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騙子暗流上海系列報道之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7日 21:28 上海僑報 | ||||||||||
臺灣騙子:獨吃自家人 本報記者 韓斌/報道 “我是臺南來的,在施工時發現了一批古董,看在同鄉的份上便宜點讓給你?”
這是臺商周先生第二次接到老鄉打來的電話。周先生從事房地產開發,11年前來到上海創業,自稱被無數臺灣同鄉“詐”過。對于推銷古董的臺灣同鄉,周先生評價道:“電話騙局是他們的新招。”這正好迎合了上海警方破獲的“57人團伙案”的招數。 事實上,臺商登“陸”20年,臺灣騙子也來了20年。只是“詐騙”手法在不斷地變化,“詐騙人”也在不斷地更替。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創業失敗的臺商,逐漸走上這樣的路:臺商-臺干-臺流-臺騙。就像當年“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一樣,臺灣人在大陸行騙最容易得手的還是同鄉。周先生套用一句上海話來形容,叫做:“獨吃自家人”。 慣用“假姓名”的臺商 如果收到臺灣同鄉的名片,很多老臺商都會留個心眼。因為臺灣人到大陸用“假身份”和“假名字”并不是稀罕事。記者通過上海當地臺商介紹,就聽說了這樣一位臺灣人“張震德”。 1999年,“張震德”來到上海從事外貿生意。當時,外商獨資外貿公司屬于禁止類項目,他通過“掛人頭”方式成立了公司,在名片上一律采用假名字。 “張震德”向熟識的同鄉推薦稱,只要交納保證金,就可免費領料組裝,而他回收產品幫助出口。一些沒有外貿出口資格的臺商,都認為是外銷出口的商機,紛紛與“張震德”合作。當臺商交了保證金領料組裝完產品送交時,“張震德”就以組裝不合格為由拒絕回收,臺商交納的保證金就落入他的手中。當年張通過這一方法騙取了上千萬臺幣,警方卻無從找到此人。 另一個使用假姓名的臺商,在114查號臺上用假公司名稱注冊了電話,然后與同鄉做生意。受害臺商致電114時發現確有其公司,便信以為真。最后,被騙了100多萬元人民幣的貨物。 “用假名是常有的事,一般姓氏都是真的,名字換了。”臺灣臺維餐飲管理集團華東區市場總監甘葡生說,“我估計在大陸20個臺灣人中肯定有1個用假名,1/4人都是所謂的‘臺流’。” 上海御誠律師事務所首席顧問謝宗明認為,很多臺資企業都是用當地人名字注冊的“人頭公司”,使用假名字的臺商可以規避一些法律制裁。 慣用伎倆:招商 6月25日,記者收到上海太平洋百貨公司總經理江慶能傳來的澄清函,稱:“近日傳出新疆烏魯木齊、浙江嘉興、山東煙臺有所謂‘太平洋百貨’開設新店,招商活動頻繁。前幾日更有煙臺九隆廣場與‘煙臺太平洋百貨’聯袂抵滬,開始正式進行招商宣傳......以上所謂‘太平洋百貨’并非目前我們預計的開發計劃,其招商與管理亦與我們無任何關系……。” 江慶能表示,九隆廣場商業城總經理王志中只是于1995年擔任臺灣太平洋SOGO百貨臺北店企劃課社員,1998年底正式離職。 此后,記者致電煙臺九隆廣場商業城,總機傳來“太平洋百貨歡迎您”。幾經周折,王志中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我們是帶領“太平洋”的商業運營團隊,經營山東第一家太平洋式百貨店,希望用太平洋的模式吸引大客戶進入廣場。“我們不是盜用太平洋的招牌,招商臺灣是主攻方向”。 根據記者了解,煙臺九隆廣場商業城一些客戶來自臺灣,但他們并不了解真實情況。 事實上,臺灣人在大陸利用兩岸資訊不通暢,回臺招商的騙局很多。特別是商業項目和開發區招商。 臺干如何淘空公司 臺干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臺灣總公司的老板都稱他們為“封疆大吏”。德安咨詢有限公司協理周德斌認為,老板既要賦予臺干一定的權利,也要注意制衡臺干的權利,特別是對于分公司財務賬本的監控。 臺商陳永興就是一個被臺干“陷害”的老板,公司原先的華東區總監現在已是自己生意上最大的對手。陳痛苦地表示:“他是我一手帶出來的。” 2004年,在臺灣陳永興第一次發現公司的業務狀況急速下降。他質問親自任命的總監,但是對方以種種理由搪塞。此后,陳通過咨詢公司調查對手公司,發現這家公司是自己總監在毛里求斯注冊的境外公司。這讓他極度失望。面對現實版“無間道”,陳只恨當初放權過多。 其實,陳永興這樣的倒霉臺商還是幸運的。有些臺商的遭遇更是慘不忍睹。上海永城泵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田仁淼返回臺灣后,被臺干出賣,警方差點以假的“保稅材料串用”材料逮捕他。向記者討論此事時田依然驚恐未定。 周德斌告訴記者,臺干淘空公司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第一,通過注冊同類公司轉移業務;第二,與公司財務部門串通淘空公司;第三,向客戶公司吃回扣。 周德斌說:“臺干是很大的不穩定因素,臺灣人騙臺灣人是常有的事情。” 新聞鏈接 臺灣島成世界“欺詐之島” 本報記者 張遠方/報道 事實上,臺灣騙子的花樣早就層出不窮,已經到了嚴重影響社會人心的地步,臺灣人就曾自嘲應該“正名”為“欺詐之島”。 不但一般“升斗小民”在日常生活中被騙,連“達官貴人”也成為欺詐事件的受害者,新任“內政部長”蘇嘉全剛上任就發生親人接到詐騙集團恐嚇電話的事件,“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家里的電話也被詐騙集團盜用。 詐騙集團的詐騙手法不斷翻新,一般慣用伎倆是通過電話或手機簡訊,通知民眾退稅、退費或中獎,要求他們到提款機,按照指示輸入一連串密碼和賬號,然后從中把受害者戶頭里存款盜取一空。 公司行號對于客戶資料保管不周,也幫助了欺詐集團行騙。臺灣警方最近意外發現,一些大型銀行、電訊公司、百貨公司的客戶資料大量外泄。在臺灣警方對一個專門販賣客戶個人資料公司的突擊行動中,竟然查獲1500多萬筆客戶資料,更叫人震驚的是不少政要,包括“行政院長”、“司法院長”、“中央研究院長”、“總統府秘書長”、“法務部長”的個人資料也在其中。政治人物平日言而無信,成為詐騙事件的受害者,充滿反諷意味。 據當地消費者基金會的統計數據,今年頭3個月,平均每個月發生3300多件欺詐案件,平均每天發生111件,但是破案率不到21%,公共權力已經受到嚴重挑戰。根據“警政署”公布的資料,詐騙集團在今年1月騙取的總金額超過新臺幣6億元。 東森電視臺4月進行的民調發現,超過60%的民眾曾經接到過詐騙集團的信件或手機簡訊,民眾平均因受騙而損失的錢財為6.5萬元新臺幣。如果以1.4%受訪者承認被騙破財來估算,臺灣民眾因為詐騙集團損失近150億元新臺幣。 臺灣“刑事局長”侯友宜曾說,詐騙集團在兩岸各有數十個集團,每個集團至少10人,換言之,臺灣集團性騙子至少有上千人。 鑒于情況嚴重,而且有惡化之勢,“法務部長”陳定南在“立法院”宣布,2004年是“反欺詐行動年”,“檢察署”將成立“查緝電話詐欺恐嚇督導小組”。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