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鐵軌不到一支煙長 鐵路不能承受發展之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2日 07:23 中國青年報 | ||||||||||
記者 程剛 周偉 本報北京7月21日電 鐵路不能承受中國發展之重
“你可能根本想不到,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換鐵軌———從太原換到石家莊,立刻就要回頭接著再換,不然列車的安全就保證不了。”太原鐵路分局榆次工務段職工李師傅說。20多年來,他在石家莊至太原間的這段鐵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個來回。 作為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石太線建于解放前。它的沿線,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個煤礦。通過這條鐵路線,數百億噸的煤炭運往全國各地。 半個多世紀來,這條幾經改造、老態龍鐘的鐵路線已不堪重負。“石太線彎道多,鐵軌磨損嚴重,原本設計時速是60公里,如今只有40多公里,一旦下雨,速度更慢。”太原鐵路分局總調度長聞清良說。 數據顯示,在我國現有的7.2萬公里鐵路中,有兩萬多公里修建于解放前,另外兩萬多公里則興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且至今都發揮著主干線的作用。其中,京哈、隴海和京廣、京滬的部分路段等均屬鐵路干線。 “這并非表明當時修建的鐵路質量有多高,只說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鐵路建設嚴重滯后。”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王德榮今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說。 70歲的王德榮,曾歷任國家經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總工程師、所長,以及國家計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老交通”,他還參與了我國未來20年交通規劃的有關制定工作。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鐵路里程占世界鐵路總里程6%,卻完成了世界鐵路24%的工作量。以2000年為例,鐵路每公里要承擔3026萬噸公里,是法國的7.9倍、德國的7.8倍、美國的2.7倍。我國鐵路完成貨運量、客運周轉量、運輸密度均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鐵路長度卻不到一支煙長! 鐵路運力卡著區域經濟的脖子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山西省切實感受到了鐵路運力不足之痛。 以焦炭為例,山西是目前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基地,焦炭產量占全國的40%,占全世界的七分之一,出口量達1000萬噸以上,占全世界焦炭貿易量的50%以上。 本報記者在山西省的調查顯示,自今年6月公路治超以來,山西的焦炭外運突然告急。此前,汽車嚴重超載,山西焦炭得以迅速運往全國。但全國公路統一治超使得公路運費成本大幅上揚,焦炭生產企業只能轉向鐵路運輸。 與此同時,國務院要求鐵路部門全力以赴,保證電煤、糧食和化肥等重點物資的運輸。山西省70%以上的車皮都被煤炭占用,焦炭,一下子運不出了。 運不出去的不僅僅是焦炭。即便列入“重點保證物資”清單的煤炭,也無法得到足夠的車皮。“別看煤每天有3750車,但重點煤礦也只能吃個半飽,山西煤炭企業目前只兌現了全國煤炭訂貨會上訂量的10%左右。”聞清良說。 據了解,北京鐵路局基本把所有的車皮都交由太原、大同鐵路分局用于運輸重點物資,但由于缺口太大,根本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具體缺多少車皮,沒人知道。可以說,只要鐵路有車皮,肯定就有貨物裝。”聞清良說。 運力緊張,甚至波及了鐵路職工的福利。今年4月,大秦線甚至停開職工上下班乘坐的通勤火車,拿出來運煤。 “目前,北京鐵路局干線利用率全部達到100%,石太線甚至在超負荷運轉。”北京鐵路局副局長尹長明說。 這種情況在全國各主要干線普遍存在。京廣、京滬、京哈、隴海這四條中國最重要的鐵路主干線目前的利用率全都是100%!“應該說,連續五次大提速后,鐵路的潛力已經基本被挖掘殆盡,處于超飽和狀態。”鐵道部副部長胡亞東說。 “去年來,鐵路運力緊張已經不折不扣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黃民今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2003年之前,鐵路運力緊張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還只是被溫和地稱之為“制約”。 鐵路窘境在于融資渠道單一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鐵路運力緊張直接源于鐵路建設的嚴重投入不足。 統計顯示,每年投入到鐵路建設的資金總共只有不到600億元人民幣。與之對比鮮明的是,我國每年在公路建設上的投資高達近3000億元。 1997年至2002年5年間,公路投資額達1.4萬多億元,鐵路則不足3000億元。2002年,公路一年的投資額超過鐵路近5年投資額的總和。鐵路與公路為何在投入上顯現出如此巨大的反差?“主要緣于落后的鐵路投融資體制。”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董焰說。 據介紹,目前我國鐵路建設資金主要來源包括,提高鐵路運費的鐵路建設基金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此外,還包括少量的鐵路系統自籌資金、企業債券和地方政府投入。 “這意味著,目前屬壟斷性質的鐵路建設只能依靠政府投入。”王德榮說。專項鐵路建設基金不足,指望中央財政加大投入也不現實。國家每年新增財政收入不到3000億元,但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中央財政根本無力繼續擴大對鐵路建設的投入。 與之相反,公路建設早早走出了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舊體制。王德榮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初之前,國家集中財力建設鐵路。相形之下,公路、民航、水運和管道等交通建設則顯得較為滯后,種種弊端不斷暴露,迫使國家不得不考慮調整交通運輸結構。 當時在國家經委任職的王德榮牽頭向國務院遞交一份報告建議,“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被確定為公路新投融資體制的基本原則。 “具體講,就是建議開征車輛購置稅用于修建公路的專項資金;各地政府可征收過路費和過橋費用于地方公路建設;收取的養路費則用于公路的日常養護和建設。”王德榮解釋說。 更關鍵的是,公路產權關系清晰,這保證了各投資主體的收益預期。董焰認為,正是初步建成的開放的公路投融資體制,極大地調動起了包括地方政府、外資和民間資本在內的各個投資主體的積極性。 與公路開放的投融資體制相比,處于壟斷地位的鐵路,至今仍停留在依靠行政手段分配投資資源的舊有軌道上。 王德榮介紹,西方發達國家在交通運輸上投入一般占GDP的3.5%到3.8%。而我國1988年前這一比例僅為1.4%,上世紀90年代才上升至2%以上。1997年后出于拉動投資需求的考慮,這一比例才達到接近4%的正常水平。 “鐵路建設投入欠賬太多。”王德榮認為,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投資規模比例不變,我國至少需再奮斗15年,方能滿足對鐵路運輸的基本需求。 “鐵路運輸能力不足,政府必然動用行政手段來干預運什么和怎么運,這就直接導致了鐵路運價長期處于被扭曲的狀態。”王德榮認為,這正是鐵路放著附加值更高的焦炭、鋼材等不運,而必須運送收益更低的煤炭的根本原因。 王德榮認為,引入更多的市場投資主體則可較好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方面可擴大資金總盤子,另一方面,追求利潤的天然沖動,可保證投資能及時投入到運力短缺的地方。董焰持有同樣的看法。 據悉,7月20日,鐵道部部長辦公會傳達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我國將加大鐵路建設投入,有望在明年迎來鐵路建設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