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行業專題--石油業 > 正文
 
油荒變“油慌”:資源缺口初顯 體制瓶頸尤在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2日 09:04 人民網

  最近有兩條與油相關的消息值得注意:商務部正就能源服務分類與俄羅斯展開雙邊談判,7月18日中國代表團赴莫斯科;與此同時,東南亞聯盟10國及所有WTO成員的相關開放市場的談判也在進行之中,能源服務準入是其中一項內容,中國具有相對良好的石油勘探等油田服務優勢。

  7月13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公布了燃料油期貨標準合約及相關交易細則。與現有多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索愛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數期貨品種不同的是該合約漲跌停板高達5%交易保證金則相應提高為8%。

  “油荒”還是油“慌”?

  2004年5月以來國際原油市場風云變幻,原油價格一直在每桶38.60美元至41.65美元高位徘徊,6月2日WTI原油7月合約價格創下了WTI原油合約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42.38美元/桶。國際社會一片嘩然,“油荒”字眼再次紛紛突出于媒體,國際上一些專家放出危言:一旦油價突破每桶45美元,新一輪石油危機即會降臨。高油價的壓力令歐佩克當日決定討論增產方案,并提交了相關報告。消息即出,當天戲劇性的一幕上演,油價在創出42.45美元/桶的新紀錄后轟然崩塌,掉頭向下,多頭獲利者紛紛平倉出局,收盤較前日跌落達2.37美元/桶。內外夾攻的結果是歐佩克終于在6月3日的會議上通過了增產方案,決定從7月1日起增產200萬桶/日,8月份再增產50萬桶/日,此舉使得當天油價再度下挫,并產生了17.76萬手的巨額成交。6月1日和2日的大反轉改變了4月份以來的上漲趨勢,但在35.6美元附近得到較強支撐。6月30日,美國能源信息署和石油協會的庫存報告均顯示美國原油儲備意外下降。

  伴隨油價上漲,我國從2003年9月中旬開始,成品油出現供應緊張,缺貨狀況由華東地區開始,迅速蔓延到中南、華南、西南、華北地區,全國大范圍出現停止汽柴油批發、加油站無油可售或限量供應的情況。近期國際原油市場的大幅震蕩,使得緊缺進一步加劇,這無疑加重了人們“第四次石油沖擊”的心理恐慌。

  這個世界真的貧油了?

  6月下旬,《2004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首次在北京發布,其最新數據令人樂觀:世界石油總儲量為1.15萬億桶,比2002年報告的數字增長了10%。全球石油儲量在過去25年里幾乎在不斷上漲。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全球石油儲量可供生產41年。而1980年的BP年鑒公布的探明儲量按當時的開采能力僅有29年,目前全球已經生產了1980年已知儲量的80%,然而勘探的成功以及新技術的應用卻使目前的儲量比1980年增加了70%。盡管國際油價一路高企,全球石油產量仍遠遠高于石油消費量。BP集團全球能源分析部門負責人邁克爾.史密斯表示,目前可探明的全球天然氣儲量為176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報告的數字上升了13%,這一數字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由于全球各地持續的勘探活動、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天然氣液化等其他技術帶來的天然氣儲量的商業化,天然氣儲量比1980年遠遠翻了一番。就世界范圍而言,石油產量增幅遠遠高于石油需求增長,其中前者為3.8%,后者為2.1%。

  我國的一些專家也認為:從實物層面看,全球石油市場的供給是充裕的,供略大于求。即或考慮到中國以及整個亞洲的石油需求增長,世界石油生產能力仍是能夠滿足供應并且有余的。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世界石油市場上供給增長的因素要明顯多于需求增長的因素。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超過40億噸,不僅明顯超過石油可供量,而且更是遠超過了下游的實際需求。這個嚴重過剩的石油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世界石油市場上供大于求的真實格局。實際上在過去幾年中,成品油和石化產品市場上的競爭要比石油市場上的競爭激烈得多。

  但是對于中國來說,近幾年形勢顯得既緊迫又嚴峻。建設部研究中心主任陳淮分析說,過去1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幾乎翻了一番,目前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將成為影響今后全球能源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邁克爾.史密斯認為,中國石油需求增量占全球41%。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將超過50%。根據高盛公司的報告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決定了未來石油消費增長可能是驚人的,中國目前35%的石油需求靠進口滿足,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3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84%,高盛指出,這將使中國在面對中東石油供應的任何變動時,會變得更加脆弱。  可見,從世界能源分布看,目前全球范圍石油資源并不緊缺,部分地區出現的資源緊缺,如亞太地區,主要緣于石油產量一直沒有顯著增長,以及經濟增長帶動對能源需求加劇。緊缺的深層次原因還有我們舊的石化管理體制、思路與模式不適應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

  忽視市場戰略是最大的風險

  油市動蕩和油價飚漲源于日益加劇的全球范圍石油資源與石油市場的爭奪和控制。在世界能源多極化格局形成,全球能源市場結構變化的同時,其背后的期貨投機常常是操縱油價漲落的黑手。隨著國內油價的大幅上漲和需求旺盛的矛盾升溫,在追漲殺跌 、國內石油定價機制和生產能力、進出口壟斷、美元貶值、投機商興風作浪等批評之聲不絕于耳的同時,不容忽略的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對全球一體化石油市場戰略意識的缺失。現象與企業會不會買油不一定有必然聯系,卻反證了我們與市場經濟的背離。假如違背市場規律的追漲,企業卻還賺錢,這在一個機制順暢的開放市場上是不可想象的。

  集萬千關注于一身的中國石油化工三巨頭的確很辛苦。單看老總們的日程安排,為了項目頻頻斡旋于中外政要之間,更多見諸報端的是他們愈演愈烈的縱橫出擊和“跑馬圈地”。就拿國際資本市場石油板塊中頗受青睞的中海油來說,一直以來動作不斷,近期又獲得了原油國營貿易進口資格,總經理傅成玉幾個月來馬不停蹄,近日又率團赴伊朗參加博鰲亞洲能源論壇,其進軍中東的意圖不言自明。傅成玉認為:企業運作與理論分析不同,離不開特定的市場環境。面對動蕩的國際原油市場,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市場,但在國際定價機制中卻連0.1%的權重都沒有,你說了不算,你必須融入這個市場,學會按它的游戲規則做生意。對于人們詬病的同業相爭,他說,到外面拿項目,我們那是與外國公司競爭,幾家同時走出去時應該注重發揮合力,發揮各自強項。而國內競爭也應該以市場規則為先導,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職能與管理是否按市場經濟原則運轉。如果仍然按計劃經濟那套去行使職權,其低效已經是被歷史反復證明過了的。不適應市場經濟和全球一體化國際原油市場的運作規律是開放后最大的風險。面對開放的緊迫與壓力,企業著急的是如何抓住眼下的發展機遇,千方百計找更多的油氣儲量、產更多的油,爭取20年后在國際原油市場上讓國家占到更大的份額,實現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化解市場風險的關鍵是搞清楚取舍,在諸多影響發展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可以掌控,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又是我們必須適應的?同樣斥巨資,是搞大儲備?還是盡快以更高的姿態和技巧融入國際原油市場?

  破解“油荒”價格仍然是關鍵

  根據我國的入世承諾,2004年底我國將對外資開放油品零售市場,2006年底放開油品批發市場。眼下位列世界500強的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幾乎都在中國投資建廠設點,加快搶灘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面臨國內石油期貨和現貨交易啟動在即,已有多種外國勢力加入了對中國能源價格發現機制主導權的爭奪。跨國石油公司們已經不滿足于單單向中國出口石油及制品,而著眼于以金融、資本、衍生工具等手段在不斷開放、增長潛力巨大的中國國內能源消費市場中占據相當份額,進而在亞洲地區獲得能源消費增長最快帶來的長期、穩固而巨大的利益回報。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目前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總量的三成,其余均為套利者,石油期貨交易量約為現貨交易的好幾倍。相當多的對沖資金開始轉向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在全球范圍進行倒買倒賣,謀取超額利潤。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總裁張紅力認為:中國應該盡快建立并形成自己的石油報價系統和期貨市場,以對國內石油市場的供需做出真實客觀的指南,并在國際市場上通過對遠期合約不斷買進賣出,以數倍于實際需求的交易量來影響價格。同時石油戰略性儲備不但應該包括實物儲備,還應建立戰略性的期貨儲備,長期大量持倉,以此作為參與海外石油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持相同觀點,認為中國應當充分發揮消費大國的需求優勢,積極融入全球定價體系,爭取定價的參與權和調控能力,變被動承受者為積極的影響者。政府只有在建立和完善期貨市場的基礎上,建立國際級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安全保障和風險監控機制,才能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

  現有體制雖然保障了國家企業的效益和稅收,但卻較少考慮降低全社會的能源成本,降低廣大消費者的用油費用,不利于化解油“慌”,無論從近期或遠期來看都是得不償失。政府應該抓緊時間,著眼于能源企業走向市場的宏觀制度設計,拆除“籬笆”,打破壟斷,以多種方式引入能源市場競爭機制。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十大空氣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爭議
2004范堡羅航空展
杜邦不粘鍋致癌風波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美洲杯 視頻點播
環法自行車賽 亞洲杯
海巖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