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負增長引發民企倒春寒 宏觀調控板子過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6日 10:1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莫菲 上海報道 全國過熱的民營企業投資欲望突然冷卻。
6月10日,央行發布的5月金融運行形勢報告表明,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長偏快的態勢明顯減緩,當月人民幣新增貸款1132億元,同比少增1404億元。 在所有信貸數據中,金融機構向民營企業貸款的數據更是描繪出一條清晰的、急速下落的曲線。 今年3月份,金融機構私營企業及個體新增人民幣貸款79.9億元,4月份驟降為29.73億,5月份為-7.37億,竟呈現自去年元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數據源自中國經濟信息網)。 “相比國企,各家銀行對民營企業的總體政策是只收不貸,”深圳某銀行行長告訴記者,“看來,這勢頭到今年年底前不會有太大變化。” 沒有人能預料民企貸款的負增長將會出現怎樣的結局和連鎖效應,面對全國上萬家民營企業家的手足無措,宏觀調控的板子是否會過重地落到民營企業的身上? “倒春寒” 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限制進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這些話語牢牢地銘刻在中國民營企業家心中。 但,“不僅僅是有點冷。”民營企業家們認為。 “宏觀調控之下,銀行天天在逼債,”6月19日,在民營企業與資本市場國際論壇上,某嘉賓述說著一位民營企業家朋友的不幸,“現在他把廠房打對折抵押給其他人來籌集資金,可還是沒人愿意幫一把。” 或許,這家民企的窘境并非個案。 自2004年4月,國務院下令嚴格控制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汽車五大行業,且嚴把信貸投放之后,不少民營企業的新增貸款就此急剎車。 “銀根緊縮肯定會引起連鎖反應。”江蘇省工商聯某工作人員這樣闡述。 事實的確如此,調控已遠遠超出了五大限制行業的范圍,對民營企業貸款的緊縮幾乎波及大多數行業。 于是,危機正在加劇。 這場自1994年以來民營企業最大的危機也在煎熬著民營資本高達99%的溫州。 據溫州市人民銀行統計,5月新增本外幣貸款2.24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8.47億元。 而2.24億元的數字,在以往還不到一家銀行一個月的放貸額度。 如果平均下來,包括溫州所有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當地金融機構,每家的新增貸款額度只有1000多萬元。相對于溫州的13.64萬家中小企業,這點錢無異于杯水車薪。 浙江東甌律師事務所邵和疇律師表示,“不少民營在上次貸款到期之后不能再獲得貸款,項目不錯的也只能得到申請額的一部分貸款。”他擔任溫州多家民營企業法律顧問。 幸運的是,溫州擁有較為發達的民間借貸市場。眾多無法從銀行獲得資金的民營企業紛紛把期盼轉向民間借貸。 據溫州市人民銀行、溫州銀監分局監測統計顯示,民間借貸5月平均利率已高達9.580‰?年利率11.5%?,創下了2003年1月以來的最高點。 “現在,4000多億的民間借貸資金存量,像接力棒一樣,基本可以支持溫州當地民營的資金運轉。”邵和疇介紹。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民企都有這樣的運氣,不少民營企業頂著壓力、想方設法地尋找資金。 據悉,已有一些海外資本開始“變通”流向中國,以高利貸方式為民企提供資金。 “項目已經投下去一半后銀行不給貸款,坐以待斃的等死不如借高利貸資金找死,”一些民營企業認為,“傾斜的政策使我們膽戰心寒,還是老老實實地不要做大。” 兒女有錯父母有責 上述這位民營企業家的擔憂不無道理。 據統計,對工業增加值貢獻率不到30%的國有企業占用了70%以上的銀行信貸,相反民營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力現在已經超過了60%,但民營企業從銀行獲得了的貸款比例遠遠不到1/3。 換言之,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宏觀調控中,國有企業仍是受銀行信貸扶持的主體。 有未經證實的消息說,目前國家四大銀行只支持國內八家國有鋼鐵企業,對民營鋼鐵企業采用的手段是只收不貸。 北京某銀行行長也向記者證實,該支行對大型國有企業信貸的政策基本沒變。 5月,在全國工商聯九屆四次常委會上,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曾表示:“作為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對本輪的宏觀調控應該充滿信心,但要強調公平。” 這番話幾乎說出了所有民營企業家的心聲。 原本為了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執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其客觀效果卻是把扳子打在民企身上,使他們受到極大傷害。 西安海星集團董事局主席、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榮海認為:“換個角度看,在宏觀調控中,民企相比國有企業受到沖擊大客觀上是必然的。” 他表示,從體制上分析,民營企業的投資欲望與干事業的熱情遠遠高于國有企業。 那么,2003年上半年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政策的鼓勵下,民營企業貸款速度加快,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爭著給貸款。有錢又有投資沖動的民營企業家們當然會大規模地,甚至有些盲目地投資。 兒女有錯、父母有責。 專家表示,“一頭是民營企業投資過熱,而另一頭熱的是地方政府與銀行。如果沒有地方政府與銀行的積極參與,民營企業可能不會出現如今的局面,因此,這輪經濟過熱的過錯不該由民營企業一方承擔。” 而某銀行行長道出了他們的想法:“德隆事件、鐵本事件,包括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騙貸又惡意逃債的行為已經給了銀行極大的教訓,貸給民營企業,一旦出現壞帳,信貸人員很可能被懷疑受賄,因此,背負的責任與處罰會比國有企業壞帳要大得多。” 銀行的擔心與無奈似乎很有道理,但一些學者指出了更深層次的原因。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趙曉認為,“其實,無論是1994年,還是現在的宏觀調控,受打擊最大的是民企。原因是政府需要對國有企業負責,國有企業經營不好國家必須承擔一切責任,而民營企業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張曙光也表示類似看法:“關鍵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建設職能過大,國有經濟龐大,政府成為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再加上官員考核制度的扭曲,往往是市場未熱,地方先熱。調控前,各地爭先恐后上項目,調控中,政府要保國有部門,于是不得不卡死民營企業。” 宏觀面的從緊何時緩解不得而知,但民營企業限入行業的范圍仍在不斷地擴大。 日前,在中國民營企業權益保護論壇上,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顧強處長說,民間投資在近30個領域面臨“限進”障礙,包括保險、證券、通信、石化、電力,包括汽車等。 反思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曹玉書表示,連續三個月的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但任何一貼猛藥都有副作用。 榮海認為:“宏觀調控是為了禁止重復建設、運行低下項目,但這項政策也可能把運行比較好、只是暫時受到資金壓力的企業搞垮,這不是宏觀調控的原意,同時也會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民營企業家們有著共同的心聲:希望政府包括銀監會對這類企業的貸款能夠有所松動,通過衡量與評估企業資產的整體情況,來善意考慮是否可以繼續信貸支持,而不要一刀切,強行采取清盤措施。 迫于壓力,不少民營企業已不得不快速調整槍頭,重新制定投資戰略,以謀求公司的生存。 “該賣的賣掉,該淡出的淡出,只留下建材與金融,單憑這兩項,我們也能在2008年進入世界500強。”東方集團董事長張宏偉在這輪宏觀調控下,放棄了辛苦開拓的六大板塊發展計劃。 據悉,西安海星集團也逐步退出IT行業而轉投高速公路與農業;此外,東方希望集團劉永行電解鋁的項目也在不斷的“瘦身”,產能擴張計劃宣布無限期推遲。 根據國務院有關政策,這輪宏觀從緊至少會持續到2004年第三季度。 面臨未來苦苦難挨的數月,榮海表示:“應該認識到,這輪調控對民營企業的理性發展有好處。” 他建議,首先,我們要冷靜思考民營企業可以搞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認識到符合產業政策最終是符合市場發展,因此,即使沒有宏觀政策控制投資,但資金盲目投下去,也會遭到市場無情的打擊,未來可能血本無歸;第三,控制好現金流,壓制好投資欲望,使現金適當寬裕,這樣企業家可以過輕松日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曾表示,冷也是政府部門批出來的,熱也是政府部門批出來的,過熱了還要通過加強審批來抑制過熱,其結果,我們搞市場經濟這么多年,有關部門的審批權限不是被削弱,反而不斷得到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