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錢法》框架初定 貪污賄賂列入上游犯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8日 12:2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孫銘 實習記者 劉璐 北京報道 《反洗錢法》制定速度之快可能要超乎人們的想象。 7月初,成立僅3個多月的《反洗錢法》起草小組結束了前期調研和搜集資料工作,轉入草案框架結構的研究階段。近日,起草小組召開會議,對草案框架進行研究論證,初步
據知情人士透露,《反洗錢法》框架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洗錢的界定,規定反洗錢的主要原則和要求,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和非金融機構的職責義務,各有關主管部門內控管理制度及其協調機制,反洗錢信息處理機構職責義務,以及反洗錢國際合作機制和法律責任等。 有了《反洗錢法》的大致框架,并不意味著這部法規的制訂從此步入坦途,許多復雜的細節問題還需要起草小組做進一步論證。 全國人大親力親為 《反洗錢法》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中占有突出位置,本屆人大已經將其正式列入立法規劃,并確定為一類項目,也就是說,法律草案在十屆人大任期內需要提交審議。 北京大學法學院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建軍教授曾經參與了《反洗錢法》的立法調研。“洗錢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黑錢量越來越大,遠高于傳統黑社會犯罪的黑錢量,另一方面洗錢也變得越來越方便。”白建軍表示,由于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電子化、犯罪有組織化這“四化”的共同作用,洗錢的問題變得日益嚴重,危害性也越來越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對我國做過估計,認為我國每年洗錢數量高達人民幣2000億~3000億,大體上相當于我國經濟總量的2%左右。早在2002年“兩會”期間,經濟學家吳樹青就提交了《建議盡快制定〈反洗錢法〉》的議案,呼吁盡快制定反洗錢的相關法律。 今年兩會結束后,《反洗錢法》立法程序便正式啟動。3月22日,《反洗錢法》起草小組正式成立,成員來自人民銀行、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工商總局、外匯管理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17個部門。隨即起草小組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調研活動。3月下旬,工作小組赴重慶、武漢展開基層調研,四次召開立法座談會,聽取各相關部門及學者的意見。5月中旬,“反洗錢立法調研會”在北京召開,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和司法部門分別介紹了反洗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立法建議。 令人關注的是,這部《反洗錢法》的制定程序并沒有遵循以往的慣例,即先由相關部委制訂草案,然后提交給國務院法制辦,再由國務院法制辦提交給全國人大討論通過。而這次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直接領導起草小組,起草小組組長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法案室主任俞光遠擔任。 俞光遠是著名的經濟和法律專家,擔任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曾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經濟研究所進修和從事財經研究工作。 “至于為什么要單獨制定《反洗錢法》,應當出于立法方面制度配套的考慮。”白建軍說,盡管中國已經有了三部與反洗錢有關的法律法規,但基本上都是對商業銀行的要求。同很多其他國家相比,在制度配套方面還是很不夠,比如對洗錢刑事責任的現行安排上存在漏洞。而通過《反洗錢法》希望進行某種實質上或者是形式上的彌補。 重新界定“上游犯罪” 此次《反洗錢法》起草工作中,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對上游犯罪的界定。 根據現行《刑法》規定,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為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和恐怖主義犯罪。 在這一界定下,如果貪官將貪污受賄得來的錢轉移到國外,并不屬于洗錢的范圍。 眾所周知,反洗錢是一項國際協作性程度很強的行動,而國際反洗錢合作根據反洗錢法律規定進行,對沒有劃入黑錢范圍的所得,當然沒有辦法依據反洗錢法提供司法協助,只能從其他的方面來提供國際協助,從而大大削弱了打擊力度。白建軍認為,這是我國關于反洗錢罪方面規定的最大的一個問題。 白建軍提出,希望至少讓腐敗犯罪所得被包括在黑錢中,而《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罪”、第八章“貪污賄賂罪”的相當一部分犯罪所得都可以擴大到黑錢的范圍中。 “目前洗錢上游犯罪界定過窄,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我國打擊洗錢及其上游犯罪的客觀要求,也不能適應我國加入國際公約應履行的義務。”白建軍認為。 贊成擴大界定上游犯罪范圍的人,還有反洗錢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張紅地博士。“上游犯罪規定過窄,不僅不利于對洗錢犯罪的打擊,也不利于防范其它經濟犯罪。”張認為,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出現了大量逃稅、詐騙、貪污、受賄和資本外逃等經濟犯罪,這些犯罪的隱秘性較高、不易被發現,而現實生活中犯罪所得能否清洗成功,已日益成為這些犯罪最終利益實現的決定因素,由反洗錢從而追蹤“黑錢的尾巴”,不失為減少此類經濟犯罪的好方法。 張紅地透露,擴大對反洗錢上游犯罪范圍的界定已經在人大起草小組中基本達成共識。這意味著,一旦《反洗錢法》正式實施,貪污賄賂等犯罪行為可能會被附加洗錢罪。 反洗錢義務與保密原則 反洗錢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可疑的交易信息,而《商業銀行法》要求銀行對客戶有保密義務,二者的矛盾有望在《反洗錢法》中得到協調統一。 “現在相當一部分銀行的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只認真假不認黑白,用各種儀器檢測錢的真假,卻對其來源不管不問,不管是不是販毒收益,也不管是不是黑社會犯罪的收益。換句話說,你只要是錢來,我就要。”白建軍對此憂心忡忡。 過去,商業銀行著重強調保密原則,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原有銀行保密制度進行了改革,以適應反洗錢的形勢要求。 張紅地介紹,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銀行保密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金融交易報告制度。這項制度要求金融機構對一定金額美國/澳大利亞的要求是1萬美元/澳元以上的金融交易,包括存款、取款、貨幣兌換及其他支付或轉移,向有關執法機關作例行報告。這些報告信息匯集至國家專設的計算機數據庫,通過比對分析,對認為可能存在問題的交易進行重點監視和調查。另外,要求金融機構對其有理由懷疑的各類交易,無論金額大小,應隨時向有關當局作出報告。當然,金融交易記錄的利用與公開有嚴格的法律限制,并須遵守相關的法律程序。 商業銀行一面要為客戶信息保密,一面又要為政府提供交易記錄,這看似矛盾的兩種做法如何協調呢? “金融機構的反洗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損于金融機構本身的利益,為了確保這些措施得以貫徹執行,必須以刑法作為后盾。”張紅地舉例說,刑法應該規定任何違反現金交易申報規定,不報、假報信息或故意規避申報的行為構成妨害交易申報規定罪;以假名開立賬戶構成犯罪等。 白建軍也坦言,從嚴格意義講反洗錢義務與保密原則確實有沖突,但從安全角度考慮,這對矛盾則需重新認識。“了解你的客戶”包括提供相關證據,從形式上好像違反了為客戶保密的義務,也會損害到銀行的利益,但這其實是個安全與效益之間的價值權衡問題。這里的“安全”并不僅是一家銀行的安全,而是整個金融體系社會的安全。很多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并沒有意識到洗錢活動最終會導致對金融秩序的嚴重破壞,只是認為有人接受金融服務就好。 要讓大多數銀行客戶不會因為反洗錢法而感到不便完全能夠做到,畢竟絕大部分客戶不會參與洗錢活動。歐洲曾做過一個統計,發現所有有洗錢嫌疑的報案中,致罪率為千分之零點一。白建軍認為,如果同時輔以具體銀行操作制度上的保證,這對矛盾是可以處理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