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拍賣暴力案背后:6100萬國資“倒手”之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31日 14:1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胡家源 肖經棟 程祺 如果你能向上海市或是中央上報,我就愿意告訴你幕后全部的‘灰色’交易!”記者接到宋祥林打來的第一個電話,這是他的開場白。 7月13日下午,當記者趕到上海軸承總公司(以下簡稱上軸)物資公司位于一條小弄堂
宋祥林是上軸銷售公司的負責人之一,對物資公司情況的全面了解是2003年5月的事情,當時公司擁有價值6000萬元的軸承和150萬元的鋼材。現在面臨破產償債,經評估后發現可以執行的資產只有450萬元。 “從6100萬元到450萬元”,這是宋祥林檢舉報告的題目,這份厚達數十頁的手稿,據說正在打印之中,8月初即將上報上海市檢察院和上海市政府。 內幕終將暴露在陽光下,事情卻要從一個多月前發生在上海的首例拍賣會暴力案說起。 一場奇怪的拍賣會 7月2日,長江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受上海市第二中級法院委托,對寶鋼集團上海五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鋼五廠”)申請執行上軸物資公司債務糾紛一案中的一批軸承進行公開拍賣。其間,一批來自山東的買家用5萬元誘使一位浙江買家棄拍不成,便在現場大打出手,致使拍賣被迫終止。警方已對此立案偵查,但涉嫌人還是從容逃逸。 本報記者從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了解到,這是上海歷次拍賣會上出現的首例惡性暴力事件,該事件暫定性為滋擾治安,但不排除經濟犯罪的可能。 “這可以說具有了‘串拍’的特征,違反了拍賣的相關法規。”長江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業務總經理何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不過奇怪的是,這批軸承數量規格不一,按拍賣標準來說,并不是很值得拼搶的東西,出現這樣的惡性事件很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并不僅僅是拍賣會上的暴力事件。按照物資公司的說法,這批軸承在評估前賬面價值6000萬元。“評估后的起拍價是450萬元,但在名義上,它卻代表著高達6000萬元的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知情人士說。 上世紀80年代就存在的上軸物資公司,主要是為上軸下屬20多個工廠進行鋼材原材料采購,采購費用以這些工廠的成品軸承來抵償,而與供應方上鋼五廠也是賒購賒銷的交易。 “計劃經濟時代的買賣方式,使得我們之間的債務一度積累到上億元。”上鋼五廠法務室王先生稱。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到2002年間,由于上軸各工廠可以直接從市場購買到鋼材,物資公司難以為繼。物資公司欠下寶鋼集團第五鋼鐵公司7200萬元債務,而在當初,上軸20多個工廠以軸承抵償物質公司6000萬元的債務。為償還債務,對這批軸承進行拍賣。 “表面上看,資產存貨還在倉庫,但實際上,實際價值是見不得光的。”物資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國有企業只要有東西在,實際價值無所謂!” 左手倒右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兩年時間,一個私企誕生并毀滅,同時也毀滅了一家國企,拖垮了另一家國企,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條清晰的資產“流水線”及其管理者的“灰色三角”關系。 在此其中,一家名為“上海滬球工貿公司”的國企充當了“灰色”的中間人角色。物資公司與其“內部交易”,1999年是577萬元,2000年是1196萬元,2001年達到1999萬元。 據了解,2004年春節前被免職的滬球工貿公司原總經理俞某,同時也是上軸原副總經理、上海鋼球廠原廠長,分管上軸物資公司業務。上海鋼球廠是上軸屬下的一個工廠,而滬球工貿公司是上海鋼球廠的三產公司。2001年11月,滬球工貿公司壽終正寢。 就在它歇業前3個月的2001年8月,一家名為“上球工貿公司”的私企成立,開始“協助”滬球完成它的最后使命。2001年8月到2002年6月,這家新成立沒幾個月的私企同物資公司的往來貿易額達到600多萬元。 記者了解到,上球工貿公司的法人代表莊某是歇業前的滬球工貿公司職員。 而滬球工貿公司的資產去向也頗費周折。 擁有409萬元資產的滬球,歇業前尚欠上軸物資公司100多萬元的債務。然而,蹊蹺的事情發生了,公司將發票開給了上海鋼球廠和物資公司,300多萬元的資產卻轉移到了私企上球工貿公司。 后來上球以平賬返銷軸承給物資公司,但這些軸承大部分都是從外地收購的廢舊、非標軸承,每套價值不到6角,賣給物資公司卻是每套12元多。偷梁換柱的結果是國有資產流進上球。 據說,總公司領導曾經再三囑咐物資公司,不要跟上球做生意,因為它是私企。然而,虧本的買賣卻不止這一件。 2000年,物資公司將一部從別處抵押來的價值45萬元的奧迪車抵押給滬球工貿公司,滬球將其再度抵押給另一家私企新珠公司。隨后,新珠公司將120多萬元的一批軸承產品通過滬球賣給物資公司,同時抵掉車錢。但后來發現,這批軸承價值不過十幾萬元。 “最后,物資公司不僅倒賠60多萬元,還搭上一輛奧迪車。”有關人士感嘆說。 撲朔迷離的結局 故事發生了,原物資公司負責人諸某卻遲遲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自去年5月被免職后,諸某由一個拿年薪的物資公司經理一夜間變成了拿月薪的普通職工。“現在我每月工資只有1600元。”諸某在電話里說,“物資公司破產的名額還沒有申請下來,還不都是因為債務的問題沒有解決?” 他透露說,這兩年與上鋼五廠的官司他一直都在參與,但對于拍賣資產與名義資產的巨大懸殊,他拒絕表態。在這場關于國資的話題當中,諸某是個有爭議的角色。 據知情人士透露,1999年到2000年間,在與私企鑫強公司交易過程中,發票顯示出的“中介”滬球工貿公司低進高出,以相差十幾倍的價格向物資公司兜售軸承等產品,后者幾乎是來者不拒,而且與滬球的買賣活動基本上都是負利潤。 其間,諸某作為物資公司經理,曾受到眾人的質疑。記者從該公司了解到,諸某在2000年的時候購置了一部轎車,據說產權是在鑫強公司名下,2004年5月他被免職前,這部車一直跟隨了四年多。對此,諸某的說法是,這部車2003年12月就已經歸還,屬于暫時借用。 截至發稿,記者仍無法聯系上原主管物資公司、滬球工貿公司老總俞某。(文中宋祥林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