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須具備長遠“能源外交”的戰略眼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14:23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網7月27日電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沈驥如研究員就能源外交問題接受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采訪時指出,在能源外交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具備長遠的能源外交戰略眼光,必須貫穿平等互利互信的精神。 進入21世紀,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的有效轉移和能否公平、合理、妥善解決能源問題。能源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能源問題,也不是單純
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主要依賴四種模式,分別是:1、發掘現有的能源儲量;2、海外開采;3、直接進口;4、能源替代技術。而在四種模式中,海外開采和直接進口都與中國的外交政策密切相關。那么在中國外交這盤大棋局中,對能源外交應該采用怎么樣的外交手段,必須具備怎樣的外交眼光? 沈驥如指出,目前能源問題對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重要。從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開始關注能源的供應,為了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加強了在國內的勘探和開發,比如東海石油帶中的海洋石油開發;另外一方面,中國積極采取了走出去的戰略,與世界上的很多能源輸出國進行了合作的勘探開采,或者是簽訂購油合同,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這個戰略過程中,既有由國內外企業之間的商業合作,也有政府出面談判的形式,是一種全方位的戰略手段。但對90年代以來中國能源外交的具體過程進行分析,還是可以發現許多不足的地方。 沈驥如舉例說,在俄羅斯與中國的輸油管問題上,俄羅斯在90年代初主動提出修一條從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的輸油管,到2003年上半年,中國的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的石油公司簽了一個石油購銷的合同,但簽得不完整,因為按國際慣例,這樣的合同中還必須包括“管道修建合同“和“管道營運合同”,沒有這兩個關于管道的合同,石油的運送無法實施。但由于在能源外交上的經驗不足,中國的石油公司并沒有簽署這兩個合同,于是就被日本政府鉆了空子。日本提出可以付給俄羅斯75億美元的修油管的費用;同時為管道途經的俄羅斯地區的地方經濟發展提供15-20億美元的幫助。處于自身的利益考慮,俄羅斯撕毀了合同,決定把油管修到了納霍德卡。 沈驥如分析指出,安大線的夭折對中國能源外交中的失誤敲響了警鐘,但是中國依然可以在與俄羅斯的能源外交談判上占據主動的地位。因為中國是俄羅斯在東亞地區最重要的戰略伙伴,毀約將損害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另外,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持續崛起,對石油需求量逐年穩定增長,俄羅斯可以獲得一個持久而穩定的石油市場。所以俄羅斯既不修安大線,也不修安納線,而是決定修筑一條太納線(太昔特至納霍德卡),這條新輸油管道在前兩條線北面的600公里,途經好幾個產油區,因此這條線將來既可以滿足日本的需要,也可以修一條支線到中國,滿足中國對石油的需要。 這種選擇是俄羅斯多方權衡之后的結果。因為每個國家總是從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來考慮問題,所以俄羅斯的選擇也無可厚非。在“安大線”事件上,一方面中國應該積極地通過政治外交層面的努力,希望俄羅斯能履行對中國的承諾;另外一方面,中國也應該積極地開拓一些新的提供石油能源的渠道。但最重要的是,在目前中國的能源外交上,還是提出一些新思維,要把雙贏的原則落實到實際的操作當中。關注對方的關注,考慮對方的關注。不僅僅要考慮石油能源的供應問題,還應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著眼于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合作和發展。這樣能源外交的途徑就可以拓寬,各國家之間的利益也就可以更好地協調,最終中國在這場博弈中才可以占據主動地位。(林天鴻、葉原嘉) 新聞背景: 2003年,中國的石油日消耗量達546萬桶,日本則為每日543萬桶。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對石油的需求激增,這使得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中國兩會期間曾有政協委員發言說,預測到2050年,中國能源年耗將達到標煤38億噸(相當于2000年的3倍),成為世界第一能耗大國。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中國的媒和石油總有開采殆盡的一天。今年夏天中國各個城市開閘限電、關閉夜間景觀燈光電源的舉動敲響了能源安全的警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