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能源之爭內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2日 16:58 《環球財經》雜志 | |||||||||
■許靜/文 背景新聞 日前爆發的“東海事件”,將中日兩國均不刻意渲染的“能源之爭”徹底暴露于世人面前。事實上,中國和日本在東海油氣資源的爭奪和糾紛只是這兩個亞洲能源最大消費國
自從5月末一家日本報紙報道我東海“春曉”油氣田動工的消息后,日本媒體就好像炸了鍋一樣,開始鋪天蓋地地批判中國,幾乎一夜之間,“中國威脅論”再度甚囂塵上。 中日之爭彌漫全球 爭奪東海油氣資源只是一個小小插曲,中日之間對于石油的爭奪事實上已彌漫到世界上每一個新發現油田的地方。 北方俄羅斯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三,加之中俄之間有著長達4000公里的邊鏡線,歷來被視為是中國最為理想的石油供給國之一。就在“安大線”有望破土動工之際,求“油”若渴的日本突然半路殺出,以志在必得之勢,從政治、經濟、傳媒、民間等各個層面對俄展開了強大的公關攻勢,硬是將“熟飯做成了生米”,把大局已定的“安大線”給攪黃了。 此外,在中國的石油戰略中,北非已被放在了第三位。非洲石油的儲量不足中東地區的1/6,但石油含硫量低,很適合加工成汽車燃油。為了實施中國的石油戰略,中石油公司高層奔赴蘇丹,分別與蘇丹能礦部、財政國民經濟部簽訂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項目、喀土穆煉油廠擴建項目和組建中蘇物探合資公司等3項正式協議。 與此同時,日本也已開始同中國爭奪北非。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稱,將在今后5年無償向非洲提供總額10億美元的幫助。日本同時保證:放棄對非洲等重債務貧困國家總額約30億美元的債權。日本媒體認為,小泉對于非洲的“感情”突然增溫,主要是看中了非洲大量未被開發的石油資源。 由于中國具備脫硫裝置的石油冶煉設備不足,使中國無法提高含有硫磺成分較高的中東產原油的進口比率。但隨著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礦業資源大臣納伊米今年4月訪華,雙方就擴大中國福建省煉油廠的高硫磺原油處理能力項目達成協議,這將可能導致中國擴大從中東的進口,從而與日本展開更激烈的競爭。 在伊朗,在里海,在中亞,目前世界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中國人和日本人幾乎是如影隨行。就連泰國剛剛提出的“克拉運河”方案,中國和日本也立刻擺出競爭的態勢。 能源外交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而同期石油產量年增長率僅為百分之一點五。2003年中國的石油消費日均549萬桶,超過日本的540萬桶,已取代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隨著中國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加強,日本人的神經漸漸被扯緊。因為在能源問題上,日本與中國有著最為直接的利益沖突,這個沖突近年來得到突出體現。 日本經濟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中受到嚴重沖擊。此后,日本決定實施能源多樣化方針。同時,為了擺脫對于中東石油的過度依賴,日本還實施原油來源多樣化戰略,在新發現油田的地區如西西伯利亞、里海、中亞、北非等頻頻發動“能源外交”。 但種種努力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2000年度的數字顯示,日本石油進口總量為2.5億噸,對中東的依賴程度高達87.1%。這樣的能源結構極為脆弱。的確,日本一直在推進節能和尋求替代性能源,但能源總需求的一半還是依賴石油,而且對中東的依賴程度絲毫沒有降低。 日本為獲得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已成為其首要的國家戰略訴求。而現在中國強勁的石油進口需求無疑對它的這種戰略造成了嚴重阻礙。 “零和”游戲 中日石油資源來源渠道具有驚人的趨同性。目前,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供給分別占到兩國石油進口總量的50%和87%,且均經由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到達兩國。有限的選擇,總讓兩國在具體問題上糾纏不清。 以“安大線”、“安納線”為例。北方俄羅斯豐富的石油資源共同吸引了中日雙方的注意,雙方以“不惜一切代價”的架勢相互爭奪。而面對需求方的“爭先恐后”,俄羅斯待價而沽,雖然最終方案仍無定論,但中日雙方卻因此而心生芥蒂。 在能源合作問題上,中日雙方都曾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如:在東海油氣資源開發方面,中國曾邀請日本參加,共同開采,但遇到日本拒絕。而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方面,日本也曾建議與中國攜手,但中國沒有給予積極回應。 分析人士認為,在戰略意義上,日本視能源供應為一場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遏制中國的能源供應,就能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制造最大障礙。而且在一些日本人的傳統文化觀念上,不存在平等的伙伴觀念,他們認為人與人或者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要么是主人,要么是仆人,因此,在關系到國家利益的資源爭奪上,日本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 此外,這種爭奪跟雙方對石油和天然氣安全的特殊看法很有關系。雙方政府都把它看成戰略安全,這種安全都必須由政府直接控制,通過國有公司去海外投資,掌握能源供應。如果這兩個國家爭奪的目標相同,沖突就自然發生。 未來的模式 雖然中日間對石油資源的爭奪難以避免,但這種競爭完全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而且從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節能等在內的“大能源”的觀點看,中日在能源問題上完全可以做到“合作大于競爭”。 比如,泰國一直想在馬六甲海峽以北、泰南中南半島陸地最窄處的克拉地峽開鑿運河,直線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從而使油輪能從泰國西海岸的安達曼海經由運河直達太平洋海域的泰國灣,以取代馬六甲海峽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貿易樞紐的地位。中日兩國有識之士認為,中日兩國在克拉地峽方案上,應該進行合作,如果中日雙方合作將是最大的雙贏結果。 中國進口石油的40%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線,日本進口石油的80%以上也要通過這條運輸線,中日有著共同的運輸安全利益。近年來馬六甲海域海盜活動猖獗,安全形勢堪憂,如2001年在這一帶發生了600多起海盜劫船事件,經濟損失100多億美元,共同維護石油運輸線安全也應成為中日加強合作的一個緊迫課題。 如果說在油氣資源供應方面競爭是主流的話,在“如何使用能源”以及開發可再生能源方面中日則有著十分廣闊的合作空間,而且關系到中日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共同利益。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其煤炭進口約占世界煤炭貿易量的1/4,中國也依然是日本最重要的煤炭供應國之一,同時燃煤是中國大氣污染的最主要來源,如果日本向中國積極轉移其先進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不但可以促使中國更多使用其豐富的煤炭資源從而減輕與日本在石油供應方面的爭奪,也有利于保護包括中日在內的亞洲各國共同家園的清潔。 天然氣、核能等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中日在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日本核電設備制造技術也堪稱世界一流,中國已有的核電站中就引進了日本的設備和技術,今后中日在核電開發、核電安全、核燃料處理等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 “和則兩利,斗則雙傷”,安大線、安納線之爭已經充分地表明了這一點。與此相對照的是,有消息說俄羅斯與德國已決定明年開始建設一條從俄羅斯西北的維堡跨過波羅的海通往德國的石油管道。與長年猶豫不決的俄羅斯東線管道建設相比,俄羅斯西線管道建設的決策和計劃何等迅速果斷,生動地顯示了一個聯合的地區與一個不能聯合的地區的“軟實力”對比之懸殊。 推薦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