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是快樂的事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16:41 中評網 | |||||||||
茅于軾 經濟學家的任務是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生產的財富,表現為各種商品和服務。為什么要增加財富的生產?因為經濟學假定人對物質消費的欲望是無窮的,增加財富生產,人們就有較多的消費能力,結果是人們幸福感和滿足感的增加。改革20多年人均收入增加了四倍,這方面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可是現在的人們是否比20年前感到更幸福、更滿足呢?如果幸福和滿足感可以相加的話,全國人民的幸福感是否比20年前平均起來也上升了四倍多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現在有不少人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些人物質生活大大地改善了,可是不滿情緒反而在上升,這恐怕不是個別現象。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光是多生產商品和服務所能解決的,經濟學家的知識就不夠了。這說明要使社會上人們的幸福感增加,只靠經濟學家,只致力于發展經濟、增加商品是無濟于事的。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全體人民的幸福總量增加呢?或者從另一個方面看,使人民的不滿情緒減少呢? 當然,辦法是很多的。例如發展宗教,讓精神有所寄托,不要專注于世俗事物。雖然宗教的發展有利有弊,但從各國的經驗看,明顯地利大于弊。歷史上除了排它性的宗教會引起教派沖突,兼容性的宗教都能緩解社會矛盾,減少不滿情緒。 這里說的,除了發展宗教,還有發展慈善事業,也可以起到增加全社會幸福感的作用。慈善事業是將財富從富人手中轉移到窮人手中。按經典經濟學的假定,富人減少財富,是一種損失,他們的幸福感會減少。但事實上樂善好施是使人高興的一件事。富人們減少一些錢損害并不大,但幫助了別人,可以使自己精神上更滿足。而且一個正常的社會對樂善好施的人都是充分肯定的。如果對參與慈善活動的人給予表彰,出錢的富人更得到一份滿足感。所以慈善活動中對于施惠一方是能夠增加幸福感的。 對于受惠一方的窮人,他們生活有困難,得到物質上的幫助,解救了一時之難,當然會增進他們的幸福感。不但從物質上,受惠一方在精神上也會感到溫暖。一個窮人在地上撿到100元錢,和從慈善家手中接到100元錢,其感受是不同的。后一種情況他還會感到人世間的關懷。一朝發跡,說不定他會回報于社會,整個社會會從慈善事業中得到和諧協調。 單純從經濟學看,慈善事業是財富的轉移,不是財富的增加。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看,慈善事業卻可以增加全社會總的幸福感。我雖然是一個經濟學家,但我承認社會心理的考慮比物質財富的考慮更為重要。 我國的慈善事業還只是剛剛起步。有許多富人愿意出錢幫助窮人,但是不知道有什么渠道。有一些政府辦的慈善活動,效率不高,甚至還出現過漏洞,使人望而卻步。對于這類活動,要加強管理,提高效率,恢復信譽。民間的慈善事業要大加發展。有組織的,零星的,一幫一的,實物的,貨幣的,采取多種形式讓它們尋找最適當的方式來發展。 富人的錢轉移到窮人手中當然是好事,但切不可采取強制手段。否則非但達不到雙方快樂的目的,而且違背了個人財產受到保護的法律原則。而破壞法律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1999.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