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為何集中悼念董輔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6日 05:33 中國青年報 | |||||||||
記者 何磊 本報北京8月5日電 “人若無死,時間便不稀缺。時間若不稀缺,則一切豐盛有余,經濟學也就不會出現。所欣慰者,在稀缺的時間與生命中,經濟學家已經克盡全力為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作出了
董輔秖走了。7月30日他因病在美國辭世,享年77歲。按照他的遺愿,他的骨灰將運回中國。 “如今教會了徒弟,他也該安心地走了。”董輔秖的老同事、《經濟研究》前主編唐宗表示,包括自己在內的一代經濟學家,已經完成了主要的歷史使命。 趙曉把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學家劃分為“四代”:薛暮橋、顧準、孫冶方、于光遠等屬第一代;吳敬璉、董輔秖、厲以寧等屬第二代;林毅夫、楊小凱、張維迎、周其仁、樊綱等為第三代;包括他本人在內的青年經濟學家則是第四代。 他說,第一代稱得上鳳毛麟角,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第二代現在寥若晨星;第三代群星燦爛,如日中天;第四代則是批量生產,正在崛起。 趙曉認為,第一代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反思,并提出商品經濟;第二代建構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大框架。第三代人數眾多,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影響著國家決策和社會進步。具體設計和運作的第三代中,許多學者在理論上取得突破。其中,一些人在國際學界也很有影響,用研究成果不斷校正著中國經濟的航向;一些人走上了決策者崗位,實踐著中國的經濟改革。 “如果說前三代是站在市場之外或邊緣在指點的話,第四代則徹底融入市場中。”趙曉說,由于市場的需求,各學府、研究機構在批量生產著第四代經濟學人。他們成為金融、證券市場以及政府部門等的具體操作者。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難以再出現吳敬璉、董輔秖這樣的“大師”了。 國內權威經濟學刊物《經濟研究》前主編唐宗和董輔秖共事多年,他同意趙曉關于“四代經濟學家”的說法。 他說,“幫助年輕一代盡快成長起來”,曾是董輔秖擔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幾年時間里的重要使命。 唐說,第一、二代經濟學家把中國從計劃經濟推向市場,再往后走,恐怕是后輩們的事了。 “董輔秖的最大貢獻不是提出了什么新的經濟學理論,而是第一個提出了所有制改革。”唐宗說,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有人會問,提出所有制改革算什么貢獻? 他清楚地記得,董輔秖首次挑戰所有制理論禁區是在1978年。那時“文革”剛結束,在大部分人眼里,改革所有制就意味著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現在外商可以來購并國企,而當時經濟理論往前推一點點都非常難。” 他回憶,在計劃經濟年代,只要行政命令,用不著經濟學。當時搞經濟理論的人,就是給黨和國家的政策做注解、辯護。誰想做點新課題,沒等結果出來,就會被政治運動打下去。然而,就在這種環境下,一些經濟學家用他們的嘴和筆與決策者爭論。有人為此甚至進了監獄。也有學者的意見被采納了,董輔秖就是其中一個。 唐宗焜說,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改革所有制。他認為,當年由董輔秖率先提出的這一改革,今天仍在繼續。 他說,盡管這不是哪一個經濟學家的功勞,但希望人們能記住,第二代經濟學家曾用全力將中國這艘大船從計劃推向市場。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張漢林說,董輔秖是中國對外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在中國入世談判低潮之時,他仍積極宣傳加入WTO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作用。 有學者認為,媒體集中對董輔秖的悼念,是因為他及整個經濟學家群體對中國經濟改革的推動。 董輔秖 (1927-2004) 1927年生于浙江寧波,1946年入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后赴蘇聯學習,獲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副博士學位。回國曾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他曾任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