的范圍,將資本內流與資本外流、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一體納入監測范圍。其中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內地外經貿和證券監管部門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將在實質上屬于內資企業的離岸公司納入監管范圍,尤其是同時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避免出現監管真空。 二、適度限制有關機構在內地開展離岸金融服務和避稅服務。 目前已經有一批公司在內地開辦了代理注冊離岸公司業務,它們的主營業務中均包括“注冊離岸公司或提供離岸金融”等業務。按照“法無明文禁止即為許可”的原則,政府不宜明確禁止他們開辦這類業務,這樣做反而可能迫使他們和有意注冊離岸公司的企業轉入地下市場,更加難以監管。但是,政府應當限制這些企業的業務宣傳,如對其廣告刊登范圍作出限制,等等。 此外,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提供國際稅務籌劃服務,實際上就是避稅服務,對這類業務必須進行限制。 三、整頓國有資產轉讓和改制工作。目前,離岸金融中心對我國的最嚴峻挑戰就是可能助長國有資產改制轉讓過程中的腐敗行為。為此,政府應當整頓國有資產轉讓和改制工作。 報告建議,緊急制止各地政府發起的大規模國有資產“改制”運動。由于地方政府官員一窩蜂“改制”國有資產的動機之一是套現資金投向政績工程,制止地方政府的國有資產“改制”運動還有利于遏制2003年出現的固定資產投資局部過熱現象,有利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 同時,盡快建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避免國有資產管理出現“真空”。對國有資產的轉讓和改制,要在批準制度、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定價管理、轉讓價款管理、管理層收購等方面實行公平、公開原則,嚴厲制止暗箱操作。 四、加強對離岸公司投資企業的金融監管,防范其從境外轉嫁金融風險。 首先,銀行業協會應當推動各家銀行改善信息交流,包括本地和異地的信息交流,以便掌握離岸公司投資企業的整體資產負債狀況。尤其是對屬于同一集團的多家離岸公司投資企業,應當努力掌握集團總體資產負債結構。 其次,通過各種方式改進與離岸金融中心之間的信息交流,盡可能提高離岸公司經營信息的透明度,掌握離岸公司的真實資產負債情況。 五、放松資本流動管制,便利企業跨國經營。一些企業之所以熱衷于注冊離岸公司,原因之一是借此規避現行外匯管理制度的某些過度管制措施,取得資金運用的更大主動權,滿足本公司開展跨國經營的需要。鑒于我國目前已經不存在外匯缺口,適度放松企業海外投資的外匯管制,滿足企業的上述正當需求,正當其時。 六、取消對外資的過度優惠,實現內外資待遇平等。企業注冊離岸公司的動機之一是享受對外商的“超國民待遇”。目前,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遭到的反對日益強烈,從稅收、審批、土地、借用外債等方面減少直至完全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時機正日益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內資企業為了享受“超國民待遇”而注冊離岸公司的動機將顯著削弱。 與此同時,我國還應繼續擴大對外資開放的投資領域,減少對外資企業的各種限制。 七、改進稅制,從根本上削弱企業向離岸金融中心遷移注冊地的動機。跨國公司實際稅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是否注冊在離岸金融中心,因此,國內外許多企業遷往離岸金融中心注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雙重納稅,與其國外競爭對手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 (陳楫寶 尹 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