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規律 市場必然“逆向選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5日 10:31 《財經時報》 | |||||||||
【時報評論】 透過周小川《保持金融穩定防范道德風險》一文,人們似乎可以讀出,道德風險對中國金融市場已不再是局部的、個別的風險,而是整體的、普遍性的問題 上周一(7月13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公開發表了題為《保持金融穩定防范道德風險》
我們認為,負有防范金融系統風險職責的中央銀行或許已經意識到,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已經十分嚴重。至少,從周小川把道德風險與金融穩定相提并論的文章標題看,道德風險對中國金融市場已不再是局部的、個別的風險,而是整體的、普遍性的問題。 從周小川的論述中,人們似乎可以讀到這樣一條邏輯線:由于中國金融業市場化改革滯后,包括《破產法》在內,一系列法律法規、政府行政行為等均不支持金融機構的優勝劣汰,有恃無恐的中國金融機構積累了巨大的道德風險,而且為整個金融市場帶來了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幾乎所有金融學教科書中都被濃墨重書。著名的“次品車問題”就是一個經典闡釋。 所謂“次品車問題”,指的是車主往往會將質量很差的車偽裝成好車,使得二手車市場的車輛質地優劣難辨;而整個市場的成交價格必定是市場全部二手車平均質量的反映——好車賣不出高價,而次車不一定賣出低價。這樣一種現實,導致二手車市場上的車質越來越差,交易萎縮,甚至整個市場會因此垮掉。 從這個例子中人們不難發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根源,在于金融市場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對稱。為了化解道德風險,避免市場逆向選擇,世界各國的金融市場如今無一例外地滲入了政府之手,通過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壓縮信息不對稱的空間。無論關乎銀行業健康的“新巴塞爾協議”,還是國人耳熟能詳的股市監管,都將信息披露作為監管的核心,其意義無非于此。 但是,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銀行、證券、保險業各有獨立的監管部門,加之央行最新構建了金融穩定局,為什么還會出現越來越大的道德風險和明顯的市場逆向選擇? 依周小川的看法,在中國,目前有些劣質公司認為,監管當局對他們的處置決心不足。 的確,僅以中國股市為例,大量虛假包裝上市的公司,不僅上市之初獲得了政府監管者的默許,而且問題暴露之后,也未受到監管者的驅逐。結果大量壞公司股票在各種重組傳聞的刺激下被市場惡炒,其股價往往高于優質公司。劣質公司認為監管者無能為力而有恃無恐,以致市場逆向選擇。 金融機構也不例外。劣質金融機構認為監管者不會把他們逐出市場,因此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規模的辦法,掩蓋原來的經營問題。他們知道“too big to fail”的道理——越大,就越拿他沒辦法。這種現象一方面表明金融機構的關閉和破產有社會成本,而且被關閉的金融機構越大,社會成本越高;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逆向選擇嚴重——越差越要做大,越大越不好處理,越不好處理,劣質金融機構就越有恃無恐。周小川認為,這就是道德風險的一類典型體現,也是中國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如何解決?周小川在文章中指出:我們必須建立這樣一個機制,使金融企業應當有生有死,優勝劣汰。否則就不是市場經濟,就會對金融穩定構成無與倫比的威脅,形成巨大的道德風險。 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要真正解決并不簡單。以眼下為例,中央一系列緊縮調控政策實施后,今年1~6月,人民幣貸款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少增3501億元。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件好事吧?但是,上半年人民幣新增的1.43萬億元貸款中,短期貸款增加5441億元,同比少增加168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331億元,同比多增738億元。 這組數據不僅意味著商業銀行通過壓縮流動資金貸款,去支持中長期建設項目,與中央宏觀調控目標背道而馳;同時也說明,中國的銀行信貸市場同樣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因為中長期建設貸款的風險遠大過企業流動資金貸款。 為什么銀行會追逐高風險?是利息收益的驅使嗎?在我們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商業銀行和地方政府之間20多年的“連襠褲”還沒能徹底剪開。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加快中國金融改革的進程。 劣質金融公司的破產也是同理。就像周小川所說,中國關閉和破產的金融機構并不多,在這方面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總的來說,進展不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