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茅于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16:27 中評網 岑科 | |||||||||
岑科 1999年茅于軾先生70歲生日的時候,一些同道寫文章表達問候,有人稱他為“經濟學界的魯迅”,當時我就想,茅于軾的溫和與魯迅的尖銳其實是格格不入的。魯迅當年被奉為青年的精神導師、社會的良心,不知道對整個社會的激進革命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而今在我眼里,茅于軾身上體現的經濟學智慧和寬厚精神,對中國未來的進步復興而言彌足珍
我與茅于軾在現實生活中素不相識,有時想自詡為他的精神信徒,又覺得不妥,一是談“精神導師”之類的話有點矯情,另外也怕有附庸名家的嫌疑。但茅于軾的文字對我的精神世界確實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為了表示感激,為了記錄一段先行者對后來人思想引導的歷程,我想把自己的心得體會描述出來。 關于認識茅于軾的起源,我曾經這么寫過—— “1997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我在北京海淀圖書城的‘國林風’書店碰見了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書——雖然還不能肯定是否會改變我未來的生活軌跡,但無疑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的精神世界。這本書講述的是經濟學知識和原理,內容卻輕松怡人,印象里,只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才能讓我那么專注和愉快地去閱讀。讀完后,立即感覺自己的頭腦飽受沖擊,大概是所謂的‘醍醐灌頂’。 這本書名叫《生活中的經濟學——對美國市場的考察》,作者茅于軾,以自己在美國游學訪問的見聞為背景,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瑣事解析經濟學,語言引人入勝、觀點精煉、思想凝重,讓我入迷和嘆服。于是,我開始特意尋找署名茅于軾的文章和書籍……” 迄今為止,我所知道的茅于軾的主要著作有:《擇優分配原理》、《生活中的經濟學》、《誰妨礙了我們致富》、《中國人的道德前景》,還有最新出版的《尋求社會致富之道》。其中,《擇優分配原理》在80年代出版后很快脫銷,據說有人受它影響立志走上了經濟學的道路,我沒見過這本書,但大概知道它講述的是微觀經濟學的資源配置均衡的問題;《生活中的經濟學》是一本專題文集,兩次出版,算得上絕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對我來說是思想進程的轉折點;《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為綜合文集,是我大部分的經濟學觀點的起源,也是我見過的少數被全文搬錄上網的經濟學著作之一;《中國人的道德前景》重點不在經濟學,主要倡導自利合作的市場道德觀,曾經得過獎;《尋求社會致富之道》是最近出版的綜合文集,閱讀時我開始不自量力地挑剔其中的BUG,同時被它處處閃耀的簡潔智慧所折服。 概括地說,茅于軾的“厲害”在于他對微觀經濟學的資源配置問題的透徹研究和精妙闡釋。他曾經用一句話來概括整個微觀經濟學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充分競爭下的供求均衡達致資源配置最優。此外,茅于軾對經濟問題的闡述具有最清晰的可驗證性。關于通貨緊縮的危害,他說:將鈔票鎖在抽屜里能增加購買力,不利于鼓勵生產。 網友“言揚”在評論茅于軾的專業水平的時候寫道:“茅先生寫的第一本書中闡述的擇優分配原理,是在閉關鎖國的環境里獨自摸索出來的,記得有個前蘇聯經濟學家在那個時期就是以這樣一個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要是我國在當時是一個開放國家,這個獎會不會讓茅先生平分呢?當然歷史無法假設,但至少我們知道,茅先生的學術水平是在那個段位和級別。” 后來,茅于軾年歲漸高、精力不濟,大概不能再做深入的經濟理論研究。特別在最近的時間里,他的一些文章把觀點游移到普通的社會視角,偏離了純粹的經濟學分析,因而使一些不太熟悉他的讀者提出詰問和批評,見此我唯有唏噓感慨和郁悶不平。我對經濟學作品有著像影迷對電影一樣的敏感和熱愛,在接觸茅于軾的大部分文字的時候,我感覺猶如發現了年代久遠的舊電影,但它們的主題、風格和節奏遠遠領先于它們產生的年代,而延伸到最新最強的社會脈搏之中,對我來說那是真正的經典,一些片斷從此在我腦海中定格下來。 我自己曾經寫過:“茅于軾將‘價格’稱為經濟生活中的地心引力:經濟的運行,依賴于正確的價格信號,沒有它,經濟世界就會陷入混亂和災難。正確的價格信號如何產生?來源于不同利益主體的討價還價。施行全面公有制,抹煞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界限,無法產生正確的價格信號,結果就是經濟崩潰、人民貧困。”——這段話用來表達公有制經濟試驗必然失敗的原因,在接觸茅于軾的著作之前,我從沒見過有人能用那么簡單的語言對那么重大的問題作出那么可信的回答,倔傲偏執的烏托邦夢想在我心目中徹底坍塌。 茅于軾不止一次地宣揚“價格萬歲”,那是說,除非人類無窮欲望與有限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價格”將永遠存在,并充當社會發展道路中最重要的指示器。自然資源的利用,唯有遵循價格信號反映出輕重緩急;科學技術的發明,也要依照價格信號決定發展方向。甚至整個社會的制度演進,也必須受制于價格所判別的效率原則。價格,代表著個人自由、自發秩序和市場制度,受到茅于軾的完全尊重。理解了“價格萬歲”的道理,就無需再為如何節約能源操心、再為是否應該發展小轎車而爭論,甚至于所謂的“環境問題”,也只需要去研究其產權如何劃分。 產權是交易的基礎,交易是分工的保證,分工是增長的源泉。影響交易的一個因素是產權不明確,另一個因素是人與人之間權利不平等。人權的實質是人人平等,它與特權相對立,人權就是人人都可擁有但又不會產生沖突的權利,而特權只可能為少數人所擁有。茅于軾用簡單樸素的邏輯說明,保障人權不過經濟發展中最基本的內在要求。他還指出,印度的經濟落后跟種姓制度的殘余有關,人與人之間地位不平等,嚴重破壞了市場交易原則,從而影響了經濟效率——這是對“民主恐慌癥”患者最好的回答。 交易能增進參與雙方的福利,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投機是交易的一種,它的作用在于調劑商品在時間或空間上的余缺。房地產的投機可以揭示出土地未來的真實價值,避免資源誤用;股票投機可以揭示生產技術的發展方向,并為它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茅于軾指出,投機可以創造價值,投機的價值在于它能產生正確的資源配置信息,這讓我明白為什么世界上沒有一個成熟的市場體系會禁止投機的存在,并找到了理解泡沫經濟和金融危機的鑰匙。 關于宏觀經濟,茅于軾說道,凱恩斯主義的實質是以非均衡求均衡,這讓我從最關鍵的切入點開始探究宏觀經濟學的脈絡。儲蓄不能轉化為投資是失業和經濟衰退的根源,古典經濟學認為通過市場對利率的調節儲蓄最終必能轉化為投資。凱恩斯全盤否定市場調節達致宏觀均衡的可能,認為由于人類“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宏觀經濟非均衡才是市場常態,進而開出政府干預的藥方,是為“凱恩斯革命”。然而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革命,認為30年代空前慘重的世界大蕭條本來可以避免,由于偶然因素導致了災難的發生和凱恩斯主義的成功,實際上貨幣本身是中性的,長期而言凱恩斯主義無效。再看我們現在的財政、貨幣政策,完全在產權制度和市場規則遠未建設完善的情況下施行,與凱恩斯最初提出用來彌補成熟市場缺陷的干預政策相比可謂南轅北轍。 茅于軾對經濟學的解析充滿著雋永、簡潔的美感。我經常是從他的片言只語中產生對經濟問題的深切感觸。關于交易費用,他說:交易費用是產生價格的成本;關于企業競爭,他說:失敗者不出局才叫惡性競爭;關于內需不足,他說: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難以想象,一位年邁的老人會具備那么平實高效的語言風格,我的座右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看了茅于軾的闡釋之后確立起來的。有一次,我甚至在茅于軾的文章里看到了格調前衛的黑色幽默。他說: “如果兩岸確有一批‘仁人志士’,認為必須動武,而且不是叫別人去打仗送死,而是自己愿意為崇高的統一目標犧牲在所不惜。不妨專門劃出一塊地盤,讓兩岸的武士們在那里拼死較量一番,過一過動武的癮。既免了攪亂別人的和平生活,也讓他們的心愿得以滿足。” ——這段話充滿辛酸、憤怒與無奈,是茅于軾在反對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時候寫下的,當時的背景是臺灣選舉,政府怒不可遏,進行了軍事演習和導彈發射,還有偉大領袖聲稱“我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祖國統一”。看過這篇文章后,我曾經這么描述我的感受:“在經濟學界,我僅看到一篇公開反戰的文章《統一臺灣的小民之見》,作者是他——這位富有人道主義和社會責任的智者,從此成為我心目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偶像。” 茅于軾另一件廣為人知的善舉是在山西農村創辦扶貧基金,這件事南方周末和別的一些媒體有很詳盡的描述,我不再重復。我想說的是另外一段關于這件事的插曲:話說深圳萬科周刊有一個“經濟人俱樂部”論壇,經常匯聚一批關心社會時事和經濟問題的人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身處其中,也為那么多熱情和智慧的思想而感動。經濟人俱樂部的版主之一鐘偉認同茅于軾的扶貧項目,于是發起了支持茅于軾的基金認捐,結果出乎我的預料,我所想見的熱切場面并沒有出現,響應者寥寥可數——我后來想了想,覺得扶貧基金受冷遇也很正常,并不能說明什么,如果一定要說明什么,那只能說明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做一點實實在在的好事都是可貴的。 英雄的夢想每個人都不曾磨滅。從一個孩童成長為有獨立思想的人,我崇拜過科學家、崇拜過大將軍,崇拜過除暴安良的古代俠客,崇拜過叱咤風云的美國富翁,現在知道,人的夢想不能回頭,人的道路或許源自偶然。到了今天,我把茅于軾視為自己崇拜的偶像,應該對自己有所交待。茅于軾說過,人的任何一種物質享受都有極限,唯獨在追求知識的過程得到的快樂是沒有極限的,他是一個致力于追求真理的人;茅于軾年少時經歷了抗戰烽火的苦難,建國后被劃為右派挨整,在文革中幾乎受迫害致死,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對祖國、民族的期望與責任。 有一次,我意外地在茅于軾的文章中發現了一段情感獨白,他寫道: “她是一位非常美麗又能干的賢妻良母。我說她美麗,并不是因為我愛她,情人眼里出西施。她的大照片在照相館的櫥窗里展出。不論她住在哪里,蘇州、上海、北京,她的照片就掛到哪里。文革開始時我們住在王府井,她的照片正掛在王府井麗影、明昌幾個照相館里。如果那時候有選美,她一定能戴上桂冠。她非常能干,會做衣服,結毛衣。我的衣服從襯衫到外衣都出自她的手。她會燒整桌的菜肴,直到今天,我不愿到飯店里吃飯,因為味道沒有她做的好。我當右派時多少人趁機追求她,她沒有離我而去;在文革時她勇敢地盡量保護我們全家;在改革之后她為我解脫了全部家務,讓我可以全付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她的名字叫趙燕玲……想來想去,我一生最值得寫的就是趙燕玲。”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竟有一絲莫名的感動。像茅于軾一樣,因為追求知識和真理而快樂,因為努力改良社會而充實,因為擁有完美的愛情而幸福,那就是我心目中。 |