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東方企業家》2004 > 正文
 
中國民企的痛苦轉型 “新中國制造”呼之欲出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9日 18:13 《東方企業家》雜志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制造業已經有相當多的積累,在一些領域,“中國制造”已居世界第一。大批廉價、合格、源源不斷可補充的產業工程師和產業工人也被培養起來。

  如今,國際企業非常看好中國概念,他們開始歡迎中國企業去控股或收購,愿意用這樣的形式,來分享中國的低成本、大市場、高成長。

千件數碼產品1元熱拍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哪里可以免費發短信?

  中國政府也有推動制造業轉型的動力和決心,其動力來自于中國外匯儲備日益攀高,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促使國家鼓勵國內企業適當地利用外匯踏上海外發展之路。國家發改委、國家進出口銀行去年5月發出相關通知,要求建立境外投資信貸支持機制,境外投資專項貸款可享受出口信貸優惠利率,以支持和鼓勵中國企業向海外投資發展。

  “新中國制造”已呼之欲出,要從前20年的以市場換普通技術,逐步進化到以“市場+資金”來換取對國外企業的控股權。

  制造大國需升級為制造強國

  中國近幾年充滿發展機遇。城市化的進程可能會持續15-20年,與此有關的產業,包括房地產、市政配套建設、交通網線建設,在十多年內都是朝陽產業。同時,國際制造業全面加速向中國轉移,與制造業轉移有關的產業,也會有突飛猛進的成長,如物流、能源、原材料以及裝備制造、服務業等。

  與制造業轉移有關的產業,也會有突飛猛進的成長。

  機遇令人振奮,問題卻不能回避。盡管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中國有制造大企業,但還缺乏強勢制造企業。據統計,2002年中國制造業產值為1.27萬億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11.5%,日本的20%。2003年中國行業的領頭羊,如一汽營收152億美元,是美國通用汽車的4.1%;海爾營收42億美元,是德國西門子的5.5%;寶鋼營收189億美元,是日本鋼鐵的60%。

  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上一比,差距太大了。一方面我們應該為制造業在向中國轉移歡呼,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正視:到目前為止中國制造業還很落后。

  中國經濟的崛起有賴于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企業的崛起,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決定了中國未來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因此,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制造業強勢企業,應該是中國政府和企業共同面對的嚴肅問題。

  民企的痛苦轉型

  “中國民企的全球化修煉”,意味著中國民營企業在未來的發展歷程中,將經歷痛苦的轉型:

  其一是文化轉型:從高效靈活然而稍帶私密的運作文化,轉型為透明化運作。最近,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都面臨社會的信用拷問,對此民企不能感情用事,而應理智地思考如何實現全透明運作,盡量減少外界對民營企業的不了解;

  其二是治理轉型:從家族治理、準家族治理轉型到職業經理人與創業團隊和諧相處,中國人才與國際人才相互融合。準家族治理指的是雖不以血緣,但以學歷來源、地域來源等決定企業內部的治理方式。民營企業惟有跨出創業團隊的小圈子,企業輝煌長久的未來才有堅實的保障;

  其三是學會分享:從獨占利益、獨家決策轉型到學會與人分享,分擔投資風險,接受私募、上市、引進國外戰略投資等一系列的合作方式。與人合作不僅是引入資金,還應包括引進投資者的決策理念,毫無保留地與人分享自己的盈利能力;

  其四是部分企業可能面臨痛苦的產業轉型:關于產業轉型,其實就是知進退,可能大多數民企都應好好審視自己的企業、產業是否真的有全球競爭力,要敢于放棄未來沒有競爭力的產業。

  揚棄"低成本優勢"的思維

  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低成本。應當承認,低成本仍是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殺手锏。如溫州打火機靠0.50元人民幣的低成本,搶占了80%的世界市場,擠垮了曾是世界三大打火機生產基地的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的80個廠家。

  因此,低成本競爭至今仍是中國企業的看家本領,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很大優勢。中國企業界和理論界不要輕言放棄低成本競爭力。

  但也應看到低成本的優勢正遭遇嚴峻挑戰。眾多國際企業的本土化生產正在逐步抵消國內企業的成本優勢,并進一步擠壓國內市場,留給本土制造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不僅如此,低成本型的競爭對手正紛紛崛起,包括亞洲的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美洲的墨西哥,歐洲的土耳其等。這一局面迫使我們必須走出那種自我感覺良好、覺得競爭遠在天邊的幻覺,要以創新的思維,重新思考本土制造企業的生存發展戰略。

  反向收購融合中西優勢

  新中國制造就是要從前20年以市場換普通技術,逐步進化到以市場換股權。用市場+資金,來換取對國外企業的控股權。新中國制造的核心是:反向收購。

  通過反向收購,控股國際同行的小巨人企業,獲取品牌、獲取核心技術、獲取全球分銷通道、獲取國際化人才。利用本土遠低于國際的勞動力成本、接近國際企業的勞動效率,發揮中國行業成龍配套的制造、加工優勢,然后用國際品牌,以國際價格,通過全球網絡銷售出去。

  以TCL為例,它用820萬歐元收購了德國著名家電企業施耐德,承接了它的百年品牌積累和完善的銷售網絡,繞過了歐盟的層層技術壁壘,迅速進入歐洲市場。

  “新中國制造”有效融合東西方企業的互補經營優勢,是中國制造企業登頂世界強勢企業的切實可行的戰略,也是新一輪工業發展的積極、主流的方向,將給中國制造業升級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張敏整理)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中國制造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法文化年精彩紛呈
2003年審計報告
聚焦航班延誤補償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歐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國治理超限超載行動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青少年教育 網絡媽媽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