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科學還是藝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5日 09:09 新京報 | |||||||||
作為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貨幣政策在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應當說,隨著中國金融體制和金融監管的不斷改革,貨幣金融政策已經初步實現從直接調節向間接調節的轉變,對宏觀經濟調控發揮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對于貨幣政策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質疑也時有耳聞。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面臨創新性改進與機制優化的迫切要求之時,對于貨幣政策的本質與內涵進行再定位,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的出發點是要弄清楚,貨幣政策究竟屬于科學還是藝術。我們知道,貨幣政策研究屬于宏觀經濟學的范疇,而追求理論的科學性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夢想,并由此廣泛引入數理方法來增強經濟學的可檢驗性,來彌補經濟研究不能進行可控實驗的缺陷。一般來說,科學是客觀而明確的,它自身具有和諧統一性,或者說有內部、外在的自恰性。而藝術則更多地體現出主觀的審美效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感知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學的“偽科學性”,因為有很多類似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并不具有自然科學的內在特性。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更像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 首先,之所以強調貨幣政策的藝術性,是因為貨幣政策在多數情況下受到政策制定者的主觀判斷和價值取向所制約,而缺乏一般性的嚴謹規則。我們知道,貨幣政策目標就是通過多種手段調控特定的金融變量,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努力使貨幣供應量符合實體經濟的需要。在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選擇中,無非是通過影響數量指標或價格指標來達到最終政策目標。前者主要是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以通脹和產出作為最終目標;后者主要是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政策中介,以經濟增長和物價變動作為最終目標。雖然在這樣的貨幣政策實踐中總結出一些所謂的貨幣政策規則,但是,從根本上講,最優的貨幣政策規則是不存在的。央行所能夠作的,僅僅是在不同的貨幣政策目標與手段的組合中進行次優選擇,即尋找政策效果最大而政策成本最小的組合。因此,考慮到實體經濟變量與金融變量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及金融創新和金融深化會導致原有金融變量的邊界模糊,所以依靠既定理論和規則來執行貨幣政策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貨幣政策的藝術性特征,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夠充分把握貨幣政策在一國經濟運行中的地位、作用與傳導機制,嫻熟地運用相關工具來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和諧。 其次,強調貨幣政策的藝術性,并非否認其內在規律性,也不是說政策制定者可以脫離現實,恣意選擇政策手段。實際上,藝術的基本類型可以表現為酒神狄俄尼索斯型與太陽神阿波羅型,前者是感性的、奔放的、不拘常規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后者則反映出理性的、內斂的、邏輯嚴謹的藝術特征。對于貨幣政策制定者來說,他們所掌握的藝術性,顯然應當是后者。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則,相對于理性的藝術態度來說,感性的藝術總是暫時的,貨幣政策影響到虛擬經濟和實際經濟的各個層面,因此應當著眼于長期的、理性的視角。二則,從主觀體驗的角度來說,感性藝術雖然能夠帶來更大的暫時愉悅,但同樣引起精神損害的可能性也要高于理性藝術,鑒于貨幣政策的影響結果深遠而不易把握,因此在政策選擇時更需要謹慎的理性。 最后,我們明確了貨幣政策的理性藝術特征,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其實踐特征。可以說,從人們的主觀理性來看,科學與藝術是既聯系又有區別的。科學的理性發展到極致,可能會帶來理性的淪喪與對現實世界的破壞。藝術的理性發展到極致,則可能會達到主觀與客觀的極度和諧,即中國古代老莊哲學所謂的“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從貨幣政策理論來看,尚無法用來充分判斷和比較不同政策選擇的機會成本與潛在效果;從貨幣政策實踐來看,當前各國的貨幣政策也更多地傾向于表達一種“貨幣姿態”,在直接影響經濟可能會帶來更多負面效果的情況下,央行往往致力于影響私人部門預期,或者通過建立特定的形象與威信力,來適時傳遞信息,展開與私人部門的合作博弈,使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小。 總之,回到中國的現實,我們認為,在市場化金融體制短期內難以建立起來,并且央行在政策調控藝術性有限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當更加追求某種“積極的不作為”,而非“積極的作為”。 □楊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