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湯敏 > 正文
 
成長三角區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2日 16:37 中評網

  湯敏

  一、引言

  隨著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北美自由貿易圈協定的簽署,戰后逐漸形成的國際貿易格局面臨著重大改變。區域間競爭和貿易集團化已成為90年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勢態。分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索愛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割后的世界市場是否還能給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發展中國家又應如何應付這一迅速改變的外部環境?這些都是擺在亞太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重大問題。由于歷史和政治上的原因,亞洲地區沒能像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一樣形成自己的自由貿易區。然而近年來急劇變化的世界市場推動著未來亞太經濟合作的進程。不少學者和政府官員就亞太經濟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提出了多種方案。但總的來說,由于亞太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在亞洲建立了一個類似歐洲共同體或是北美自由貿易圈式的正式貿易集團變得異常困難。 最近在亞洲部分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區域間經濟合作形式——成長三角區(Growth Triangle) 給亞太經濟合作帶來了新的希望。成長三角區是以鄰近國家的部分地區組合成一個小范圍內的經濟合作帶,其合作范圍不但包括相互貿易,還包括投資、運輸、通信、旅游、聯合資源開發等一系列的經濟行為。這種亞洲特有的經濟合作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可以部分克服亞太地區存在著的由不同經濟及政治制度所造成的合作困難。從而發揮亞太地區的自然與人力資源的互補性。由于這一經濟合作方式涉及的范圍較小,建設成本會相應地減少。這一特點對于不少苦于資金來源不足和合作經驗甚少的亞太國家來說至關重要。成長三角區的另一大特點是,它的成功經驗可以很快地移植到參與國的內地去,從而把小規模的經濟合作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內。 本文將介紹成長三角區在亞太地區的發展情況以及我國應采取的對策。本文第二部分將介紹成長三角區的由來與特征。第三部分介紹幾個已經形成的或是正在籌劃中的成長三角區。本文的第四部分將分析成功的成長三角區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它的局限性。最后,作者將談一談我國應如何充分利用這一合作形式來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

  二、 成長三角區的由來及特征

  對付經濟集團化、貿易保護主義的最佳辦法是形成我們自己的自由貿易圈。然而長期以來,亞洲為什么不能形成自己的自由貿易圈呢?除政治原因外,下列經濟上的原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一個成功的自由貿易圈內,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應有太大的差別。這是因為過大的收入差別會使得利益上的協調變得異常困難。然而,亞太地區的經濟差別特別明顯。例如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菲律賓的36倍,大大高于歐洲共同體以及北美貿易圈各國的經濟差別。

  第二,地理上的接近和交通便利是形成貿易區的又一個先決條件。北美自由貿易圈內和歐洲共同體內各成員之間都有著地理和交通方面的優勢。亞洲各國地理上分布很廣,更加上基礎設施落后,運輸成本過大,給大規模的經濟合作造成了不少障礙。

  第三,區域間相互貿易是形成貿易圈的基石。盡管亞太地區間的貿易近年有著迅猛增長,但對于不少亞太國家和地區來說,他們的主要市場還是在西歐和北美。

  第四,貿易圈內各國應有著比較接近的經濟體制和法規。而經濟以及政治制度上的差別是亞太地區形成一個類似北美和西歐貿易圈的又一重大障礙。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不少學者認為,亞太地區大范圍的經濟合作只能是一種非契約形式或松散狀態。最近提出的一些設想,如環太平洋經濟共同體,日本海經濟圈等都屬于這一類型的經濟合作形式。

  事實上,近年來一種有別于上述松散經濟合作形式正在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出現。1989年,當時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先生第一次用“成長三角區”來命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地區和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所形成的經濟合作形式,爾后學者們又把中國南方的幾個經濟特區與香港、臺灣經濟的合作以及亞洲北部的圖們江流域的合作稱之為成長三角區。最近,更多的成長三角區正在籌劃中,其中有東盟北部的成長三角區,包括馬來西亞的平南諸省,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北部,以及泰國南部的幾個省,東盟的另一個成長三角區,包括菲律賓的達佳,印度尼西亞的棉蘭多和馬來西亞東部的撤巴和文萊,也正在籌劃之中,另外也有學者把黃海經濟區,包括中國的山東、南韓以及日本的南部列為潛在的成長三角區。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成長三角區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成長三角區是指由幾個地理上比較接近的國家的部分地區組成的小范圍的經濟合作形式,它通過設區各國為這一地區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發揮經濟上的互補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資、擴展對外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產、貿易、旅游、科技、交通運輸、能源環保、通訊以及人力資源開發在內的綜合性經濟區。

  與其他形式的經濟合作相比,成長三角區有自己的特點。從吸引外資,擴大貿易的功能看,成長三角區十分類似于六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出口加工區,但它們之間至少有兩個顯著差別。第一,成長三角區一般包括三個以上國家的部分地區,而出口加工區只設在一個國家內。因此不論從資源上的調配、經濟規模的利用以及比較利益的實現,成長三角區都遠遠優于出口加工區。第二,出口加工區一般僅注重生產和貿易的功能,而成長三角區的合作范圍包括了生產、貿易、科技、服務、旅游、交通運輸等多種經濟功能。

  另一方面,成長三角區也有別于一般概念中的經濟合作區與自由貿易圈。首先,成長三角區只涉及到一個國家的部分地區,因此國家給予三角區的特殊政策也僅對一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有所影響。而經濟合作區或自由貿易圈往往包括了整個國家,參與自由貿易圈就意味著要從關稅、貿易、投資等諸方面進行重大變革,因此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參與成長三角區的政治和經濟的風險會比參與自由貿易圈小得多。

  第二,自由貿易圈一般強調圈內各成員國之間貿易自由化。著眼點在于貿易圈內的市場。而成長三角區則致力于開發三角區以外的市場乃至世界市場。因此它是一種出口導向的經濟形態。

  第三,自由貿易區具有排它性,它會對集團外國家和地區進入它的市場給予一定的限制。而成長三角區是開放型的,非成員國可以通過對三角區的投資來分享經濟成果。這樣它就容易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得到非成員國國家的支持與參與。

  三、 亞洲的幾個成長三角區

  目前,亞太地區已經形成或正在籌劃中的成長三角區有下列幾個:

  新加坡——馬來西亞柔佛州——印尼廖內群島成長三角區(新柔廖三角區),新柔廖三角區以新加坡為中心,包括馬來西亞柔佛州南部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沿海的廖內省諸島。這一三角區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00萬人。國民收入,新加坡為13000美元,柔佛州為3000美元,廖內群島為1000美元左右。新加坡與柔佛州鄰接。從新加坡到廖內群島的巴淡島乘船也只需一個小時,由于地理上的便利,三方面之間的經濟往來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大規模的經濟合作還是幾年前才開始的。1979年,印尼政府首先提出了區域間經濟合作的設想。在整個80年代,由于勞動力的短缺及工資上漲,不少新加坡的企業把工廠轉移到了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然而直到1990年,三方政府才正式簽署了經濟合作區的協議。

  新柔廖成長三角區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經濟互補性強。新加坡擁有先進的技術,完善的通訊、港口設施、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充足的資金,但缺乏勞動力和市場,而柔佛州與廖內群島有著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為后盾的龐大的市場,但缺乏開發的資金和技術,三者的結合達到了取長補短,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第二,各國之間有著廣泛的政策協調,整個三角區的發展計劃從一開始就得到各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從人力、財力到政策上的支持,政府間有專門的協定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各國都有專門政府機構來籌劃、協調三角區的發展;第三,經濟成果顯著,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柔廖成長三角區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果,有將近30%的新加坡廠商在柔佛州或廖內群島設廠,三角區的建立不但吸引了三角區成員國內部的投資,也吸引了包括日本、臺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大量投資。

  南中國成長三角區,習慣上,人們把包括我國廣東、福建部分沿海地區與香港、臺灣一起稱之為南中國成長三角區。讀者對近10年來廣東、福建一帶的經濟的蓬勃發展都已比較熟悉。這里就不贅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與三方政府積極參與新柔廖三角區的開發形式不同,南中國成長三角區是一個在市場機制下自發形成的三角區,三方之間并沒有正式的合作協定;第二,南中國成長三角區形成早,因此現在已經有著很明顯的擴展效應。成長三角區的生命力之一在于它的影響范圍可以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而擴張。南中國三角區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發展初期,經濟間的合作主要還是在四個經濟特區內,不久就擴張到整個珠江三角洲一帶。目前大規模的經濟合作正在向整個廣東及福建省以至內地發展。

  圖們江流域成長三角區。自1991年在平壤召開的東北亞區域合作大會以來,以圖們江三角洲為中心的成長三角區引起了經濟學界的注意。根據圖們江發展規劃,中國、蒙古、俄羅斯、南北朝鮮、日本將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圖們江流域的開發工作,整個開發計劃將投資近300億美元,計劃把這一地帶建成能與鹿特丹、香港相比的大規模商品集散地。

  圖們江三角洲有著極其優越的地理優勢,它有著俄羅斯、蒙古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和北朝鮮的土地和人力資源以及日本、南朝鮮的資金和技術資源。它以交通運輸為中心,配合出口貿易、旅游、采礦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各國經濟的優勢和互補性。它的成功將成為推動東北亞地區發展的一個強大動力。 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成長三角區(又稱東盟北部成長三角區),東盟北部成長三角區包括了馬來西亞北部的四個省,與之接壤的泰國南部五個邊境省份以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北部兩個省,這一三角區總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100萬。這在一三角區中,馬來西亞部分工業相對較發達,而泰國、印尼部分則以農業為主。

  近10年來,馬來西亞、泰國、印尼都借日本以及四小龍資本外移的機會,大力吸引外資,使其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以及經濟實力都有了長足進步,可是高速的經濟增長同時也帶來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迅速增長的工業能力,更需要開辟新的國內外市場。在這一背景下,成長三角區這一形式就理所當然地被人們用來進行新突破的一個嘗試。東盟北部三角區的構想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在1992年初的東盟高峰會議上,六國首腦商定把東盟北部三角區和東盟東部三角區作為東盟自由貿易圈的補充。在各國政府的要求下,亞洲開發銀行為制定三角區的詳細計劃提供了巨額的技術幫助。這一成長三角區的經濟合作計劃包括了貿易、勞動力流動、旅游、農林漁業、能源、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在中短期內,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聯系三角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成為投資的重點。

  四、成長三角區的條件與局限性

  一個成功的成長三角區,一般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第一,經濟上的互補性,形成長三角區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參與經濟合作的各方可以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這種互補性可以來自自然或人力資源在各國的不同分布,也可以來自于各國所處的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自然或人力資源分布的差異使得參與合作各方面能獲得更好的要素配置,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入品的質量,以增加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往往表現在先進的一方具有較好的生產管理技術,較發達的融資手段以及便利的運輸通訊設施,但也往往伴隨著較高的勞動力價格和相對稀缺的土地資源。反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一方則缺少技術,缺少資金,但有著較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兩者的結合可以使參與合作的各方都從中受益。現存的幾個較成功的發展三角區內部一般都有著較大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如新加坡相對印尼、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相對中國南部。在圖們江流域的成長三角區里,則是以日本、南韓為一方,而中國北部、蒙古、北朝鮮為另一方,俄羅斯應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發展階段。相反地,幾個舉步艱難的成長三角區如東盟北三角區、東盟東三角區,其弱點正是缺乏很明顯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互補性。 第二,地理上的便利、經濟實證分析證實,不管現代運輸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貿易變得多么便利,但運輸和通訊費用仍然是各國選擇經濟合作伙伴的重要考慮之一。地理上的接近可以大大減低貨物和人員流動的時間和費用。這也就是為什么成長三角區往往總是選擇在地理上最接近的地區。例如,從新加坡到印尼的巴淡島,乘船還不用一小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更有跨海大橋相連接,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不少香港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可以早出晚歸地往返于香港和三角洲之間。 同樣重要的是,鄰近地區的人民之間往往有著文化、習俗、語言甚至宗教方面的相同性。語言、文化上的優勢給香港商人投資廣東、臺灣商人投資福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印尼的華人資本和新加坡的華人資本相結合也是推動巴淡島開發最主要的動力之一。

  第三,政府之間政策上的協調。成長三角區的成功涉及到參與國家對該地區給予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特殊的管理辦法。因此首先就需要參與國家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各國政府給成長三角區的優惠政策一般包括如下幾個重要內容:(1)貿易政策。對進出口貨物豁免或降低海關關稅與管制,使物暢其流。(2)投資政策,在外資的審批手續上給予便利,稅收上給予優惠。允許外商資本、利潤自由匯入、匯出。(3)人員流動。實現較為開放的勞動市場、勞動力可以在三角區內有條件地流動、簡化出入境手續。

  成長三角區的特點之一為同時有幾方政府參與合作,因此政策之間的協調顯得特別重要。在新矛廖三角區的建設過程中,三方政府曾多次會晤,商量解決政策上及技術上的問題,在圖們江流域成長三角區內,聯合國開發署起到了溝通各國的作用。正在籌劃中的印馬泰成長三角區中,三國國家元首已經會晤多次,政府間還成立了副總理一級的領導機構,來負責協調建設三角區的日常業務。

  第四,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吸引外資的重要場所,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成長三角區獲得成功的關鍵。而建立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生產和生活設施,是形成投資經營環境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成長三角區的籌建過程中,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投資,在我國經濟特區建設初期,國家就投資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實現“五通一平”(通航、通車、通水、通電、通電訊與平整土地),與此同時還花了大力氣建立一系列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如公共事業、商業、金融與各類服務業,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新柔廖三角區的建設中。印度尼西亞在巴淡島上開辟了大規格的巴淡工業園,圖們江流域成長三角區更是計劃以基礎設計為龍頭,包括:海港、鐵路、公路、電力通訊等一大批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第五,成長三角區的可擴展性,成長三角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可擴展性。這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三角區的間接擴展,它表現為我們所熟悉的所謂“外引內聯”,即以成長三角區為基點,聯結成員國的國內市場和國內資源,以所在國廣闊的內陸腹地為后盾,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聯結所在國的國內市場與其他成員國的市場以至于世界市場的樞紐點,反過來三角區的開發,也向內地傳遞了國際市場的經濟信息,轉移先進技術,培養人才,帶動了內地生產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通過三角區特殊政策的實施把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廣和運用到更大的范圍內,二是三角區范圍的直接擴展,在新柔廖三角區中,印尼就把它的范圍從原來的巴淡島擴展到整個廖內群島,又如南中國三角區從原來的四個經濟特區擴展到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

  要保證成長三角區有著較大的擴展潛力,從設計三角區開始就注意到,第一、三角區本身較強的內聯性。也就是說,成長三角區不應是孤立的,政府應鼓勵三角區以外的廠商到三角區內投資。第二、如條件成熟,政府應不失時機地迅速擴大三角區的實行范圍。對于許多亞洲國家來說,國際間的經濟合作、降低關稅,大規模引進外資和外國勞動力是一種新的嘗試,存在著不少風險,成長三角區提供了一個試驗場所。任何成功的經驗,都可以迅速地推廣到更大范圍內甚至整個國家去實行。而出現的任何失誤,可以把其影響限制在三角區內,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很容易被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接受。特別是在亞洲的不少國家中,正在經歷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任何過快、過大的改革措施,不但可能會引起經濟上的大起大落,甚至還會導致政治上的動蕩。成長三角區以及它所具備的擴展性,應特別適用于這些在結構改革上正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國家。

  但是,推廣成長三角區的模式也存在著如下的局限性,第一、在亞太地區能夠成為成長三角區的可選地點并不多。如上所述,經濟互補性是成長三角區的基石,可是對于大部分亞洲國家來說,他們與鄰國都處于相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上的互補性較少,相互間的競爭性卻很強。大家的比較優勢都差不多,你想出口的我也想出口,你想發展的我也想發展。例如,不少學者就對印馬泰三角區的成功性提出疑義,因為他們之間在經濟上的差別并不是很大。但也有的學者認為,成長三角區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經濟差別較小的國家之間形成的三角區不一定完全依照南中國或新柔廖三角區的模式,一國之間省與省的合作尚有很大余地,更何況是國與國之間了。內部經濟差別較小的三角區可以把重點放在吸引非成員國的投資上。第二、政治上的敏感性,由于歷史上的原因,不少國家的邊境地區有過疆界或民族沖突,很多國家還對鄰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戒備心理。更加上三角區往往涉及到三個以上的國家參與,很多問題便涉及到國家的主權、法律甚至宗教問題。任何變動都需要經過復雜的程序。政治、政策上的協調極為不易,這些都可能影響三角區的成功。第三,成長三角區的建設和發展涉及到大量的收益和費用的分攤問題。如何較合理地在成員國之間分配利益,是一個很困難的任務,成長三角區的建立還會加大成員國內部的參與合作的地區及非合作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

  五、成長三角區對中國的啟示

  大國經濟的最大特點之一是經濟的多樣化。因此,我國除應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亞太經濟合作之外,還應充分利用成長三角區這一模式,來推動我國與鄰國間的經濟合作,擴大市場。事實上,我們已經在成長三角區上先走了一步,現存的幾個三角區中,南中國三角區、圖們江流域三角區,均有我國的積極參入。但是,應該看到成長三角區在我國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三角區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廣到很多地方。第二、我們只是從經濟特區的角度來調試設計和建立南中國三角區的。而從地區經濟合作的角度來看還有很多事情可做,特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后,以及海峽兩岸關系如有重大進展,更大規模的、更全面的合作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重新考察和設計中國南部的發展規劃。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除了沿海城市和地區的高速發展之外,邊境地區的邊境貿易也有著令人矚目的成績。邊境貿易起著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但必須看到,要使邊貿有著更深入的發展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的支持,如道路、電、水等,邊境貿易很難再迅速擴大。沒有與相關國家的密切合作,邊境貿易很難進一步擴大也很難持久。與我國接鄰的各國邊境地區,往往也是該國相對落后的地區,對我國產品的需求以及能夠提供的產品也有很大局限性。因此,我們不能滿足于現有的成績,要從更高、更深的層次來重新考慮我國邊境地區的發展。成長三角區的模式,不失為深化邊貿的一個好思路。通過參與國的合作和一系列特殊政策,建立起一個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等一系列的合作關系。很顯然,如果把邊境貿易擴大成全面的經濟合作,在雙方或三方政府的支持下,很多邊境地區將會有更光明的前景。

  對于我國來說,成長三角區的模式另一層重要意義就是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別。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與此同時,沿海地區與內地的差距也進一步擴大。我國大部分邊境地區都是經濟較落后的地區。在部分地區成立成長三角區,國家投入一部分錢建基礎設施,對該地區給予優惠政策,加上鄰國的經濟影響,對推動該地區的經濟進步,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別,會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實行成長三角區的另一層意義在于它能幫助我國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目前我國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幾個發達國家,這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都經歷了一個市場分散的過程。他們都是先從北美、西歐入手,再向發展中國家市場邁進。可是各國經驗證實,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很不容易,這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具有更多的保護措施,我國與很多發展中國家處于相同的發展階段,經濟互斥性強。我國要發展的產品也正是那些國家正在開發的或準備開發的產品,經驗證明,要打進發展中國家市場,光靠傳統的貿易手段是不行的。各國往往要靠資本的輸出來帶動自己產品的輸出。如通過合資辦廠來輸出成品半成品,原料、機械設備以及技術等。可以預見,我國將來也一定要走這樣一條路,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的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和品種還都缺乏國際競爭力,產品也不容易在國外的中心城市立足。而成長三角區往往是建立在成員國經濟比較落后的邊境地區。在這些地區投資,往往可以突出我們的比較優勢,容易收到效果。另一方面,各國政府也急于發展他們的落后地區,給這些地區的政策比較靈活。這些都有助于我們較快地打開地區性的市場。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為鄰國提供我們的市場。

  原刊于《太平洋學報》1995年第2期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十大空氣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爭議
2004范堡羅航空展
杜邦不粘鍋致癌風波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美洲杯 視頻點播
環法自行車賽 亞洲杯
海巖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