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下半年宏觀調控與就業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1日 17:1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美國托列多大學亞洲研究所主任張欣教授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韋森教授 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袁志剛教授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研究員 特約記者 劉社建 上海報道 下半年的宏觀調控 《21世紀》:張欣教授,您對宏觀調控有何看法? 張欣:中國目前經濟過熱,而這種過熱的性質主要是結構性過熱。由于房地產市場過熱,導致鋼材、水泥緊張,這些緊張又導致上游產品煤油電運輸等全部緊張。我對宏觀過熱看得比較嚴重。結構性的經濟過熱也可能導致經濟泡沫,也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宏觀后果。 我同意現在的泡沫和瓶頸主要集中于房地產和與房地產有關的產業部門,這些部門在中國的GDP占到20%-30%以上。雖然一些普通消費品與其他商品有過剩的,但是在中國一些引導性與帶頭性的舉足輕重的部門存在短缺和泡沫,就會對整個經濟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所以非常必要采取調控降溫措施,當前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做: 一是貨幣發行總量調控。雖然經過宏觀調控貨幣增長率有所回落,但是由于海外熱錢資本的不斷流入,使貨幣總量受到很大壓力。總量貨幣還比較高。我認為現在對信貸特別是房地產開發信貸調控要加大力度。 二是產業結構問題。這個可能更重要。對于通貨膨脹,6月份達到5%,有人不認為有問題,并說下半年會回落,全年通貨膨脹率只是3%或4%。這個沒有根據。通貨膨脹有慣性,還會持續下去一陣子,尤其是上游產品一點一點傳導下去。我不這么樂觀,全年很可能超過5%或者5%左右。5%左右的通貨膨脹不是大眾的心理偏好,雖然在經濟上還不是很壞,但要分析原因。 中國目前產業結構問題是要壓房地產,同時,要扶植基礎設施(如電煤油運和扶植農村)和農民收入。如果目前通貨膨脹主要是由農產品上調造成的,對中國總的經濟運行是有好處的,因為它有助于收入結構調整和提高農民收入,政府要對這類通貨膨脹承受和消化。但如果是房租造成的,就不能容忍。 三是使匯率恢復到均衡水平。我一直建議人民幣一次性升值,回歸人民幣的市場均衡價值。人民幣升值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降低通貨膨脹。 四是利率要恢復到正利率,如果長期通脹率高于名義利率,即實際利率是負的,肯定會出問題。一個問題就是加速通貨膨脹。 《21世紀》:對于下半年的國家可能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做何判斷? 袁志剛:我認為下半年不會有太強烈的調控措施出來。日前國家統計局修整了2003年第二季度的數據,由6.7%上升至7.8%。此外,目前的投資增長率已由53%下降至18%。 但是就業壓力需要重視,任何一個國家要保證失業率不大幅度上升,經濟必須有正常增長。如果中國投資率只有18%,難以保證失業率不增加。 雖然今年下半年不需要出臺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必須要深化改革。如政府行為的改革、土地制度(包括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金融制度的改革等等。土地利用與使用要在非常規范的情況下進行,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打壓主要是非理性投資那塊,那些不計效率與成本的投資。而對民間資本投資沒有必要打壓。 《21世紀》:韋森教授,您認為下半年的宏觀調控重點應是什么? 韋森:我只有一個簡單提法:政府應該在目前的宏觀調控中學會如何從“市場嵌入”中退出。我所說的是政府機構或行政機制在市場中的“嵌入”(embeddedness)。 這次“宏觀調控”對我國經濟增長速率的影響如何,我并不怎么擔心。我感覺,真正的問題在于政府應該轉變思路,讓市場多說話,否則就會養成一個政府動不動就啟動行政命令調控經濟的“習慣性行為”。用制度經濟學的一句行話說,這種“習慣性行為”會“路徑依賴”。 政府在市場中的“嵌入”,在宏觀調控中是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是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引致市場波動的投資主體時。“嵌入”在市場中的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各級政府本身作為投資主體深嵌在市場中,就使得政府本身對市場運行的“操控”,就不可能只是“調節”。 現在似乎有一個主流看法:我國經濟前一段出現的結構性“偏熱”,始作俑者恰恰是各級政府。這不無道理。如果認為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和政府投資是某些經濟部門偏熱的原因,那現在不正是通過行政機制的運作使政府自己退出市場的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就業問題 《21世紀》:在當前的宏觀形勢下,下半年的就業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壓力,請問對此有何建議? 袁志剛:就業問題一定要予以足夠關注,不僅如此,而且還要關注勞動者的工資水平與就業條件問題,在目前強資本弱勞動的情況下尤要如此。 目前中國的就業中的一個問題是第三產業發展很慢,遠遠不如第二產業的增長快。目前按人均GDP來看,中國是印度的兩倍左右,但印度服務業吸納的就業比中國高10個百分點。總的來講原因在于,中國勞動者收入提高緩慢,尖端服務業自己不做,城市化不夠,造成服務業嚴重滯后,使得能吸納勞動力的第三產業發展過慢。 張欣:對于就業問題,目前中國經濟增長要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所有中國的領導人都必須非常清楚的是,中國的就業不是一年、兩年甚至是十年能解決的問題,要盡量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長是推動就業的主要手段。 但是也不能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作用,否則,過快的經濟增長將帶來通貨膨脹,從而為促進就業帶來負作用。 中國最好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9%。現在我們要研究的是,給定9%的增長率,如何創造最大的就業機會?我們可以更多地發展第三產業和推動城市化。在目前情況下,如果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提高10個百分點,中國就可以增加5000萬到7000萬個就業機會,就可以把過剩的勞動力吸收一半。 城市化對于第三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增加0.3或0.4個百分點。所以推動城市化也是一個長久的戰略。 韋森:發展第三產業,確實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條最佳和必經之路。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不僅僅是為每個人找到一個工作,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一個公民權的問題,對農民來說,尤其如此。要做到每個中國公民對任何地方和任何城市的任何工作都有同等進入、享有同等薪水和福利待遇的權利,這確實很難。關鍵還是如何打破行政壁壘,人口流動起來了,就業的機會就多起來了。 第三產業究竟如何發展?我覺得首先要做的是要真正放松行政控制和管制,各級政府應該逐步減少管制。政府要相信市場,依賴市場。政府不但要相信市場的自發擴展會創造就業,而且要抓住這個機會,從這次“宏觀調控”中學會從“市場嵌入”中退出。 其次,政府要推出一些促進其發展的產業政策和刺激措施。在這方面,剛逝世的楊小凱教授曾有過真知灼見,他的建議也實際上被政府所采納了,如降低公民個人注冊企業的資金要求,簡單化注冊企業的審批手續。這一建議對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起了很大的作用。 左學金:前一段我國工業“重工業化”的經濟結構調整可能對就業產生了不良影響。許多地方爭先恐后地上汽車、鋼鐵、石化等資金密集型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些產業需要大量投資,但產生的就業機會卻較少。結果我國的GDP就業彈性與投資就業彈性都不斷下降。在我國城鄉存在大量富余勞動力的情況下,對于這種做法是值得反思的。 2003年,在我國7億多總就業人口中,近一半從事農業,而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僅為14.6%;大約70%的總就業在農村。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尚不到總就業的30%。 我國的服務業不能得到很快的發展,是因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受到了比較大的障礙。幾乎各個城市都擔心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會使當地職工的失業率進一步上升,而且擔心在目前社會保障按照“屬地原則”籌集資金與運作的情況下,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并納入現有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可能會造成當地社會保障的財政負擔。 在長期內,我們要考慮如何對城市職工的“崗位權利”進行適當補償,并鼓勵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以及逐步建立全國統籌的低水平、廣覆蓋的基礎社會保障。 吸納新增就業最多的部門還是傳統服務業。政府不但要從提升產業結構的考慮出發關注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還要從促進就業的角度出發關注傳統服務業的發展。要把就業政策與產業政策更好地協調起來。要努力放低中小服務企業尤其是個體經濟的準入門檻,大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