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韓商的家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5日 13:02 《財經時報》 | |||||||||
【地方風景線】 本報記者 鄭重 韓國人楊元皓給人一種“很山東”的感覺:一對特大的眼睛、一副寬大的骨架和略顯夸張的動作幅度。每當向朋友介紹自己的時候,他總是用不太熟練的漢語一再強調說:“
楊是大普玩具株式會社會長。他1993年來到青島,1999年在當地投資了自己的企業。“即使這樣,我還一再后悔來青島太晚了。”他說,“我喜歡青島有幾個理由:一是青島的氣候好,生活非常舒服;二是山東文化讓我這個喜歡孔子的人感到特別親切;三是青島人特別好,讓我覺得青島特別有親近感。更重要的是,青島成就了我的事業。” 他的翻譯形容說,楊對青島市“愛得不得了”,并且認為自己的祖先以前肯定在山東生活過。“有一次,一個青島朋友的父親病故了,他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刻乘飛機從韓國趕回來幫忙料理后事。許多人都為此大發感慨,說如此重情、仗義的人,怎能不姓中國的楊。” 楊已經決定永遠留在青島,并正在為把全家人都搬來做準備。眼下,他的大兒子早已在青島,正在當地的一所大學讀書。他的女兒還在韓國。楊說,他讓她讀的是中文專業。 現在,共有5700多家韓國企業在青島做生意,有5萬余名韓國人長期在青島生活、工作,這使青島成了韓資企業最多和韓國人居住最集中的中國城市。青島市副市長于沖說,韓國在青島的投資額已占其在華投資額的近1/4,而青島實際利用外資中的大約一半也來自韓國;在該市出口前20位企業名單中,韓國企業超過了10家;另外,自1989年至今,韓國人在青島已雇傭員工33萬人次。 正是基于雙方過去16年來的經貿合作,青島市政府與韓國駐青總領事館在大約20天前舉辦了首屆青島韓國周。那是青島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與國外友人的交流活動。于沖說,當地政府希望承接更大規模的韓國產業轉移。 韓國駐青總領事辛亨根說:“無論是從地緣、文化還是環境、產業等方面來講,青島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適合韓國人創業和生活的城市。” 住在流亭街道的林永(吉+吉)見證了韓國企業在青島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林所在的青島托普頓電器有限公司是山東省第一家韓國獨資企業。 上世紀80年代,韓國經濟高速增長,國內勞動力不足,人工成本增長,當時一個韓國工人的月收入相當于一個中國工人的20倍。在這種情況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特色的韓國企業開始積極向外拓展,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成為它們轉移工廠的主要區域。 林所在的企業也積極到海外辦廠。他們最先投資于泰國,與當地企業合資,但兩國之間較大的文化差異致使合資夭折,韓方最后撤回了投資。 1989年,他們選擇了青島。“選擇青島主要是從地理位置考慮。”林說,“但在最初的幾年里卻為交通傷透了腦筋,因為兩地沒有直航,不僅每次回韓國都要繞道香港,而且原材料在運輸途中轉運通關需要1個月的時間,公司往往不得不停工待料。” 林非常著急,總是找外運公司查尋貨輪到港時間,但當時青島人服務外商的意識和體系還不像今天這樣周到熱情,因此得到的答復常常是“我們也不清楚”。 這種情況到1991年發生了根本改變。中韓開始通航,這使從韓國運出的原材料1周即可抵達青島。 由于是最早落戶的韓資企業管理者,林有著比其他韓商更豐富的中國閱歷。例如,在給中國工人制定工資標準時韓國人一開始沒有經驗,也沒有先例可循。在韓國,工資結構非常簡單,而在中國,每個工人的工資條里卻有十幾條細目,包括副食品補貼、取暖費、婦女生育費等。最后,青島市勞動、物價等部門的負責人到林的廠里開現場辦公會,制訂了韓資企業的第一個工資標準。這對后來的韓資企業在青島投資起了指導作用。 招工也讓林印象深刻。他回憶說,那時外資企業很少,而當地人又非常羨慕外企,所以招工時,有許多人托人向韓商說情,希望進廠當工人。 青島托普頓電器有限公司招的第一批工人中不少人是有來歷的,但今天,韓資企業招工已經有些困難了。在有些區縣,外來打工者人數已經超過了20萬,比當地人還多,但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滿足一個接一個開工的外資企業的用工需要。 在如何管理中國工人方面,林也經歷了一個摸索的過程。最初,韓資企業用韓國人管理生產,結果發現問題不少。“韓國人都是急性子,與中國工人常發生摩擦。后來我們開始用中方代表管理生產,效果非常之好。”他說。 現在,在流亭的韓資企業幾乎家家都有一個極其重要又非常特殊的人,叫“中方廠長”。中方廠長往往由企業所在村莊的村干部推薦,后者都深刻地認識到引進外資對村莊的前景和改善村民生活質量是多么重要。 林每年都把廠里的中方管理者送到韓國輪訓或旅游,時間長的一兩年,短的一兩周,至今已總共送去了20余人。從韓國回來的這些中方管理者與韓商之間的溝通不僅更容易,相互間的理解也變得更深刻了。包括林在內,在流亭的不少韓國人都有在村長家喝酒被灌醉的經歷。 韓商與青島人的友誼在過去的16年中經歷了考驗。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流亭街道在危難之中向韓商伸出了援手。比如實行減緩稅費之類的政策,幫助韓資企業渡過難關。“我們好感動啊!”林說。他現在每年都代表企業向當地小學捐助3.6萬元以表心意。 中韓兩國人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通婚的情況也出現了,林手下就有一個韓國小伙子愛上了一個當地姑娘并結了婚。這樣的婚姻在流亭近兩年還有好幾樁,而將來肯定還會越來越多。28歲的青島海洋大學韓國留學生金秉豪說,他現在“最大的愿望”是學好漢語,以便將來從事中韓之間的國際貿易,而且“特別想找一個青島的女朋友”。 比同胞楊元皓“永遠留在青島”的決定更早,林早就把妻子接到了青島,并且在青島生了3個孩子。有著與林相同生活經歷的韓商越來越多,目前,在青島市中小學就讀的外籍子女共有1600多人,其中韓籍子女1400余人,約占90%以上。林的妻子因此改行開了間幼兒園,專門招收韓國孩子,生意不錯。 林說,這些年來有許多韓國同胞向他詢問青島的投資環境,而他總是回答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