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可以操作的改革 尋找民主政治的突破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6日 11:50 《瞭望東方周刊》 | |||||||||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于津濤 報道 幾乎每個地方一把手在施政過程中都感到需要改革,需要創新,不改革就意味著沒有出路 “對不起,魏部長,我踩線了!”
“你不是踩線,你簡直是超越嘛!” 張錦明,四川省雅安市委副書記。1998年任四川省遂寧市市中區區委書記,在她的組織領導下,步云在全國首次進行了鄉長直選,事隔多年,她仍清晰地記得自己與省委組織部部長魏宏這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那是步云直選遭受非議最多的時候,各方壓力洶涌而來,指責最多的,就是直選踩了法律的紅線! 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非常關鍵的時候,大約直選一周后,魏宏部長來到遂寧,召開了一個公選干部的座談會,對公推公選給予了高度肯定,明確表示擴大干部選拔的民主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魏宏來到遂寧,作了這樣一個講話,張錦明非常清楚地知道,魏要告訴大家什么!斑@就是支持,這就是肯定! 即使在今天,步云直選,在中國基層民主政治實踐中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標志意義。 張錦明說,她改革就是想“解放自己”,“從說情、遞條子的干部提拔怪圈中脫身出來”。組織并策劃這一選舉時,并沒有想到會在四川政壇引起什么樣的反響,更不會想到會對現行的政治體制產生多大的沖擊。 “政治改革看四川” 2004年6月,《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四川采訪近一個月,與多名基層市、縣(區)委書記座談,接觸了十幾位各部門黨政官員以及大批城鄉基層群眾,發現新都變革并非孤立的個案。 作為最早實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四川,“新都政改”只不過推進了這一過程;而新都區委書記李仲彬治下的一系列變革,其實是繼張錦明的步云直選、雅安黨代表常任制試點后四川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又一次重要嘗試。 推而及之,作為“政改先鋒”的四川,發生在這里的一系列制度創新舉動,可以視為全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 《瞭望東方周刊》早已關注到發生在四川省內的一系列制度創新舉動。 當全國許多省份尚還默許官員下海經商,甚至身兼數職時,四川省已經明令黨政官員必須做到“官商分離”。 2004年4月,中共中央批準實施《黨政領導干部引咎辭職暫行規定》,掀起官員問責之風,而在此半年前,四川省委組織部就已出臺了《四川省黨政領導干部引咎辭職暫行辦法》,明確了何為“咎”的范圍,規定了怎樣“下”的程序。 在干部選拔任用中,四川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票決制任命干部,同時加強和深化“選人用人全過程監督”制度。 據四川省委組織部部長魏宏介紹,目前,四川省票決干部范圍已由過去縣、市黨政“一把手”擴大到包括機關廳、局“一把手”,并明確規定市、廳級黨政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都要由省委常委會提名、全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 在雅安市進行的黨代表常任制試點取得成功后,四川省已決定把試點工作擴大到眉山市、自貢市大安區等17個市(縣、區),探索多種切實可行的模式。 “看山要看極高山,政治改革看四川”,《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四川采訪時,多次聽到這樣一句順口溜。 不只是四川 2003年12月7日,江蘇省金壇市第14屆人大常委會第8次會議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全票通過吳曉東為金壇市副市長、代市長,公推公選產生了全國第一位市長,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不僅江蘇省,全國各地官員選拔制度改革已經在既有的框架下邁出了創新的實質性步伐,選拔干部尤其是對縣(市)政府一把手進行公推公選,目前在全國許多地區已經不再是新聞。 正在地方上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試驗,包括取消常務委員會、黨的日常工作交由黨的代表大會直選的全體委員會領導,直接選舉黨委書記和黨代表,以及實行黨代表常任制等。從最早試行經濟改革的深圳到政治中心北京都在嘗試新形式的黨內民主。 這里面,湖北省羅田縣的改革引人矚目。該縣在全國率先以黨代會直選的15人全委會取代了由1名縣委書記、5位副書記和5名常委委員組成的縣委常委會。 此前,6人參加的書記辦公會是實際上的決策會,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6名書記、副書記認可的事,即使另外5名常委都反對,也照樣能通過。這一模式在中國其他地方也相當普遍。 羅田的改革“打破了以‘書記為核心’的權力格局”,羅田縣委書記蔡德坤自稱感覺“黨內的民主空氣濃了”,自己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改進工作方法,“避免因失誤受到全委會乃至黨代會的責任追究”。 與此同時,一些政治改革的“明星”開始誕生。這些改革者不再遮遮掩掩,不再瞻前顧后,更不怕丟了烏紗帽。改革的激情在中國地方、基層執政者的身上蕩漾,并催生出更多的政府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舉動。 比如,吉林省梨樹縣民政局在中國首創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海選”,又稱“全民直選”,是影響中國億萬農民的一件大事。今年,這項改革與來自國內的其他9個地方政府部門的參評項目一同,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的優勝獎。 改革者應時而生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速,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客觀上,中國迎來了一個經濟“大發展”的年代,但也使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并產生了新的更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日漸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有的很難處理。這些問題,首當其沖為地方官員所面對! 作為縣(區)、鄉(鎮)一級的執政者張錦明、李仲彬,最先感受到經濟體制改革加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相對緩慢給基層執政帶來的一系列沖擊。面對“必須”解決的難題,李仲彬、張錦明等人自發地選擇了改革。 “幾乎每個地方一把手在施政過程中都感到需要改革,需要創新,因為不改革就意味著沒有出路,但是并沒有一個版本也沒有一個可參照的模式,從哪兒開始,從何處著手都是未知數。”張錦明說。 事實上,作為西部農業大省的四川,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區,是現階段中國的縮影。 這里不僅有經濟結構的矛盾,還存在著社會轉型期間腐敗現象的滋生、干群關系的緊張、政府治理模式落后于社會發展模式等等問題,在一些地方,已經影響到執政穩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者應時而生,他們要解決的是政黨和自己的“生死存亡問題”。 四川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劉益飛認為,四川有一批像張錦明、李仲彬這樣的基層領導者,他們雖然人到中年,但都有著強烈的改革意識,善于思考,不留戀舊體制,富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在現有體制的大構架下進行的改革實踐,有可能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探索出一條更具可操作性的道路。 四川省委政研室主任蕭松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特別提到,四川省委組織部是四川基層制度創新和民主實踐的堅定支持者。 劉益飛對此評價道:“四川省委層面的改革動力很大,尤其是地方官員能夠感受到來自省委的動力和支持。本屆省委的執政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的執政模式,比如組織部長魏宏提出了開放組織工作,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也不僅僅是組織部門表現出來的一種務實親民姿態,重要的是他們把這種改革沖動付之于改革實踐! 國家層面政改已成大勢 地方政改不可能脫離整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大局。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即通過總結“文革”的教訓指出,黨內權力過于集中,導致了“以集體領導的外表掩蓋個人專斷的實質”。他因此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日程,包括完善黨內監督,擴大人民民主等。 自此,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便一直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推進。至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政治文明被寫入黨章。 李仲彬的理想,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得到了體現:“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報告說,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民主制度。 如今地方上熱烈進行著的一些改革,也被報告提到了,比如,“擴大在市、縣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并進一步發揮當地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此后,廣東、浙江、湖北、四川等地相繼出現了黨代會常任制試點。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說,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擴大的必然結果!2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協調與規范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边@也被認為是中共執政理念的飛躍,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中科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產生了進行體制性創新探索的需求,因此,對地方政改創新的容許度大大放寬并加以鼓勵,“有膽量”的官員于是紛紛嘗試。 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必須輔之以科學的政績觀,而以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可能成為一種“健康的政績”,地方官員有這個動力進行改革。 實際上,政治體制改革不僅在地方展開,更為高層所踐行。今年年初,胡錦濤主席出訪法國時說,“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焙\濤本人也表示率先垂范,接受監督。 今年2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提出中央政治局要向中央全會報告工作的要求,這被看作是對黨內最高層的監督。 在今年3月全國人代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首次加入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條款。英國《金融時報》就這次修憲指出,“它不但宣示新一屆中國政府繼續深化經濟改革的決心,亦為下一步激活政治體制改革埋下了伏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