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成 瑜
廣東幾家鄉鎮企業在本地招不到工人,居然跑到勞動力市場紅火的南京去招工,但結果卻是空手而歸;東莞企業用工告急,缺乏熟練技術工人30萬……
據勞動力市場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的“民工荒”其實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簡單重復型勞動力的“招工難”,另一種則是熟練工、技術工人的緊缺。
專家指出,這兩方面因素都嚴重限制了珠三角城市的產業發展,從而阻礙了城市經濟的整體提高。但“民工荒”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件好事,它給珠三角城市的發展敲響了警鐘。
珠三角民工流往南京
一直以來似乎可以源源不斷供應的民工最近突然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緊俏起來,而且尤以珠三角表現得更為嚴重。而與此同時,一些原來的民工輸出地則出現了反常的民工回流現象。
珠江三角洲出現的首次“民工荒”,加工制造類企業的用工缺口達到200萬人。而與此形成強烈反差,南京的民工市場卻一再走高,入夏以來,南京安德門民工就業市場的溫度也與天氣一樣,升溫迅速,出現了二次民工潮。更發人深省的是,廣東幾家電子廠家 “慕名”來到該市場招工,但最終卻空手而歸。
據現場采訪的記者介紹,在南京安德門民工就業市場看到,雖然天氣炎熱,這里還是擠滿了求職者,每個窗口都是人頭攢動。市場李懷仁總經理說,今年1至6月,市場的求職人次共有22萬多,成功2.2萬多人,幾乎是前兩年的總和。夏季的熱浪沒有阻擋住外來民工求職的熱情,每天都有1000多人進入市場,而每天至少有200人能找到滿意的崗位。據統計,這些民工來自于全國13個省區,其中有不少就是原來在珠三角打過工的。
珠三角企業空手歸
南京為何如此受民工青睞?李懷仁認為,與珠江三角洲一些用工企業漠視工人基本權利,用工條件簡陋,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工資水平多年不變的情況相比,南京的民工就業政策比較到位,基本月工資最低標準調整到了600元以上,并且實行按月發放;技能型的民工更是吃香,如電焊工起價至少是1200元;民工子女在南京上學不再收借讀費;民工的統籌、勞保也一再調高。另一方面,民工的維權意識增強,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種種因素作用,南京漸漸成了吸引民工群體的“風水寶地”。
據了解,廣東幾家由于在當地招工難而“慕名”前來招工的電子廠,因其工作超時,作息時間不固定,工資標準比南京要低200元,有的廠家還不包住宿。而按照南京民工市場的政策,必須要簽合同,1個月至少休息4天,月工資不低于800元,加班按時加工資。結果,廣東這幾個廠家招了好幾天都沒招到一個民工。
在民工市場現場,幾個被采訪的民工還告訴記者,與他們曾經到過的珠三角城市相比,南京人包容性較強,不排外,對民工較為尊重,這也是他們選擇南京的一大原因。
提高工資不解病根
既然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大面積“民工荒”是因為工資過低造成的,那么,只要稍微提高工資,就能夠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比如,通過當地政府嚴格實施最低工資法制度來提高民工工資。
然而,有專家指出,這反而會適得其反,最低工資制度的實行,可能會抑制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并且最終損害當地農民工的利益。
專家解釋說,如果政府強制推行最低工資制,或者要求企業提高福利待遇,就必然提高了企業的成本。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不少企業仍處于低附加值的加工階段,并未完成真正的產業結構升級,其主要利潤來源于員工的超時工作。所以,成本的提高有可能造成企業進一步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這對于保護企業職工利益并無好處。所以,關鍵還是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粗放型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
產業升級同樣“招工難”
但如果城市產業升級后,是否就可以解決“民工荒”問題?東莞最近出現的情況恐怕可以回答這一問題。
隨著夏季用水、用電高峰期的持續推進,制造業重鎮東莞正在經受缺水、缺電、缺人的困擾。近日,東莞各業紛紛傳出專業人才緊缺、連普通流水線工人都難找的呼聲,一些企業甚至為此停工停產。據市場保守估計,目前東莞至少缺30萬灰領人才。
專家指出,“民工荒”的表象折射出不同地區的產業升級換代和產業集群的成熟度不一樣。據了解,在江蘇無錫、浙江嘉興等地,也有不少企業抱怨招工難。在無錫某五金器具出口企業,企業負責人急切地與江西、安徽等民工輸出地聯系招收100名農民工。但細細一問,這些企業急需的,并不是那些“有氣力、愿意干活”的普通民工,而是立即能上崗的熟練工。最近也有媒體報道,無論在長三角諸城市還是被媒體渲染最嚴重的泉州,沒有技術特長而四處奔波找不到活兒干的民工比比皆是。炎炎夏日,成千上萬工作無著落的民工只能靠拾荒度日。所謂的“民工荒”,其實緊缺的是熟練工。
所以,城市產業升級后,面臨的是另一種“招工難”。
讓民工享受城市福利
如何解決企業熟練工供不應求、而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后無事可做的矛盾?專家指出,從技術層面看,不能要求企業在招工中降格以求,也不能總是要求企業來承擔員工培訓的責任,關鍵是要求勞動力輸出和輸入地政府,要像培訓城市產業工人、教師和醫生一樣,在新的形勢面前積極承擔培訓民工基本就業技能的重任。
從深層次看,就是給進城務工農民以市民待遇,統籌兼顧他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為民工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法制環境。因為歷史和現行的城鄉二元結構等體制原因,進城務工農民一直被排斥在城市之外,與所在城市市民在福利待遇上存在重大差距,比如社會保障、醫療保險、購買經濟適用房等權益難以享有,連子女上學也要繳納“贊助費”。實際上,這些福利都是民工應得的,民工為企業創造了利潤,企業為城市納稅——城市財政中也有民工的貢獻,市民從財政支出享有的福利也應該平等地分配給民工。
城鄉經濟實際上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減少農民,被認為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必由之路。而減少農民的前提,是城市能提供多少就業崗位。從這個意義上看,所謂“民工荒”現象的出現,犯愁的,應該不僅是企業,更應該是千千萬萬的民工和肩負發展、穩定重任的各級政府。
焦必方:“民工荒”必然會發生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焦必方認為,有了更多選擇的農民工拋棄了那些強度大、工資低的企業,這類企業在“民工荒”中為此前的作為付出了最大的代價。福建、廣東、浙江都是民營經濟起步比較早的省份,這么多年過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可是民工的薪酬水平沒能得到同步的推進。
近兩年來,上海等地區都在積極推行一些保障民工利益的措施,比如民工保險、民工子女小學,整體就業環境得到改善。地區差異必然導致民工群體向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地區流動。這其實也是迫使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反思自己粗放的城市產業發展模式。
一種資源由過剩轉為稀缺,不外乎以下原因,要么是需求的增大,要么是供給的減少,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開放,對勞動力的需求帶來了三方面的影響:一、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國內地轉移,以及本土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興起,使得簡單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增加;二、企業的增加除了直接增加簡單勞動力需求之外,尚需要增加相當的技術工人、營銷人員和管理人員;三、生產企業的增加意味著服務力的增加,因為有更多的人員和金錢涌入,這也帶來大量的用工需求。因此,近幾年來,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持續增長之中,其中大部分是簡單勞動力。
我們還必須看到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在1990年,我國城市化程度是26.23%,則鄉村人口為83397萬人;而2002年我國城鎮人口已達36.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80739萬人,則鄉村人口減少了2658萬人,并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擴大之中。從民工這個詞匯的本來含義而論,供給的源頭也一樣出現了萎縮。
因此,綜合人口年齡結構、城市化水平以及生活、教育所帶來的變化,不難得出推論,簡單勞動力供給的持續減少,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并且其發展速度還將越來越快,當這種趨勢與中國經濟尤其是外向性經濟的持續發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出現民工荒幾乎就是必然。
干春暉:“民工荒”促進產業轉移
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干春暉教授認為,民工荒在某種程度上傳遞了產業梯度轉移的一個信息。一些無法招到合適員工的企業只有提高工資,但這樣一來,企業的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下降,企業將面臨生存困境。為此,這些企業只有遷移到人工成本低廉的中西部地區,以求得生存。如果一旦形成了規模,則會出現產業梯度轉移的現象。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浙江產業梯度轉移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當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緊張、電力緊張等,這些導致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需要進行轉移。
這些年,浙江的對外投資比較多,尤其是在溫州和臺州地區。如溫州今年以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在省內的排名很低,大量的資金流入到其他地區。由于各種成本在提高,浙江南部許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開始轉移到浙江、江西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當然,產業的轉移類型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整體搬遷,也有的是在其他地區另建一個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