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3日 13:42 中國經濟時報 | |||||||||
文/牛向東 自2003年二季度開始,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爭論,媒體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今年6月以來,隨著200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2004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討論再度“熱”起來。那么,該如何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有哪些與以往經濟過熱不同的特點呢?若特點
當前的經濟過熱是投資拉動的局部過熱 經濟學家們在“經濟是否過熱”以及物價走勢問題上認識不一致,是因為缺乏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或者說,不是在同一個邏輯框架下談論問題。一些學者強調的是投資、信貸、貨幣和部分生產資料價格變化,另外一些學者卻舉證失業率、商品零售額、消費物價等數據。由于缺乏統一的衡量指標,經濟學家們的爭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盲人摸象”。 根據傳統經濟理論,經濟過熱有三大表現:一是物價持續快速上升;二是居民消費全面高漲,許多商品供不應求;三是出現產業瓶頸,如能源或原材料的瓶頸制約。但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表明當前的“經濟過熱”并不典型。 首先,當前物價雖然出現明顯上漲,但總體幅度較小、涉及商品范圍不太大,而且缺乏持續快速上漲的動力;其次,價格指數從2002年末開始從負位上行,先是原材料價格漲得最快,然后是企業商品價格,再是工業品出廠價格,最后才是居民消費品價格,這清楚地揭示了中國目前物價上漲有非常強的結構性特征,即上游產品的價格漲幅遠遠高于下游產品的價格漲幅;第三,從經濟周期的視角看,當前經濟增長速度還遠未達到過熱的水平。只要考察上一個經濟周期中歷年的經濟速度,就會發現從1990-1998年9年中只有3年的時間GDP速度低于9.1%,亦即2003年9.1%的GDP增長速度并不算高;第四,除物價指數外,就業水平也是衡量經濟過熱的硬指標,從就業指標看,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由2000年的3.1%升至2003年三季度的4.2%,2004年則可能接近4.7%,可以說失業率已上升到歷史最高記錄,故此不能得出中國經濟過熱的結論。 但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局部過熱,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30%;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建材、汽車等投資和發展過熱;很多地區的開發區建設圈地過熱;地方政府主導型投資過熱。筆者認為,這主要是一種投資性的局部過熱。 理由如下:(1)投資熱主要是因經濟結構調整和重化工業發展帶動的高投資以及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拉動的;(2)糧價上漲是由這些年“三農”問題的長期積淀導致的;(3)煤、電、油、運的瓶頸主要由電力需求引發,這一方面是由于此番投資熱主要集中在高能耗的重化工行業,另一方面也與前一時期對電力行業的宏觀控制失誤有關;(4)紡織、電解鋁、水泥和鋼鐵等行業的投資快速增長,可能導致幾年之后的產能大量過剩,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是一個常態,不能認為產能過剩就是經濟過熱。 此次經濟過熱的特點是工業過熱,農業、服務業偏冷 根據國家統計局1月20日發布的數據進行計算,2003年GDP總量中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5%、54%和31%,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比改革以來最高的2002年又提高2.2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下降2.7個百分點,非農產業出現了新的“非均衡增長”。在第二產業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全部工業的增長速度估計超過了13%,是1996年以來的最高值,屬超常規高速增長。其中除了部分投資用于重化工業技術改造之外,主要是基本建設投資過大。這種投資導向帶來產業結構的明顯偏倚。同時,還導致了更嚴重的問題:工業“過熱”,而農業、服務業仍然沒有從前期的不景氣中走出來。2003年,農業、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分別只有2.5%和6.7%,比2002年減緩了0.4和0.8個百分點。這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三次經濟整體過熱時期第三產業同步高速增長的情形明顯不同。因此,這種冷、熱并存的失衡狀態必然造成工業領域供給過剩,服務業領域需求不足,并強化短缺和過剩并存的矛盾,最終將阻礙國民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民營經濟在此次經濟過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前三次經濟“過熱”(1984~1985、1987~1988、1992~1993)中,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框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不充分,投資主體比較單一,多以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為投資主體。而在這一次經濟增長加速中,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投資主體的變化,即非政府主導的民間投資作用開始顯現。如從今年初到4月底,投資總體上保持了30%的增速,但鋼鐵和汽車投資的增幅顯著大于平均增速,前者是130%,后者在超過70%,是投資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也是被指為經濟過熱的最有力證據。但細究起來,會發現一個新的特點:目前鋼鐵和汽車的投資主體是大多都是民營企業。 外資與內資都在尋找出路是經濟過熱的根本原因 當前,外資的大量涌入和內地居民儲蓄雙雙快速、大量增長,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主要潛在風險之一。2003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順差高達555億美元,比前年同期飆升1.6倍。外匯儲備余額在2003年底達到4033億美元,全年新增1168億美元。此外,中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2月末達到22萬億元,全年新增3.7萬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4萬億元,全年新增1.7萬億元。儲蓄和外資的雙增長使高額的閑置資金急于尋求投資出路,這也為暗中涌動的投資沖動轉為投資行為提供了資金保證。從貨幣供給來說,中國龐大的資本增量急需尋找市場;從貨幣需求方來講,各級地方政府換屆后,新一輪政績工程開始上馬,帶動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等基礎產業的投資熱潮,2003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幅均遠高于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促進了投資的快速增長。 從外資方面看,對歐美各國資本來說,中國不但可以提供廉價勞動力與低稅收政策,更重要的是中國還有龐大的商品市場。實際上,中國依靠大量外資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國內并沒有形成相應的市場需求。因為中國依靠低工資制吸引外資的同時,得到就業機會的龐大產業工人群體的工資水平卻沒有相應的提高,導致這樣一個數量龐大群體的消費能力對社會總消費能力的增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改革開放25年來,經濟過熱幾度發生,與我們沒有及時處理好生產與分配關系,只注重生產卻不注重分配,導致收入分配不合理、全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有直接的關系。 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政府政績工程的推動,是此次經濟過熱的源頭 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政府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的推動是此次經濟過熱的源頭,這是經濟界和理論界的普遍共識。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只是中間產品。我們當前的的調控政策一方面要控制這些行業的投資和規模,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和調整這兩大需求的源頭。如果我們只限制對中間產品的投資,不抓住這兩大需求的源頭,那么最終結果可能還把這些中間產品的價格進一步推高。 房地產過熱,一方面是發展商的推動,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確實有對房地產的需求。這些需求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有效需求、有多少是投機性需求,需要政府的行業管理部門認真研究。否則僅從減少貸款、限制土地供應入手進行調控,而需求面基本不變,結果可能不僅達不到調控的目的,反而會導致房地產的價格更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終導致經濟崩潰的因素往往是房地產的泡沫。為此,我們應出臺減少投機性需求的政策,否則只要房地產還可以賺錢,對鋼鐵等的高需求依然會死灰復燃;同時,我們應該把眼光和發展重點轉移到二手房市場的建設與改革上來,增加房地產的有效供給。然而現在出臺的一些政策更多地屬于減少供給的單邊政策,不能完全有效地解決目前房地產過熱的矛盾。 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是導致地方政府過快、過大的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原因,對經濟過熱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據國家發改委的有關資料,今年前兩個月,中央項目投資增長率為12.1%,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長卻高達64.9%,換句話說,本輪投資浪潮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掀起的。2002年開始的各級領導班子換屆,開始了新一輪“政績工程”的基建投資熱潮。有些政績和形象工程還是純消費性的投資,如廣場、綠地、公園等。太過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會造成很大的浪費。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各級政府就要從“增長優先”思路中跳出來,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的科學發展觀。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不應該僅僅是GDP增加多少,而要看解決了多少就業,教育、醫療和衛生等事業發展得如何。政府的角色應該是提供公共服務、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以及保護弱勢群體。為此,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應該作為此次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 控制土地、管好信貸是此次宏觀調控的兩大著力點 土地和資金是發展經濟的兩大重要生產要素。因此,控制土地,管好信貸,是當前中國進行宏觀調控的兩大著力點。控制土地、管好信貸,增強土地和資金的供給約束,對于有效抑制一些地區和部門的投資沖動,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會達到“四兩撥千斤”效果。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央政府陸續出臺加強土地管理、控制信貸過快增長的措施,效果已經初步顯現。當前,最重要的是抓住調控重點,加強調控方向和力度。 一些地方政府靠經營土地籌集了一些資金,大搞形象工程;一些企業用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土地,又用土地去抵押貸款;加上銀根一度比較寬松,助長了投資擴張的沖動。在投資沖動的驅使下,一些地方一談發展就是搞征地拆遷、辦開發區、上項目、鋪攤子,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近期陸續曝光的一些盲目投資案例,幾乎都具備這些特點。據國土資源部披露的數字顯示,近7年來全國耕地減少1億畝,其中600多個縣、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已低于0.8畝的國際警戒線。即使在國家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的2003年,全年凈減少耕地也達253.7萬公頃。顯然,各地原先征收的土地和開發商手中的土地資源還有很多,只要盤活現有土地存量,不會影響經濟發展。 由于銀行貸款的沖動很強烈,因此,要給經濟降溫,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是必須采取的調控手段。在控制信貸規模方面,央行只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而全年信貸新增總規模2.6萬億元不包括外匯貸款的調控目標并沒有改變。只要正確把握信貸投向和規范信貸行為,把重點放在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上,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對流動資金的正常需求完全能夠保證。 總之,中央政府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作出的宏觀調控決策是非常及時的,采取的調控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從根本上消除我國投資波動的深層次原因還得依靠觀念轉變、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從根本上消除投資成本軟約束。觀念轉變最主要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把GDP作為區域發展考核的主要手段,引導區域之間的理性競爭;市場化改革的重點是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而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是加快政資分離,加強依法治國。目前,在宏觀調控已初見成效的新形勢下,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也要有所調整。在重點整治個別行業投資過快的時候,要注意包括利率、財政赤字等在內的經濟政策手段的運用;在運用行政手段的同時,要防止審批經濟、計劃經濟的回潮;在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等中間產品的投資規模時,要注意抓住對這些產品產生大量需求的源頭進行治理;在治理供給面過熱時,要注意控制需求面的過熱;在防熱的同時,要注意把資源引導到目前還偏冷的行業,特別是那些對均衡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市場機制又可能存在著部分失效的社會發展、中小企業、農業等領域中去,使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真正保持長期均衡的可持續發展。 宏觀調控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經濟轉軌時期,我們面臨著雙重的困難:一方面我們必須保持適當的經濟發展速度,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兼顧各方的利益分配關系,防止經濟失衡帶來更大的社會問題。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利益主體多元化十分明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將日益尖銳,國家及時的宏觀調控雖然可以遏制過熱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的非均衡發展,但必然會造成多元化的各利益主體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這又會為下一次經濟失控埋下伏筆。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經濟過熱,固然有經濟周期的原因,但上述因素也不容忽視。由于市場經濟是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分權經濟,中央和地方應該進行適當的分權。因此,應加快政府組織結構的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經濟利益關系,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得當,不同的階層各得其所,國民經濟才會始終處于正常發展的狀態。 (作者單位 :北京特華博士后工作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