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壟斷威脅 反壟斷法在平衡木上搖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4日 06:59 中國青年報 | ||||||||||
相關文章:
企業界與各方專家期待了10多年的《反壟斷法》,因近期國家工商總局一份調研報告被媒體披露,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國家工商總局這份名為《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的調查報告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壟斷狀況非常突出。他們正在利用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規模優勢,擴大壟斷地位。應盡快出臺《反壟斷法》,以規制跨國公司的限制競爭行為。《反壟斷法》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憲法”,應該是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核心法規。為什么在中國卻“千呼萬喚不出來”?“因為在我國,它一出臺就會指向制定者本身!”長期從事跨國公司并購研究的王巍說,只有人們意識到中國產業經濟面臨跨國公司的巨大威脅時,“反壟斷”才成為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事實上,中國長期以來脫胎于計劃經濟的行政壟斷問題,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更大。 調查只是冰山一角 消息人士稱,國家工商總局的調查報告,源自中國企業對瑞典利樂公司在中國實施限制競爭等壟斷行為的強烈質疑。 利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軟包裝供應商,控制著全球75%的軟包裝市場份額。有中國企業懷疑,該公司采用了低于成本的價格,培養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客戶,同時涉嫌與主要備件、零件和包裝耗材原料供應商結成同盟,以限制國內其他企業進入該行業。 國家工商總局公平交易局反壟斷處調查表明,在中國,利樂公司控制了95%的無菌紙包裝市場。伊利、光明、三元等國內乳業巨頭,都在使用該公司的產品。 他們出具的資料還顯示,中國多個行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在華跨國公司的份額不斷上升。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在華跨國公司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都在1/3以上。“工商局的調查只觸及了冰山一角,”王巍認為,雖然這些跨國公司是否構成壟斷,尚難定論,但國內企業已在多個行業“喪失陣地”。 王巍的擔憂,與企業界一直流行的中國產業將“拉美化”的擔心,頗為一致。這背后隱含著一個重要問題:中國企業還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角嗎? 東方集團董事長張宏偉,曾多次對外國零售業在國內的“超國民待遇”提出異議:中國相對幼稚的零售業還沒來得及長大,外資零售業就已經完成了對中國零售市場的戰略布局。到2004年年底,WTO承諾的過渡期一到,零售業會全面放開,“收購的收購、兼并的兼并,中國本土商業企業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在全球500強企業里,流通企業占了50多家,最大的公司是美國連鎖零售巨頭沃爾瑪。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認為,流通業可以決定國家的經濟命脈。可是,面對境外零售業的競爭,國內的本土零售企業已處在垮臺邊緣。“可口可樂一來,中國碳酸飲料市場被打沒了;柯達一來,中國的感光材料市場沒了;寶潔一來,日用化工品市場基本沒了……還有啤酒、汽車輪胎等等,”王巍說,這些僅僅是個開始,如果跨國公司逐漸從“產品壟斷”推進到“資源壟斷”和“資本壟斷”,那才是“真正可怕的前景”。 一個可比的例子,就是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他們曾經是靠引進外資拉動GDP增長的新興工業大國,一度是發達國家眼中的“開放模范生”,是發展中國家的“趕超榜樣”。但是,當中國、印度等大國以更低的成本開始崛起后,跨國公司就把投資帶走了。全球性的產業大轉移,直接導致拉美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 有人擔心,目前在中國流行的“外資崇拜”是否會重蹈拉美國家的覆轍? 哪種“壟斷”更嚴重 最近,伴隨著國內零售企業普遍的憂慮,《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辦法》開始實施。該法規取消了對外國公司資產和銷售額方面的限制性規定,放寬了外國零售商在中國開設門店需要獲得中央政府批準的規定。 與此同時,歐盟監管當局宣布,依據新頒布的《反壟斷法》,將加強對可口可樂公司銷售行為的審核,以消除其可能的“限制競爭”行為。 一邊是徹底放開卻缺乏有效保護,另一邊是不斷修改立法盡量抬高門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教授王曉曄認為,中國加入WTO后,跨國集團在國內市場形成壟斷的威脅越來越明顯,僅靠國內已有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規,早已不足以進行規范。 資深律師關安平參與了1993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起草。他認為,中國目前出臺《反壟斷法》的時機不是太好。因為中國市場面臨的最大障礙,是行政性力量主導市場,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行業壟斷。“每個行政部門都有下屬的大型行業公司,沒人能夠觸動這種壟斷。這才是嚴重制約市場活力的壟斷行為。” 王曉曄還透露,正在起草中的《反壟斷法》當然應該包括“反行政壟斷”的內容。不過,她也估計,《反壟斷法》的頒布和執行,將會影響中國現行的執法體制,“最大的阻力,可能來自政府部門”。 平衡木上的游戲 “加入WTO后,政府面臨兩難選擇。”王巍分析,一方面,政府本身的壟斷利益長期形成,要保護;另一方面,靠行政力量組織起來的壟斷企業,整體競爭力不足,面對外國公司和資本的大舉進入,國家經濟安全面臨威脅。“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反壟斷!”他說。 有分析認為,事實上,各國制定和實施反壟斷法規的過程,都是一種“平衡木上的游戲”。在國內市場,反壟斷的目標是保持市場的競爭活力,維護消費者權益;在國際市場,反壟斷是維護本國的整體競爭力,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 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國公司之間的并購重組,已不單單是經濟問題,而是國際政治問題。王巍舉例,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韋爾奇要收購美國的霍尼韋爾公司,通過了美國的反壟斷法,但在歐盟卻被否決了。 國家工商總局新聞處謝絕了記者就反壟斷問題的采訪要求,一位負責人稱,領導認為此事暫時應該“冷處理”。 “內外合謀”:危險的傾向 現實的變化往往與良好的預期相悖。比如,為本土流通業擔憂的商業人士,不得不面對中國今年年底零售業市場完全放開的承諾。而事實上,中國零售業早就完成了全面的對外開放,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業大部分已進入中國,并早已進入急速擴張階段,其中,90%以上涉嫌“違規操作”。 商務部年初提出,要在未來5至8年內,重點培育15至20家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本土大型流通企業集團。這個“扶持”信號是積極的,可現實是,80%以上的大型超級市場(高端零售市場)已經被外資占據。 記者就反壟斷問題向商務部發出了書面采訪,至截稿時未獲回復。 國內民營企業普遍的質疑是,為什么跨國公司在全世界都面臨殘酷競爭,單單在中國卻能得到最開放、最優惠的政策,并且大舉進入壟斷領域? 參與過多項國有、民營企業重組并購工作的王巍,發現了一種傾向:目前一些地區和部門的大型國企,正在和外國資本形成廣泛聯盟———他們認為,外資可以挽救自己,各地政府也以吸收外資為第一使命。這種心態相當普遍。 這種“內外合謀”,使得外資可以輕易地參與瓜分長期政府壟斷而形成的特殊利益,“在一些行業,你能看到政府某些部門、國有企業和外資聯合形成的巨大的網,像章魚一樣,封住了大量重要的跑道”。 作為涉外律師,關安平分析,地方政府和某些國企之所以對外資“情有獨鐘”,主要由于這種“合謀”的交易成本最低。外資有長遠打算,不在乎眼前利益,不像民營企業那樣急功近利,“談判效率最高,可能性也大,而且政策層面上也好看”。當然,從中國的長遠利益看,這很可能是“短視”的。這位資深律師思索了一下說,“而這就是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