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頭之上的民營經濟--從“中瑞現象”試論走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7日 15:13 新浪財經 | |||||||||
上海方策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民營經濟發展研究課題組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中堅力量。最近,溫州九家民營企業組成中國首家民營財團,并以“自我創新、自我變革為旗幟”探索溫州模式的變革之路,被稱為“中瑞現象”。長期以來,溫州民營經濟在我國民營經濟發展中一直處于非常突出的地位,民營財團的成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一、民營經濟是動態的經濟形態,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的變遷而不斷調整邊界條件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特殊的概念,對民營經濟這一概念的界定必須結合我國經濟改革歷史進程以及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一般意義上,對民營經濟的“民”認識需要與對“官”的認識相對應的,這一特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對經濟制度的影響,但同時也賦予“民營”一個動態的認識空間。我國對于民營經濟沒有權威的定義,學者們對此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按照所有制形式來區分,有的是按照經營形式來界定。然而,由于民營經濟具體內涵的動態性,對民營經濟有必要強調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來認識。 改革開放以后,民營經濟的發展呈現了一定的階段性,而這種階段性的出現既與民營經濟自身的發展有關,也與人們對民營經濟認識深入與變化有關。正是在民營經濟自身的發展之中,在人們的觀念不斷的突破之中,我國對民營經濟的政策及相關經濟制度進行了持續的調整。以相關經濟制度的變遷為依據,我們認為,我國民營經濟具體內涵的界定應該分成三個階段,而民營經濟的外延可以泛指除國有經濟和外資經濟之外的所有經濟形態。通常指的民營經濟應是其內涵的定義,而不是外延概念。民營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是所有民營企業和私人資產的總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概念。 這種階段性可以集中從我國對民營經濟的分類變化上看出,經濟形態的分類往往與國家的經濟政策變化有關,通過對國家相關政策性文獻及《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條目和國家企業調查總隊研究的分析,可以基本確定三個發展階段 。 1、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到9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是在改革開放的政策指引下,民營經濟的起步發展時期。《中國統計年鑒》把這一階段的經濟類型分成國有工業、集體工業、城鄉個體工業和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四大類。由于當時經濟基礎薄弱,思想觀念也沒有解放,城鄉個體經濟的規模都比較小,到1994年時,城鄉個體經濟的總產值達到最大,占工業總產值的10%。在此階段,集體經濟仍然是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民營經濟的主體就是城鄉個體經濟(包含私營經濟)。 2、第二階段——90年代中期到末期。這一階段的最大變化是集體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集體經濟的改革率先突破“禁區”,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蘇南經濟模式”開始大規模的進行企業改制工作,改制后的集體經濟基本都變成了民營,成為民營經濟的一部分。港澳臺經濟雖然屬于中國,但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歷史背景,并且其規模特別龐大,和我國大陸的民營經濟不在一個起點上,因此,不應當把港澳臺經濟作為我國的民營經濟。而對于外資經濟,并不為中國所有,更不應當作民營經濟看待。結合《中國統計年鑒》的劃分,第二階段的民營經濟形態可以概括為:集體企業、個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3、第三階段——2000年以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民營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民營企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開始統計總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國有和非國有工業企業,而對于總產值在500萬元以下的個體工商戶和和大量小型私營企業的統計數據則主要依靠樣本企業的推斷,統計年鑒中的數據也相應作了調整。此階段的民營經濟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總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各類型非國有企業成為進入國家經濟統計范圍的主體,按注冊類型分為: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集體聯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其它企業,不包括港澳臺企業和外資企業。 雖然上述階段的劃分主要從形態上的分類出發進行的,但可以體現民營企業自身發展的階段特征和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地位的變遷。為此,需要進一步結合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來探討民營經濟的發展特征。 二、民營經濟經歷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1、民營經濟創造的產值呈階段性快速增長態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進行,民營經濟總產值近年來一直呈快速發展態勢,1985年時的總產值只有179.8億元,但到了2002年總產值已經達到了61223億元,是1985年時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長近20倍。表1列舉了1985年—2002年的民營經濟總產值、全部工業總產值和民營經濟總產值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由于對民營經濟概念的理解不同,所得出的數據和結論也會有所不同 。 表1:民營經濟歷年的工業總產值及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例 單位:億元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民營經濟總產值 179.8 308.5 502.4 790.5 1057.7 1290.3 1609.1 2506.8 4402.1 全國工業總產值 9716 11194 13813 18224 22017 23924 26625 34599 48402 民營經濟所占比例 1.85% 2.75% 3.64% 4.34% 4.80% 5.39% 6.04% 7.25% 9.09%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民營經濟總產值 8853.2 63425 74536 89681 102634 112771 42298 51192 61223 全國工業總產值 70176 91894 99595 113733 119048 126111 85674 95449 110776 民營經濟所占比例 12.60% 69% 74.80% 78.80% 86.20% 89.40% 49.30% 53.60% 55.30%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圖1: 民營經濟總產值變化趨勢圖 從圖1可以看出,民營經濟的總產值在1985—1994比較平穩,變化的幅度不大;但從1995年開始,民營經濟的總產值就呈快速發展的態勢,總產值大大高于以前年份;到2000年時又到了一個新的平臺(主要是因為此階段只統計了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并繼續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圖1明顯反映出了民營經濟的三個發展時期,這也與在不同的時期對民營經濟不同概念的界定使得統計口徑不一致有關,但可以看出,民營經濟在不同的時期對社會的貢獻作用也不同,民營經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是與時俱進,越來越重要的。 2、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發揮了核心作用 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就業一直是緊迫而又困難的問題,增加就業對于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政府一直千方百計出臺各種政策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由于國有企業的戰略重組,大量職工下崗或失業,而每年又新增很多的就業人口,這就給民營企業的發展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意義,即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解決社會的就業難題。事實上,民營企業已經承擔起了這一責任,廣義范疇的民營經濟已經解決了3.09億人的就業問題,占全社會總就業人口的42%。表2和圖2表示了我國民營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及在社會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表2:民營經濟歷年的從業人員數量及占社會總就業人口的比例 單位:萬人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民營經濟從業人員 450.1 483.1 568.8 659.3 648.2 670.5 759.5 837.9 1115.7 總就業人口 49873 51282 52783 54334 55329 64749 65491 66152 66808 民營從業人員所占比例 0.90% 0.94% 1.08% 1.21% 1.17% 1.04% 1.16% 1.27% 1.67%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民營經濟從業人員 1557.4 21949 23124 23235 23402 23892 23137 23373 24390 總就業人口 67455 68065 68950 69820 70637 71394 72085 73025 73740 民營從業人員所占比例 2.31% 32.25% 33.54% 33.28% 33.13% 33.46% 32.09% 32.01% 33.08%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圖2: 民營經濟從業人員數量變化趨勢圖 從表2和圖2可以看出,民營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一直呈增長的趨勢,其占社會總就業人口的比例也同步增長;從1985年-2002年,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從450萬人增加到24390萬人,增長了53.2倍,年均增長3.1倍;這個數據比民營經濟總產值年均20倍的增長率小了很多,這說明民營企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資本和技術所發揮的貢獻作用大大快于用工增長的貢獻作用。 從1985年到1994年是一個較低平臺的階段,但到了1995年,立即躍升到一個較高的增長平臺;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沒有明顯的區分,這說明,雖然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但到了2000年以后,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已成為民營經濟就業的主要渠道。但從表1和圖1所反映的信息來看,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產值還不能完全反映民營經濟的主要力量(因為這一階段的增長是從一個新的下降平臺開始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民營經濟的單位個體規模還比較小,還存在“小”和“散”的特征,眾多規模偏小的民營企業還在民營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3、民營企業數量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規模以上的企業數量已占六成 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的數量也在發生在變化,表3和圖3列舉了民營企業數量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數量的比例趨勢圖。 表3:近年來的民營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量的比例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民營企業占全國總戶數的比例 0.984 0.987 0.989 0.994 0.995 0.569 0.618 0.65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圖3:民營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量的比例趨勢圖 從表3和圖3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數量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處在逐步上升的趨勢,1995-1999年,統計的數字是按照所有的民營企業數量來計算,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比例幾乎接近100%。2000年以后是按照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民營工業企業數量來計算,所以是在一個下降的平臺開始的,但其增長態勢迅速。 三、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及其分析 上述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及其在國家社會與經濟改革中地位的分析表明,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系的支撐力量,在社會與經濟變革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將民營經濟放在我國宏觀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視角來看,我國的民營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需要關注,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經濟學分析,從而為未來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1、資本、技術大大超過了勞動力供給的貢獻 哈多模型和索洛模型的長期經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勞動力、資本、技術進步。勞動力的供給、資本的積累、技術進步要協調發展,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期,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主要驅動力可能有所不同。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國民營經濟自1985以來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倍,相比之下,就業人員年均增長僅3.1倍,經濟產出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勞動力的投入。這說明,勞動力在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中已經不處于重要地位,而資本和技術進步上升到主導地位。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國的民營企業已經度過了“原始積累期”,已開始重視技術的進步與創新,許多大型的民營企業在技術方面已經具備初步的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資本對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但資金的瓶頸現象已經顯現出來,沒有適當的資金支持,將會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應當拓寬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放松對民營企業的資金限制,金融企業應把資金向民營企業傾斜,使民營企業得到正常的發展資金,把資金配置到更能發揮效率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把資金投給國有經濟。 2、通過產權改革組建民營企業集團,減少交易成本,形成規模效應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數據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于統計口徑的差異所致。經計算分析,在第二階段,民營企業數量占全國總數量的比例平均為99.01%,而其創造的產值卻只占80.49%,這說明,此階段的民營企業數量已經很大,但其規模卻還比較小。在第三階段,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數量在全國所占的平均比例為61.45%,而其創造的產值卻僅為53%,這也說明,上規模的民營企業還比較少,其所創造的產值還不能占絕對地位,還存在大量較小的規模以上民營企業。但圖2的民營企業就業曲線顯示,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卻是增加就業的主渠道,雖然第三階段沒有計算小規模的企業就業人員,但就業人員數量仍在保持增長趨勢。因此,規模以上的民營企業應是今后發展的方向,但目前規模以上的企業數量和發展規模還有待提高。 根據產權制度和交易成本理論,產權制度安排是交易的基本前提,合理的產權安排能夠減少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否則,就會形成無效的競爭,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增大社會成本。產品究竟是在企業內部生產還是在市場上購買,取決于交易發生的成本,如果生產的成本較低,就應當在企業內部生產。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企業的“規模效應”理念逐漸超過“小而靈活”的經營理念而占據上風,民營企業家都傾向于打造大型企業,于是民營企業集團應運而生。通過組建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可以形成規模效應、減少交易成本、增加競爭優勢。同時,在產權方面克服封閉性、非流動性的弊端,產權既要走出去、更要引進來,通過多元化的產權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和產業投資者,積極擴大企業規模,組建規模型的、上下游產業鏈接的民營企業集團,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四、產權多元化、企業公眾化、管理科學化是我國民營企業今后發展的方向 顯然,從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民營經濟的發展得益于對效率的不斷追求,一方面通過不斷提升其技術與資本的含量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制度變革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產權制度改革與管理改革也是其發展的基本動力。這一經驗對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也至關重要,民營經濟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必將在產權、組織及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刻轉型,以提高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應有的地位。 集團化、多元化。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民營企業通過投資、收購、合并、控股、參股等運作方式,已經形成了2000多個企業集團,出現了聯想、希望、用友、橫店、正泰、萬向等知名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集團化經營使企業進入了多元發展領域,合理規避風險,形成規模化優勢,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拓展了企業的知名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民營企業未來的集團化將立足國內,在注重專業化的核心競爭優勢的前提下,向著多元化、國際化發展。 企業公眾化。民營企業的公眾化是產權制度變革的結果,民營企業逐漸認識到,通過吸收各方資本的加盟,通過產權的多元化,可以克服民營企業的制度缺陷,加強公司治理,充分利用全社會甚至全球的資源為自己的發展服務。我國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的速度近年明顯加快,目前在滬深兩市中已占約20%的份額。民營企業除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還活躍在香港、紐約、NASDAQ、新加坡等海外資本市場,目前在海外上市的民營企業已有上百家,出現了像網易、搜狐、新浪、UT斯達康等知名企業。通過上市,民營企業獲得了發展資金,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實現了產權的變革,強化了公司治理,在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熟起來。 管理科學化。隨著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大,過去憑借個人靈活的頭腦和經驗式管理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民營企業的管理要發生變革,逐步向科學化管理過渡。科學的管理要求管理制度化、決策民主化、戰略科學化;重視投入與產出的均衡,合理配置資源,發揮資源的最大效應;重視人才的作用,引進職業經理人,把智力、知識當作企業的資源和競爭力,采用有效的經營激勵機制;塑造先進的企業文化,引導員工的價值觀,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趨向一致。科學化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除了產權多元化、企業公眾化、管理科學化,民營企業還將向集群化、科技化、國際化發展。通過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地域效應、品牌效應。通過科技化提高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把科技的目標瞄準亞洲或世界的先進水平。通過國際化發展,有利于民營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融合與接軌;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加快引進國外資金、人才和先進的技術、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綜合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在全球化發展的大潮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唯有抓住機會,積極投入,才能挺立潮頭,立于不敗之地,不斷做大做強。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是進一步調整所有制結構,加快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民營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拓寬就業渠道,拉動投資,帶動消費,加快國企改革,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增強國際競爭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各界對發展民營經濟的共識正在不斷增強,目前中國民營經濟正面對創新發展的大好時機。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潘岳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并且又作為新的體制因素,成為推動經濟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動力。隨著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完善、民營企業自身的改革和轉型,我國民營經濟必將誕生一批世界級的著名企業,必將實現跨世紀的跨越。 四、民營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戰略力量 總結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貢獻及其特征,展望其未來的發展,民營經濟將逐步走出原有的歷史局限,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戰略力量。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在回顧2002年經濟發展情況時說,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2/3來自非國有經濟,其中個體民營經濟已同外資經濟、股份制經濟一起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三大非公經濟力量之一。 目前我國民間資本總量約為28萬億,這其中包括動產、不動產、銀行儲蓄等,大大超過11萬億國有資產的總值。據《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3》提供的數據,2001年,中國非國有經濟的各項指標占GDP比例為62.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占52.69%,在全社會的稅收中占64.42%,占進出口總額的55.04%,占城鎮就業人員68.09%。 民營經濟的資本總量已經超過國有資本,在數量上居主導地位。民營經濟對國家GDP的貢獻率越來越大,1989年僅為0.57%,但2002年占GDP的22.76%,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率為62%左右,有些地方甚至達到80%-90%;民營經濟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到2.8萬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包括外資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出口額已占全國出口總額50%以上 。以民營經濟為主要載體的民間資本對拉動GDP增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盡管民營經濟占用社會資源的比重僅有1/3,但對GDP增長的貢獻已經占到2/3。 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持久動力;成為吸納新增就業人口和實施再就業的主渠道。民營經濟大大促進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動市場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是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依托,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 隨著國家“抓大放小”和“有所為,有所不為”戰略的深入實施,民營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得到強化,其戰略地位將更加突出,民營經濟將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中國經濟的未來的重任,民營經濟的明天就是中國經濟的明天。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1985年-2002年。 2、《中國民營經濟前沿問題研究》加快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研究課題組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12月。 3、蘇波主編《中國民營經濟產業發展報告》 機械工業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